張 樹 俊
(中共泰州市委黨校,江蘇 泰州 225300)
《宋元學案·安定學案》說:“(胡瑗)以經(jīng)術(shù)教授吳中,范文正公愛而敬之,聘為蘇州教授,諸子從學焉?!盵1](P148-161)胡瑗“以經(jīng)術(shù)教授吳中”,講的是胡瑗從泰山學習回來到胡瑗被聘為蘇州府學教授之間的事。由于黃宗羲在這段話中沒有講清這“吳中”究竟在何地,因而造成了一個天大的誤會,致使許多人錯把泰州之“吳中”當作蘇州之“吳中”了。為了澄清事實,還歷史本來之面貌,本文試就胡瑗在泰州講學的一段歷史作如下初步的考證。
一般認為 “吳中”就是指歷史上的吳中縣,所以在考察胡瑗生平時,許多人習慣依據(jù)蔡襄、歐陽修、王安石、朱長文以及有關(guān)宋史記述等來理解胡瑗“以經(jīng)術(shù)教授吳中”這句話,以為胡瑗泰山學習結(jié)束后就直接到吳中縣設(shè)館講學。還有的人因現(xiàn)在的吳中已經(jīng)成為蘇州的一個區(qū),所以就干脆說胡瑗泰山學成后直接到蘇州辦私塾。如,黃天銓先生在《胡瑗教育思想與如師創(chuàng)辦總理沙元炳》一文中說:“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胡瑗在蘇州講授儒家經(jīng)術(shù),后被知州范仲淹聘為蘇州郡學教授?!盵2](A4版)當然,也有人把蘇州府學誤解為吳中學堂,如《胡瑗的教育改革實驗及其文化效應(yīng)》一文中就說:“雖然科舉淘汰了胡瑗,雖然胡瑗在吳中一隅默默地進行教育改革實驗,但其指向則是與時代思潮相一致的。”[3](P84-90)胡瑗的教育改革實驗起始于蘇州府學,與吳中并無聯(lián)系,這一論述顯然有誤。事實上,宋代有關(guān)學者所說的“吳中”并不是一個地名,而是一個區(qū)域名,即“吳”這個地方。
其實,歷史上的“吳”,地域是十分廣泛的。據(jù)有關(guān)資料介紹,三千多年前泰伯在吳地(即歷史上的吳中)建“勾吳”國。由于泰伯倡教化、獎農(nóng)耕,傳播北方先進的文化技術(shù),使當時生產(chǎn)較為落后的蠻荒之地很快富裕強盛起來,由此吳的疆域也就不斷擴展,形成了以太湖流域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淮陰以南地區(qū),東合上海,南括浙西的廣大地區(qū)。泰州在西周末年到春秋初期為吳國所占。從屬地關(guān)系來看,泰州(西周時泰州稱海陽)地屬邗國;春秋時,仍屬邗。周敬王30四年(前486年),邗為吳所滅,遂屬吳。戰(zhàn)國時期,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并吳,海陽地屬越。因吳越同族,所以習慣上仍稱泰州為“吳”。
此外,歷史上的泰州并不是現(xiàn)在行政區(qū)劃上的泰州。古代泰州轄域遼闊,管轄著東至大海,西界廣陵,南至長江,北界鹽瀆的廣大地區(qū)?!稘h書·地理志》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設(shè)置臨淮郡,下轄29個縣,其中有海陵縣。東晉義熙七年(411年)設(shè)海陵郡,領(lǐng)建陵、寧海、如皋、臨江、蒲濤五縣,隸屬南兗州。劉宋明帝泰豫元年(472年)增轄臨澤縣,領(lǐng)六縣。武帝永明元年(483年)、五年(487年)先后增設(shè)齊昌、海安兩個縣。梁時海陵郡郡治移治海陵縣,下轄海陵、建陵、寧海、如皋、臨江、蒲濤、臨澤七個縣。北齊,南兗州改稱東廣州,海陵郡屬東廣州,仍轄海陵等七個縣。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東廣州復稱南兗州,海陵郡屬南兗州,仍轄海陵等七個縣。