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國正 劉桂然 萬會麗
成人復發(fā)性腎病綜合征是指經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后能完全緩解,但一年內復發(fā)3次以上或半年內復發(fā)2次以上者。在激素減量過程中復發(fā)者,稱激素依賴性腎病綜合征。迄今為止,激素仍是治療腎病綜合征的主要藥物,其對微小病變型、輕度系膜增生性腎病綜合征療效肯定,為業(yè)內同道所公認。但很大一部分病例往往在激素減量或機體發(fā)生炎癥病變時,易使腎病綜合征復發(fā)。因此,尋求一種有效的治療復發(fā)性腎病綜合征的藥物和方法,是當今腎病學界研究的熱點。為此,我院在2002~2008年運用腎病康合劑治療成人復發(fā)性腎病綜合征60例,療效較好。
1.1 臨床資料 60例成人復發(fā)性腎病綜合征患者均為我院近6年來診治的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18~62歲,平均38.5歲;病程<1年15例,1~3年12例,3~5年8例。對照組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齡18~61歲,平均37.5歲;病程<1年11例,1~3年9例,3~5年5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潑尼松初始劑量為1mg/(kg·d),8~12周后減量,每2周減原量的1/10,以5~10mg維持,總療程1年。治療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腎病康合劑(黃芪60g、當歸20g、白術9g、防風12g、黃蓮6g、蟬蛻20g、石葦30g、芡實30g、金櫻子30g、玉米須30g、茅根30g、菟絲子30g),每日1劑,15d為1個療程,共用5個療程。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兩組間差異比較用卡方檢驗或t檢驗。
2.1 療效判定標準 完全緩解:尿蛋白持續(xù)陰性,24h尿蛋白定量<0.1g,血清白蛋白>35g/L;部分緩解:尿蛋白持續(xù)+~++,24h尿蛋白定量<0.15~3.5g,血清白蛋白<35g/L;無效:尿蛋白持續(xù)+++以上,24h尿蛋白定量>3.5g,血清白蛋白<30g/L。
2.2 兩組療效及復發(fā)率比較 如表1所示,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表1 兩組療效及復發(fā)率比較(例)
成人復發(fā)性腎病綜合征是目前腎病學界治療的難點和研究的熱點。腎病綜合征在首次激素治療完全緩解后,約31%~76%的病人會復發(fā)。腎病綜合征復發(fā)多在緩解后1年內發(fā)生。腎病綜合征復發(fā)與:(1)病理類型有關,其中以微小病變型多見;(2)與年齡有關,成人的復發(fā)較兒童少,約70%以上的成人不會復發(fā);(3)治療不當,激素用藥不規(guī)范;(4)感染,細菌和病毒的感染,特別是上呼吸道感染是腎病綜合征復發(fā)的主要因素。
成人腎病綜合征因長期大劑量應用激素,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易于合并感染,使腎病綜合征復發(fā)。黃芪,性溫味甘、入肺歸脾經,具有補中益氣固表,利水消腫的功效。臨床觀察發(fā)現,對于腎病綜合征易感冒者,運用中藥玉屏風散(黃芪、白術、防風)有顯著預防感冒作用,進而減少腎病綜合征的復發(fā)。實驗研究表明:黃芪可減少慢性腎病患者蛋白尿的排出,抑制腎臟的肥大。其作用之一可能是抵制激活的腎小球系膜細胞的增殖和下調激活的腎小球系膜細胞表面CD44mRNA的表達。黃芪當歸有促進肝臟合成白蛋白的作用,即通過增強白蛋白mRNA轉錄活性,調節(jié)和改善低白蛋白血癥[1-2]。此外,還具有降脂作用,其降脂效果與目前廣泛應用的他汀類降脂藥物相似,且作用持久,并通過加強含apoB脂蛋白的降解和清除,包括肝臟低密度脂蛋白受體(LDL-R)mRNA上調和增加LPL及LCAT兩酶活性發(fā)揮其有效降脂作用。黃芪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腎臟血流,可減少尿蛋白的排出,并可增加蛋白合成,降低蛋白分解,從而提高血漿白蛋白水平[1,3]。蟬蛻、石葦、玉米須、茅根、黃蓮具有清熱、利濕、消腫作用,芡實、金櫻子具有補腎、收斂、消除尿蛋白之作用,菟絲子補腎、壯陽。本研究重用黃芪、當歸,共同起到益氣固表、利水消腫、清熱利濕、收斂補腎、提高免疫之功效。結果顯示,腎病康合劑具有減少腎病綜合征患者尿蛋白,提高血漿白蛋白的功效,與文獻報道一致。說明腎病康合劑能減少腎病綜合征的復發(fā),提高激素的療效,減少激素的副作用,且藥源豐富,價格低廉,臨床值得推廣。
[1]余凌,李驚子,王海燕.黃芪、當歸在腎臟疾病中的應用及其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1,21(7):396-399.
[2]李麗英,王海燕,朱世樂,等.黃芪當歸對腎病綜合征鼠肝白蛋白的表達作用[J].中華醫(yī)學雜志,1995,75(5):276-279.
[3]俞雷,李驚子,洪健美.黃芪當歸合劑降低腎病綜合征大鼠血脂機制的探討[J].中華腎臟病雜志,1999,15(6):337-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