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佳
從文藝青年跨足藝能界,臺灣名主持蔡席永左手玩文藝,右手搞娛樂。他在《康熙來了》中犀利直率、諧而不謔的風格,一時蔚為風湘。有多少人想學習他的“說話之道”
蔡康永的人氣,從他為新書《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宣傳所辦的校園演說可見一斑。幾個小時前就有人排隊,為了讓人潮進場,演講足足延遲了半小時以上,連講臺上也席地而坐、擠滿了“搖滾區(qū)”的聽眾。
這些學生,都渴望學習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學說話就是學做人
為何要談“說話”?蔡康永開宗明義點出:“貴人不一定能改變?nèi)松?,外表不一定會決定魅力,但生活種種:報告、開會、道歉、要求加薪、演講、傾聽訴苦,都只跟一件事情有關(guān),就是你會不會說話,你有沒有能力去想象,聽你講話的人是什么心情,想聽到什么?!?/p>
蔡康永強調(diào),說話不只是“術(shù)”。從小在人情世故復雜的大家庭成長,他覺得,“通過研究說話,你會比較根本地搞清楚自己跟別人的關(guān)系,搞清楚自己跟別人在想什么,還有,最重要的,自己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用一句話來歸納,就是:You are what you say(你怎么說話,決定你是誰)。
他的理論是:說話形塑自我。說話謹慎,或注重說話品味,才能因此成為謹慎或有品味的人;嘴上愛抱怨,久而久之也將愈來愈像“怨女”。說話既然決定你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與命運,當然要在乎。連帶地,他詮釋“說話之道”時,也從人性出發(fā)。
以《康熙來了》為例,“大家一定覺得《康熙來了》是挖人隱私的節(jié)目,希望來賓說愈多愈好。錯!其實我最常做的事,是在保護、阻止某些人說得太多?!庇袝r來賓在現(xiàn)場失控“爆料”,蔡康永就會帶著小S設法把話題引開。難怪小S在他新書推薦序中說:“做自己跟沒禮貌常常是一線之間?!毙稳莶炭涤溃骸案奶旖^對不會被刺傷,還會被附加的一兩句小夸獎逗得心花怒放,又感覺真誠不滑頭。”的確,蔡氏風格就是慧黠、世故、貼心,但不尖酸刻薄。
所謂“會說話”,是不是常要昧著良心,說些虛偽的話?蔡康永露出促狹的眼神,“是虛偽一點好,但說不上昧著良心吧!”生活中,面對諸如“我最近是不是胖了?”、“我新剪的發(fā)型如何?”這類問題,大可毫不猶豫的回答:“不會呀!”、“好看極了!”多稱贊別人讓聽者開心,并無損于“良知”。
故事比道理吸引人
除了不傷人,要把說話變成自己的特色,進階版還得做到學會“說故事”。蔡康永認為,很少人會被道理說服,都是被故事吸引:“我想這跟人類原始的生存之道有關(guān),原始人也是靠著故事的講述來傳播生存之道?!?/p>
一個好故事,會讓聽者忍不住問:“后來呢?”要不就是:“怎么會這樣?”要練習這種“懸疑式”說話,可沒事多找朋友練習,例如在每個段落稍作停頓,若對方一直問:“后來呢?”那表示成功了;若對方不斷分心,就該換個方式說故事了!
人生無處非故事,他進一步形容,“當你說‘我希望中1億樂透時,心中同時也在編造中樂透后要如何使用這些錢;當你跟一個女生求婚,也不可能說‘嫁給我吧!然后就沒下文了,你會進一步去描繪‘我們以后會有幾個小孩、‘我會買一棟豪宅給你……之類的故事,故事說得愈好,成功幾率愈高。”
推到極致,蔡康永說,人生就是對自己講的故事,學會說故事,就是為自己編造更美好的人生劇本,“說話之道”如同另一張臉,怎能小覷!
海外星云 2010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