北周,南兗州改稱吳州,海陵郡屬吳州,轄海陵、建陵、如皋、寧海、臨澤五個縣。隋開皇三年(583年)海陵廢郡,建陵縣并入海陵縣,如皋縣并入寧海縣,臨澤縣并入高郵縣。不久,海陵縣分出江浦縣。海陵縣屬吳州。高祖武義二年,分海陵北境招遠場設(shè)置興化縣。睿帝乾貞中,于海陵縣設(shè)置海陵制置院。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升海陵縣為泰州,轄海陵、泰興、興化、如皋、鹽城等縣,隸屬東都府。地域包括現(xiàn)通州、如皋、如東、東臺、大豐、鹽都、海安、靖江、泰興、姜堰、興化等十多個縣域。也就是說,南唐之前泰州不僅屬“吳”,而且地域遼闊,所以胡瑗的“家鄉(xiāng)”也是一個大概念。胡瑗“以經(jīng)術(shù)教授吳中”,不是說胡瑗只在現(xiàn)在的泰州地區(qū)講學,更不是只在現(xiàn)在的泰州城講學,而是在包括如皋、海安等廣大地區(qū)的講學活動。而黃宗羲所撰《安定學案》依據(jù)的主要版本是宋文古本。宋人稱泰州為吳地,延用的是古稱。研究古代文化當遵循“古從古,今從今”的原則,所以黃宗羲以古說古,稱泰州為“吳中”也在情理之中。
胡瑗的祖籍在陜西安定,他本人為當時的泰州如皋人。蔡襄在《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中說:“胡氏世居常安,詢?yōu)樘票可袝F鋵O韜因亂留蜀(蜀,五代時,孟知祥在四川稱帝,國號蜀),為偽蜀陵州刺史,蜀平歸京師(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終衛(wèi)尉卿,于君為曾祖。生泰州司寇參軍諱修已,葬海陵。司寇生寧海軍節(jié)度推官諱訥,贈太子中允,博學善屬文。呂文靖公夷簡嘗薦其書備修國史。贈太子中允,博學善屬文,呂文靖公夷嘗薦其書,備修國史。君其長子,諱瑗,字翼之?!盵4](P113)胡鳴盛先生研究也認為:“安定先生姓胡氏,世居安定。遠祖詢,為唐兵部尚書。曾祖韜,蜀陵州刺史,蜀平,歸京師,終衛(wèi)尉卿。祖修已,泰州司寇參軍,卒葬海陵。父訥,博學善屬文,呂夷簡嘗薦其書備修國史,官至寧海軍節(jié)度推官。卒,贈太子中允。母隋氏贈京兆縣太君。先生名瑗,字翼之。生于泰州官舍,海陵乃先生故址,稱之為安定先生者,溯其源也?!盵5](P170)
胡瑗出身名門,自幼聰慧好學,志存高遠,“七歲善屬文,十三通五經(jīng),即以圣賢自期許?!盵1](P148-161)后又上泰山苦讀十年不歸,收到家信見上有“平安”兩字,即投澗中不復展讀,恐家事亂其讀書心志。然而,事違人愿,胡瑗屢次科舉不中,所以絕意科場,只好回到老家以教書謀生。這合乎常理。許多研究資料也說明,胡瑗泰山學習十年后從山東回到家鄉(xiāng),當上了一名塾師。關(guān)于這一點,泰州志中并無記載,但從泰州現(xiàn)存的文化遺存可以確證。胡瑗在泰州的講學地點就在泰州城內(nèi)華佗廟旁的經(jīng)武祠(今江蘇省泰州中學民營初中部)內(nèi)。據(jù)傳,胡瑗還在經(jīng)武祠傍手植銀杏二株(有一株后經(jīng)雷劈而死,另一枝仍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巡按直隸監(jiān)察御史楊瞻來泰州,獲知胡瑗講學故址,即在同年十月立《宋安定胡先生講學故址》碑及《安定祠》碑。宋明時隔不長,且系官方立碑,可見胡瑗在此講學屬實無誤。
