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城城
(通化師范學院團委,吉林通化134002)
禮儀社會整合的實現(xiàn)思考
王城城
(通化師范學院團委,吉林通化134002)
禮儀的媒介功能和規(guī)范功能促使社會群體在互動過程中不斷調節(jié)與群體間的矛盾,從而達到社會群體內部的整合以及社會群體間的整合,最終實現(xiàn)國家整合的目的。文中主要解析禮儀實現(xiàn)社會整合的過程。其作為一種具有標準化意義的外在符號,從最先被個體進行簡單的外在模仿到把禮儀的外在符號滲透到個體的內心世界的內化過程、再到透過思維、行為方式體現(xiàn)出其內在的禮儀結構,形成禮儀行為慣習。當個體禮儀慣習成為群體慣習,最終促成共同的禮儀規(guī)范、共同的價值觀確立。通過個體對禮儀的學習過程,將禮儀符號、禮儀規(guī)范聯(lián)接起來,最終實現(xiàn)禮儀整合。
禮儀;內化社會整合;實現(xiàn)
中國自古素有重禮傳統(tǒng)而被譽為禮儀之邦。無論是以禮治國的春秋時期,還是禮儀之邦美譽鵲起的大唐盛世,“不學禮,無以立”的社會意識與時尚不僅展示著當時百業(yè)俱興、繁榮昌盛的歷史風貌,同時也構建了我國古代文明的豐富內涵。隨著歷史長河的向前涌動,禮儀作為人類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被繼承、發(fā)揚與革新,不斷地賦予鮮明的時代色彩。一些符合人類社會本質、符合人們共同需要的基本禮儀仍然保留和傳承下來,繼續(xù)發(fā)揮著處理調整社會各種關系的準則與規(guī)范的作用。
和諧的社會既要保證市場競爭的多元化,又要避免社會向著無中心、松散的方向發(fā)展。整合則是處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這對于一個正處在重要發(fā)展關鍵期的社會來說,形成新的協(xié)調與整合利益沖突的體制和機制、保持發(fā)展所必須的秩序,構建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新時期利益沖突提出的嚴峻挑戰(zhàn),也是新時期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如何處理好影響社會整合的這些矛盾,禮儀作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的文化對社會整合,尤其是對和諧社會的整合均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禮儀社會整合過程主要經過三個步驟,首先禮儀在宏觀上是一種具有標準化意義的符號,它通過個體學習禮儀的微觀階段形成社會規(guī)約,最終達到社會整合的目的。整個過程是由宏觀到微觀再到宏觀的過程。
所謂禮儀指的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于受歷史傳統(tǒng)、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的的各種符合禮的精神要求的行為準則或規(guī)范的總和。
禮儀是由“禮”和“儀”兩部分結合而成的?!岸Y”是指一種行為準則或規(guī)范。這種“禮”的準則或規(guī)范是一定社會中的人們約定俗成、共同認可的,其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社會交往各方的相互尊重,從而達到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禮”表現(xiàn)為一定的章法,不同時代,不同地點有著不同的“禮”——即規(guī)范。所謂“儀”是作為接人待物的形式和慣例。在現(xiàn)代社會中他主要指禮貌、禮節(jié)、儀式等。
禮儀是一種符號,而且是一種標準化符號。禮儀符號主要具有兩方面的特點:
(1)禮儀是由外在形式即符號組成的。諸如語言、姿勢和程序。人們在互動過程中最先感受或體會到的就是禮儀的外在符號形式。在人際溝通中,人們總是以某種表情、姿態(tài)顯示自己的意愿和觀點。禮儀外在符號形式不僅包括身體姿勢、還包括詞語,以及程序諸多符號組成的,簡而言之,禮儀本身就是符號。
(2)禮儀的外在符號形式具有主觀意義。禮儀的外在形式不是普通的形式,而是互動中主體賦予禮儀符號的特殊含義。因為人本身具有理解和運用象征符號的能力,當一個個體向另一個個體標示著另一個個體即將做什么時,這個個體實際上意識到了他自己行為的意義個體在互動中多次采用了象征符號,而他也會在過程中不斷地反思、總結這種象征符號對互動產生的影響。經過無數(shù)次的實踐,個體得出在互動中采用禮儀外在符號會提高溝通效果,達到互動的目的。同時,互動的對方也能夠理解禮儀的外在符號的意義,并且做出相應的反應,這時禮儀的外在符號就是具有意義的符號。
從禮儀符號的兩個特點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得出禮儀就是外在符號,并且是有意義的外在符號。在互動中禮儀符號意義被社會或群體所理解,因此具有社會性。而禮儀從宏觀層面來看就是社會性的有意義的符號,它是人們在互動中具有正面中介作用。
以禮儀為規(guī)范,達到社會整合的過程稱為學習禮儀階段。它主要包括個體對禮儀的模仿、禮儀內化、形成禮儀慣習的整合過程,也是個體運用禮儀實現(xiàn)社會化的過程。
1.模仿
個體在互動中首先所接觸到的是禮儀的外在形式——語言、姿勢和程序。模仿是禮儀通向規(guī)范整合的第一扇大門。
“所謂模仿是社會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人們?yōu)橹莆照Z言以及其它各種技能,必要借助于模仿。通過模仿個體可以直接吸取別人的經驗以充實自己?!雹?/p>
模仿是禮儀實現(xiàn)社會整合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一步??吹酱笕擞每曜映燥?,年幼的孩子就會放棄用手直接吃飯,而是學著大人的樣子,也用筷子吃東西。這就是最簡單的禮儀模仿,這一切可能是在無意之中完成的。個體首先通過模仿來掌握禮儀外在符號的三種形式,即姿勢、語言和程序。只有通過模仿禮儀外在的符號,個體在社會環(huán)境中與人互動才會有可能,并達到良好的效果。
