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 | 本刊主編 趙華文 文 | 本刊記者 蘇竹青 圖 | 本刊攝影記者 馬君豪
不管是‘富二代’,還是‘企二代’,更應該繼承的是社會責任感和一顆愛心,這才是我們作為“二代”的力量。
汶川縣威州鎮(zhèn)七盤溝村,一間簡陋的屋子前。
12歲的任強手里捧著新衣服、新書以及營養(yǎng)品,望著不久前剛剛相認的姐姐高小喬,他天真地笑著,“我又多了個親人!”
13歲的任燕則嬌羞地輕聲喊道:“小喬姐姐!”
高小喬應聲摟住這對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姐弟,平生第一次感受到這個稱呼的分量。
“你們想看什么書,或者有什么悄悄話想和姐姐說的,就打這個電話給我!”尚在澳大利亞念大學的高小喬鄭重地在本子上寫下自己的聯(lián)系方式。一想到如果返校后,孩子們不能及時找到她,小喬連忙留下母親的電話號碼。她明白,除了物質(zhì)上的資助,心靈上的關(guān)懷對孩子們的成長至關(guān)重要。
“我們會全力搭好你們之間的愛心橋梁?!便氪h總工會常務(wù)副主席陳正動容地說道。
高小喬早在去年地震發(fā)生時,便有了幫助這些孩子的想法。彼時遠在澳洲的她看到電視上地震的慘景,泣不成聲地給國內(nèi)的媽媽打電話,祖國在遭受磨難,我們能做點什么?
看著周圍家境富裕的華人同學爭相攀比誰的車好,誰更富有,她不禁啞然,這些錢用來幫助那些正處于水深火熱中的同胞,不是更好嗎?
小喬的想法得到了媽媽的全力支持,通過《中國西部》雜志的“互助平臺”,他們與汶川縣總工會常務(wù)副主席陳正、汶川威州鎮(zhèn)書記熊軍取得聯(lián)系,尋找需要幫助的孩子,于是,便有了剛才的那一幕。
“我希望身體力行來做慈善,做公益,帶動身邊的朋友參與進來。不管是‘富二代’,還是‘企二代’,我們更應該繼承的是對社會的責任感和愛心?!备咝陶J真地說,她希望80后和90后們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公益事業(yè)上來,將用來比富的錢資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上來。
在澳洲求學的高小喬,曾經(jīng)參加過新浪綠絲帶活動,而在她看來,中國的公益事業(yè)剛起步正亟待完善,所以不像在澳洲,人們通常把錢捐給基金會,于是小喬選擇了“親歷親為”。
“只有接觸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我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的感受。”小喬說得誠懇。
■ 高小喬與任強任燕姐弟
小喬深知,僅靠自己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她算了筆賬,留學生中家境殷實的同學不少,如果能倡議海內(nèi)外的“80后”和“90后”一齊行動,那么,上一輩的愛心便能星火燎原地接力下去。
小喬的母親許珊云,是國內(nèi)的資深律師,除了鼓勵女兒成為這個行動的發(fā)起者,其具體公益模式也沒有予以限制,“如果我們把這個公益模式套個框架,交給她們,和把企業(yè)做好交給他們,沒有多少區(qū)別?!?/p>
在許珊云眼中,父母主要起到的是“引導”作用,下一代通過自己的思路去創(chuàng)造更符合公益發(fā)展的新模式,“他們的公益項目能做多大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行動起來了!”
她認為,當孩子身體力行地去做慈善,體會到承擔社會責任感的時候,就會收獲真正的快樂,“與攀富相比,這是一種升華心靈的快樂?!?/p>
■ 高小喬與汶川縣威州鎮(zhèn)七盤溝村任燕任強一家合影
■ 捐助新衣新學習用具
■ 許珊云律師與任強任燕姐弟談心
“咱們做公益吧”,如今已成為小喬的口頭禪。她告訴記者,做了任燕和任強的“姐姐”后,感覺肩上的膽子更重了,“就從點滴開始做起吧,愛心終會匯成大海。這才是我們作為二代的力量?!?/p>
小喬有個夢想,就是發(fā)動海外留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益事業(yè)中來,無論是幫助孤兒,抑或到養(yǎng)老院幫助老人,“不是簡簡單單地捐贈,最終是要讓受助者自強,然后繼續(xù)傳遞愛心?!?/p>
就像臨行前小喬對任艷姐弟的叮囑,“好好讀書學習,老老實實做人。我們是要幫助你們成長,學好本領(lǐng),回饋社會,不僅能夠自強,還要去幫助別人強大起來,祖國才會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