另外,泰州的安定書院與祭祠也可進一步佐證。從書院來看,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泰州知州陳垓在泰山左側(cè)胡瑗講學處建安定書院,后屢有興圯。最初,泰州奉祀胡瑗的祠堂就在安定書院內(nèi),清初才在書院中自成院落。明嘉靖初,安定書院移位現(xiàn)址。后屢經(jīng)擴建,至清光緒間頗具規(guī)模:有大門三間及左右八字墻、東西過街轅門、客廳、東西執(zhí)事廳各一進、齋舍三進、藏書樓一座。安定書院的東執(zhí)事廳與客廳、回廊相連,四角飛翹,形似蝴蝶,又稱蝴蝶廳??蛷d后,建環(huán)碧亭、辟荷池、架板橋,具園林之勝。從祭祠看,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朝廷明令將胡瑗“從祀孔廟,稱先儒胡子”。泰州因此建起崇祀胡瑗的專祠兩座:一在城內(nèi)東南隙地上,一在城內(nèi)鐘樓巷。清初,這兩座專祠均已殘破。嘉靖四十四年(1564年)督學耿定向在東講堂祀胡瑗,在西講堂祀王艮。次年,由巡鹽御史朱炳如等集資,王艮次子王襞負責,對祠屋進行了整修。嘉靖十七年(1538年),經(jīng)監(jiān)察御史楊瞻倡議,院內(nèi)建祠專祀安定先生。
當然,古老泰州的祭祠也不只是泰州城區(qū)的胡公祠。由于胡瑗也曾到過海安、如皋等地講過學,如清道光時,縣令范仕義《如皋縣志序》就明確地說,“皋邑為胡安定講學之鄉(xiāng)?!盵6](P22-23)所以,為感謝胡瑗所作出的貢獻,海安、如皋也都有祠祭。如,清朝中葉,由王葉衢編纂,徐懷玉繪圖的《海安考古錄》表明:明朝,海安鎮(zhèn)就分別建有范文正公祠、文信國公祠、胡安定公祠。后來,范、文兩祠漸圮,里人又在鳳山上建成“宋三先生祠”,追念“宋三先生”憂國愛民、造福桑梓的功德。再如,如皋除有胡瑗墓外,也曾建有胡公祠。如皋在宋崇寧元年(1102年)建成胡公祠。當然,現(xiàn)宋代胡公祠廢址已不可考,后來的胡公祠乃為后來的官府及胡氏后人重修,可惜“文革”時被拆除。
魏本亞先生在《胡瑗“蘇湖教法”的社會價值》一文中說:“胡瑗出生于宋太宗至道元年(993年)。史料記載:既冠,設(shè)帳授徒,安定門下逾千人。也就是說,胡瑗20歲的時候已經(jīng)在家鄉(xiāng)開始了教育生涯。之后,他遠赴泰山隱居苦讀,歷經(jīng)十載,返鄉(xiāng)之時已是不惑之年。”[7](P29)這段記述并不實,實際上胡瑗是在泰山學習十年后才回家鄉(xiāng)設(shè)帳授徒的。
胡瑗泰山南歸后回到家鄉(xiāng)開辦私學、講授經(jīng)術(shù)的情況,從《維揚志》和泰興縣志所記述的弟子中也能得到證實。如,明嘉靖《維揚志》記曰:“潘及甫,宇憲臣,泰興(今屬泰州)人。師事胡瑗。仁宗慶歷二年(1024年)進士。為懷仁尉、筠州判官,歷知分寧、霍丘、壽春三縣。神宗時,遷秘書丞,充楚王宮太學教授。后以屯田員外郎通判江州。有文集30卷(《五山耆舊集》卷一),已佚?!盵8](卷一九)關(guān)于這一情況,泰興縣志也有所記載。汪念先女先生研究指出,宋代泰興最顯赫的家族是潘氏家族。宋初大教育家胡瑗以經(jīng)術(shù)教授于家鄉(xiāng)一帶,泰興不少士子師從這位名師學習經(jīng)術(shù),并學有所成,泰興人潘及甫及其兄潘希甫即是其中的皎皎者。潘及甫少年時即師從胡瑗,親受其炙,博通經(jīng)史,有出藍之譽。胡瑗見潘及甫文章非同凡響,對他也十分器重,為他補了學職,并將自己的親妹妺許配給他。慶歷二年(1042年),不滿20歲的潘及甫與哥哥潘希甫一同赴京參加“壬午科”省試,被仁宗皇帝賜進士及第。潘及甫從此走上了從政的道路。[9]此外,這段歷史《安定學案·進士潘先生及甫》中亦已述及:“潘及甫,字憲臣,揚州人也(清時泰州隸屬揚州)。勵志文行。安定倡學吳興,先生負笈從之,以其文呈安定。安定喜曰:‘非諸生比也?!煅a學職,妻以女弟。慶歷中登第,不知其官所至?!盵1](P148-161)在潘及甫兄弟的影響下,潘氏家族的族人以胡瑗為榜樣,身體力行儒家“修己治人之實學”,崇尚道德,磨礪德性,在鑄造人格上下番功夫。正因為如此,在宋代的科舉考試中,潘氏家族獨領(lǐng)風騷。宋代泰興可考證的進士9人,潘氏家族8人。[9]