禮儀的模仿階段只是禮儀成為規(guī)范的最初級階段,它只停留在對禮儀外在的、形式儀的部分的簡單認識,只是對禮儀符號的外在形式的模仿,而在這個階段禮儀符號只是外在的、個體并沒有經過意識地去模仿階段,并沒有內化到個體成為自己的心靈,模仿的個體并沒有真正認識到禮儀符號的真正內含。
2.內化
個體在完成對禮儀符號模仿過程,并不是禮儀過程就停止,個體不斷體會到禮儀的真正含義,逐漸形成個體對禮儀的內化。
禮儀內化實質上是指禮儀外在符號向主體意識的轉化。即把那些外在模仿的姿勢、語言和程序,內化于人的身心,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基本的、內在的知識體系。
禮儀內化的過程是客體對主體刺激,是外在與內在進行的一種溝通形式;禮儀內化的過程也是滲透的過程,把外界的東西滲透到人的內心世界,形成人的綜合素質。內化過程主要分為兩步:
首先,理解過程即個體認知過程。在互動中的各種禮儀姿態(tài)經過模仿過程(即注意、保持、再現(xiàn))而展現(xiàn)出來的。人們把這種禮儀模仿過程逐漸運用到工作、生活互動之中,其中禮儀的意義能夠被雙方或大家領會,一方面在于禮儀的意義是在交往中逐漸明確的,另一方面在于許多禮儀的意義最初就是一種約定,人們在互動中預先對禮儀意義形成的共識。
個體理解禮儀符號的過程是一個主體反映客體的過程,也屬于內化過程的前提條件。只有個體理解禮儀符號的意義,禮儀的內化過程才能夠實現(xiàn)。
其次,接受過程也是主我轉化為客我的過程。當這種禮儀符號有了人們共有的主觀定義,這個禮儀就獲得了普遍性的象征性。禮儀符號意義被個體理解,個體認知禮儀符號的內含,個體在模仿過程中就已經顯示出對禮儀符號的初步認同并接受。
禮儀符號的內化過程實質上就是禮儀符號在個體與自己溝通,與自己互動的一個過程,是主體我向客體我轉化的過程。當個體模仿禮儀符號完成以后,關于這一模仿的記憶就轉化為自我概念中客體我的成分。個體回顧他剛剛完成的行動,一般要反思這個模仿對于他自己身份的意義,從他人立場觀點上評價已完成的模仿;在計劃未來行動時,個體暗中預測模仿該禮儀符號可能的結果;該禮儀符號應用的情境等等。主體我逐漸慢慢地轉化為客體我,個體吸收、理解、運用轉化禮儀符號為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達到個體心理世界與禮儀文化之間的協(xié)調統(tǒng)整;這個過程使禮儀外在的符號形式,轉化為個體的內在知識結構;一種外在的禮儀模仿行為滲透到個體的性情傾向中,個體形成了一種新的認知結構,即禮儀符號實現(xiàn)內化。
禮儀符號的內化階段是把禮儀的外在符號滲透到個體的內心世界的過程(由主體我轉化為客體我的階段),也是禮儀進行社會化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它是禮儀成為規(guī)范的必不少的階段。禮儀符號內化過程使個體對禮儀符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禮儀的本質也有著一定的掌握,最重要的是它引起個體認知結構質的變化,主要是改變已有的認知結構,使之更加符合客體的過程,表現(xiàn)為認知的發(fā)展和深化,導致認知結構的變化。這種內化過程難度較大。新禮儀概念一旦建立起來,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就會起質的變化,得到新的發(fā)展。
3.禮儀慣習
如果說個體對禮儀的模仿過程是主體對客體的簡單認知過程;禮儀的內化過程是客體化主體的過程;那么我們就可以說禮儀形成慣習就是主體客體化的過程。禮儀形成慣習是禮儀能否夠實現(xiàn)社會整合的關鍵。
個體由一種不自覺的模仿到對禮儀本質、內含的一種自覺的理解及應用。它不僅影響著個體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而且還透過它們(思維、行為方式)體現(xiàn)出其內在的禮儀結構。禮儀成為一種行為慣習或者稱為行為模式。當禮儀的外在結構內化成個體的禮儀結構時,這種內化的禮儀結構會影響個體的行為,它是內化禮儀結構的外在結構,同時又是外化個體的內在禮儀結構。當內化的禮儀結構影響個體的行為時就形成禮儀慣習,即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禮儀行為模式。我們不會意識到禮儀慣習和它的動作,而它確確實實就在我們的身邊而沒有被注意到的最實際活動,如我們吃東西、走路、說話甚至是擤鼻涕中顯示出。
禮儀形成慣習的階段是個體學習禮儀的最高級階段。它不僅把外在的禮儀結構內化到個體身體之中,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用內化的禮儀結構來指導或影響個體的行為方式。禮儀慣習是禮儀成為規(guī)范的一個途徑,個體對禮儀符號由模仿、認知、內化到慣習,最終成為影響或規(guī)范個體行為的方式。禮儀慣習是一種內化結構,能夠限制個體的想法和行動選擇,起到了規(guī)約的作用。禮儀慣習也并非完全是個體的、微觀的,因為慣習既有個體性又有集體性的特征,慣習是社會性地體現(xiàn)在身體中的。因此禮儀慣習的形成也是禮儀由個體的微觀學習階段轉化為宏觀禮儀規(guī)范的轉換器。
禮儀學習階段的三個過程:模仿、內化和慣習,清晰地展現(xiàn)個體是如何學習禮儀,禮儀最終如何成為規(guī)約,規(guī)范個體行為的微觀過程。三者是遞進深化的連鎖關系,缺一不可。
個體禮儀慣習來源于社會化,即禮儀內化的生成過程,在身體上的體現(xiàn),個體形成禮儀慣習就形成了個體禮儀的規(guī)約,因為慣習具有集體性,因此,人人都形成禮儀慣習最終促成共同的禮儀規(guī)范、確立共同的價值觀。禮儀規(guī)范維系社會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維持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調整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外在禮儀規(guī)范又重新對個人行為加以約束和引導。禮儀逐漸形成了一種社會規(guī)范。
