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勝瑜
劉桂仙在家里做得一手好菜。當時家里有5個孩子,全家7口人卻只有兩床被子。為了擺脫窘境,她想自己開個小飯館。
那時,劉桂仙手里正好有36元錢。她拿著這些錢來到菜市場,買回了4只鴨子。
第一次營業(yè)時,天正下著雨,可能因為劉桂仙是巷子里第一個開餐館的,飯館門前,人們竟打著雨傘排起了長隊。僅有4只鴨子作原料,而顧客又那么多,這可怎么辦?她急得腦門直冒汗,最后決定把鴨子做成不同的口味,香酥鴨、麻辣鴨、八寶鴨——然后再分成很多份,1元錢1份。大家擠著搶著,4只鴨子到中午便全部賣光了。
開工就盈利,劉桂仙用手里連本帶利的錢,下午又到菜市場買了7只鴨子。跟上午一樣,做了多種口味,分了很多份,到晚上又賣光了。就這樣,她每天買鴨賣鴨,一個星期就“很有錢”了。
以后,劉桂仙不只是買鴨,還買魚、買肉,甚至買鱔魚和甲魚。她不計較成本,當成是給一家人炒菜,怎么好吃就怎么做。因為舍得下本錢,她的飯館一下子就出名了,來吃飯都要排長隊。當天排長隊還不算,還要提前預約日期,最久的一次,居然有人排到了兩個月以后。到了日子,她打電話過去,對方準來,居然沒有退餐的。
一塊叫“悅賓飯館”的牌子,劉桂仙在北京的一條巷子里掛了30多年沒換。
4只鴨子起家的小店,最火爆的一年,竟招來了70多個國家的記者。有一天,一下子涌進來二三十個記者,她只能一邊炒菜,一邊把窗戶打開,讓記者站在外面提問。當然,最讓她感到光榮的是,有一年,兩位副總理專程來到她家拜年。
劉桂仙的小飯館不僅養(yǎng)活了一家4代人,前些年,她還在郊區(qū)置了一畝地,花了好幾十萬元,蓋了一個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4只鴨子能做什么?也許只夠一家人飽餐一頓,也許可以做很多。關(guān)鍵是,當一個人手里只有4只鴨子的時候,他在想些什么,接下來又會做些什么。
(李從淵摘自《深圳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