值得我們注意的還有一點是:現(xiàn)代人與古代人不同,古代人喜歡游學,所以胡瑗雖然主要教學場所在泰州的經(jīng)武祠,但他也曾到過如皋、海安、高郵、淮安等地講學。這從他的弟子情況可以證實。如錢藻(1531-1596年),字自文,南直隸泰州如皋人。幼家貧,攻苦力學。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進士,授南京禮部主事。歷官升郎中、廣信縣令、山東副使,轉(zhuǎn)直隸密云兵備、左參議、湖北布政使等職。官至順天府尹。明神宗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病卒于任上。上賜予御祭,靈柩“奉旨進城”,歸葬如城東門外湯家灣。主要著作《押韻便覽》。又如孫覺(1028-1090年),字莘老,高郵人。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哲宗元祐五年,年63歲。師事胡瑗,登進士第。調(diào)合肥主簿,累擢右正言。熙寧二年(1069年),詔知諫院,同修起居注。王安石早與覺善,驟然引用,將以為助。而覺與異議,由是出知廣德軍哲宗立,累御史中丞以疾請能,除龍圖各學士,提舉醴泉觀壓求舒州靈仙觀以歸。覺著有文集、奏議65卷,均《宋史本傳》及易傳并行于世。再如徐積(1028-1103年),字仲車,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早年曾從胡瑗學《呂氏童蒙訓》。治平四年(1067年)進士,以耳聾不能仕。元佑初(1086年),近臣交薦他的孝廉文學,乃以揚州司戶參軍為楚州教授。改宣德郎,鑒中岳廟,卒。政和六年,賜謚節(jié)孝處士。積著《節(jié)孝集》30卷、《節(jié)孝語錄》等行于世。
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延聘胡瑗任郡學教授,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但這里需要探討的一個問題是:范仲淹何以聘胡瑗為教授,范仲淹又是怎么認識胡瑗的?范仲淹與胡瑗的關(guān)系很好。史載,范仲淹多方延請當代名士孫復、胡瑗、石介等人到自己家中作客,研究學問。天黑了,就同聚一帳,拈燈繼續(xù)探討,以致燈煙將帳頂全都熏黑了。《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十一《丞相范忠宣公》曾記曰:“文正公門下多延賢士,如胡瑗、孫復、石介、李覯之徒,與公從游?!盵10](B3版)然而,這些只講了胡瑗受聘以后的事件。事實上,范仲淹聘胡瑗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與胡瑗受聘之前的交情。
1.胡瑗與孫復同學為胡瑗與范仲淹的結(jié)識創(chuàng)造了先期條件 范仲淹在孫復赴泰山學習之前曾給予孫復同情、幫助,如補以學職,授以《春秋》,激勵他“安于學”等等。孫復不負范仲淹所望,在泰山苦學十年,成為著名的“宋初三先生”之一。同時,孫復在學習期間與范仲淹有很多書信往來,這不僅對孫復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而且也把范仲淹的思想傳達給了一起同學的胡瑗和石介。更為重要的是,范仲淹對胡瑗也已經(jīng)有了較深入的了解。[11](P40-47)這可以說是為范仲淹與胡瑗的交往創(chuàng)造了先期條件。