禮儀規(guī)范作為一種思想體系,對人的內在生活內容與內在生存空間的秩序調整上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共同的價值信仰促成了內在精神生活的有序化、合理化和歸屬感,這必然導致人的外在生活和行為方式的有序化和合法化。社會是由眾多個體組成,若沒有或者缺乏一些必要的基本禮儀價值規(guī)范,人們便難以保持統(tǒng)一的主觀活動與客觀活動,這就必然會離散、分化甚至瓦解。禮儀規(guī)范像“粘合劑”把個體乃至社會各系統(tǒng)牢牢地整合在一起;同時又像“隔離器”一樣,把各系統(tǒng)恰到好處的隔離開來。(禮儀規(guī)范像水泥一樣,既把個體和系統(tǒng)像磚似的粘在一起,又讓它們相互獨立而在一定范圍內互不侵犯。)
注釋:
①林傳鼎,陳舒永.心理學詞典.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版,第456頁.
[1]李安宅.《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7-15.
[2]李金秀.先秦儒家禮儀觀與當代禮儀規(guī)范[J].社科縱橫,1999(6):50-52.
[3]謝宏忠.傳統(tǒng)禮儀與當代青少年的個性整合[J].青年探索,2004(2):28.
[4]王光榮.人生禮儀的文化透視[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4(10):7-13.
[5]王小琴.淺談禮儀的三種社會功能[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0(9):29-30.
[6]王處輝.中國古代社會思想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9(8):101.
[7]張翼.再論社會整合與文化整合[J].蘭州商學院院報,1995(4):67-69.
[8]傅治平.和諧社會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55-56.
[9]林傳鼎,陳舒永.心理學詞典[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456.
[10]高劍平.樊端成.論轉軌變型時期的社會分化與社會整合[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1):35.
[11]劉智運.內化學習理論在教育過程中的應用[J].教育評論,1998(3):29-31.
[12]劉少杰.后現(xiàn)代西方社會學理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4):199-202.
[13]朱建.傳統(tǒng)禮儀文化與現(xiàn)代化[J].殷都學刊,2000(1):45-46.
[14]畢天云.布迪厄的“場域—慣習”論[J].學術探索,2004.(1):33-34.
[15]沙蓮香.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85.
(責任編輯:卞實)
Thinking on Achieving Social Integration of Etiquette
WANG Cheng-cheng
(Youth League Committee,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Media function and norm function of etiquette can urge the social groups continuously to regulate the contradiction among groups during the interaction process,thereby achieving internal integration of social groups and integration among social groups and completing national integration at last.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the etiquette's social integration.The etiquette is a kind of external symbols with standardized meaning.The formation of etiquette behavior includes three stages:firstly,the individual carries on the simple external imitation;secondly the etiquette's external symbols permeate the individual inward world;thirdly,reflecting the internal etiquette through the thinking and behavior patterns.When the individual etiquette habit becomes the groups'etiquette habits,the common etiquettes and values become the norm at last.Through the micro-process of the individual learning the etiquette,the etiquette symbols and etiquette norms are connected,the etiquette integration is realized ultimately.
etiquette;social integration;realization
C913.4
A
1008—7974(2010)06—0082—04
2010—03—09
王城城(1981-),女,吉林省白山人,通化師范學院團委教師,長春工業(yè)大學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