2.范仲淹在泰州任西溪鹽監(jiān)官期間與胡瑗也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 據(jù)陳士宏先生介紹,范仲淹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989年10月1日),未滿兩歲喪父。隨母改嫁后,更名朱說。幼時生活苦難,身體瘦弱多病。經(jīng)20年發(fā)奮讀書,27歲時進士及第,學優(yōu)而仕。朱說于考中進士的當年(1015年)任廣德軍司理參軍職,兩年后調(diào)任集慶軍(亳州)任節(jié)度推官。在此任上經(jīng)報請朝廷和家族同意,改回范姓。1021年,從集慶調(diào)往東海之濱的泰州,任西溪鹽監(jiān)官。[12]范仲淹任西溪鹽監(jiān)官期間,與胡瑗等人有廣泛的交往。吳克嘉先生在《泰州鹽文化尋古》一文中說:滕子京和范仲淹“早年曾同登進士第,交往甚密。那個‘謫守巴陵郡’的滕子京,先前曾在泰州任海陵郡從事。北宋天圣年間,海陵舊治(州署)內(nèi)建文會堂,當時滕子京邀范仲淹、富弼、胡瑗、周孟陽和唱其中。”[13]天圣四年(1026年)八月,范仲淹母親病逝,范仲淹請假奔喪。范仲淹從此也離開了泰州。但范仲淹與泰州的聯(lián)系,并未因離開泰州而中斷。八年后,他到祖居地蘇州任知州,便邀聘當年在泰州結(jié)識的胡瑗,前去管理蘇州州學并作掌教。[12]
可見,范仲淹邀聘胡瑗,主要是因為在泰州結(jié)識和了解了胡瑗。由此,對于胡瑗曾在泰州講學的一段歷史,也就毋用置疑了。
參考文獻:
[1]-[明末清初]黃宗羲.安定學案·宋元學案(卷一)[A].徐建平.胡瑗[C].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
[2]-黃天銓.胡瑗教育思想與如師創(chuàng)辦總理沙元炳----為紀念胡瑗逝世950周年而作[N].如皋日報,2009-07-16(A4).
[3]-姚成榮.胡瑗的教育改革實驗及其文化效應(yīng)[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
[4]-蔡 襄.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A].徐建平.胡瑗[C].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
[5]-胡鳴盛.安定先生年譜[A].徐建平.胡瑗[C].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
[6]-徐建平.胡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
[7]-魏本亞.胡瑗“蘇湖教法”的社會價值[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6).
[8]-佚 名.明嘉靖維揚志[Z].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殘本影印本(卷一九).
[9]-汪念先.古延人家[EB/OL].0523tx.com/Article1/sh,2009-06-08.
[10]-華 夫.學友相聚最有得益[N].潮州日報,2009-08-09(B3).
[11]-李存山.范仲淹與宋代儒學的復興[J].哲學研究,2003,(10).
[12]-陳士宏.范仲淹與泰州[EB/OL].whllt.taizhou.gov.cn,2009-08-01.
[13]-吳克嘉.泰州鹽文化尋古[EB/OL].news.jschina.com.cn,200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