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寶豐
(遼寧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遼陽分局,遼寧 遼陽 111000)
阜新彰北沙丘區(qū)是科爾沁沙地南部前沿區(qū),包括阿爾鄉(xiāng)、章古臺、四合城、大四家子、大冷、馮家、大德、后新秋8個鄉(xiāng)鎮(zhèn),位于彰武縣北部,區(qū)域行政面積為1407km2,其中平原面積為1026km2??茽柷呱车啬锨衷谡梦渚硟刃纬蓶|西長50km、南北寬 15km、面積約 750km2的沙丘區(qū),多以流動半流動沙丘為主要分布。
針對彰北沙丘區(qū)獨特的地形地質及氣候特征,根據(jù)水文資料的積累情況,選定資料相對完整的大清溝小流域作為徑流模擬單元。
從理論上說,模擬干旱地區(qū)的徑流過程,應采用超滲產流模式。沙丘前沿地區(qū)下滲能力強、含水層很厚,具有蓄滿產流的機制同時,還具有超滲坡面產流特性。一般情況下,降雨下滲沙丘自底向上逐層蓄滿,形成部分蓄滿的土壤水分結構,進而形成飽和流并側向流入河道,這是沙丘出流河的主要水源;當降雨強度較大時,也會形成沙丘坡面流,自下墊面表層流入河道,這屬于超滲雨產生的徑流過程[2]。說明蓄滿產流和超滲產流在實際產流過程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這兩種產流方式可能同時存在或相互轉變,它會受到前期土壤含水量、包氣帶厚度、地形和降雨強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對流域產流機制的界定不能單從是否為濕潤或干旱地區(qū)來判斷,這與下墊面情況密切相關,因此,利用新安江模型模擬降雨徑流規(guī)律是可行性的。
科爾沁沙地的原生態(tài)為無數(shù)個沙丘、沙地以及丘間湖泡、沼澤組成,之中只有少量的水體以地下徑流的形式向四周流動,絕大部分水量形成區(qū)域小循環(huán),少量流出水量成較大區(qū)域水文循環(huán)的一部分。沙丘前沿河流破壞了這種原始的水平衡方式,使地下水無間斷、緩慢地向河流滲透,使河流兩側切割形成了一些水文小循環(huán)的組合體,這個產流特點,使自然降雨的產流面積只是一些小的水循環(huán)體的組合,成為地表徑流的產流面積。該產流面積由截然不同的幾種地貌組成,即沙丘形成的陡坡、陡崖與河灘(階)地。其中灘(階)地所占比重較大,由于河流受地下水的深割作用,水位甚低。
大清溝流域集水面積為94km2,流域內共有4個雨量站、2個水文站、2個蒸發(fā)測站。本文選取1982-1998年各測站的日降水、時降水、日蒸發(fā)以及實測流量資料對17年日流量和次徑流過程進行模擬,選擇其中15場次徑流用來率定模型的參數(shù)率定。
根據(jù)流域內雨量站的分布,按自然子流域將整個流域分為4個單元流域,各單元流域的面積權重及其到出口斷面的河段數(shù)見表1。
新安江模型要求以降雨、蒸散發(fā)能力作為系統(tǒng)輸入。各單元流域蒸發(fā)資料取后新秋、鬧德海兩站φ20cm蒸發(fā)資料折算成陸面蒸發(fā),其平均值作為本區(qū)域實際蒸發(fā)能力。對各單元流域雨量數(shù)據(jù)的處理則是根據(jù)各雨量站和各單元的空間位置,將雨量分配到各單元流域上。用插值法將各時段雨量、流量的原始資料轉化為1h資料。
表1 大清溝以上流域劃分
表2 大清溝新安江模型次徑流模擬參數(shù)表
本模型利用確定性系數(shù)即Nash與Sutcliffe在1970年提出的模型效率系數(shù)來評價模型模擬的精度[1],它可以比較直觀地體現(xiàn)實測與模擬流量的擬合程度的好壞。公式為:
式中:Qobs,i為實測流量過程;Qsim,i為模擬流量過程;為實測流量過程的均值;n為模擬的時段數(shù)。
取大清溝流域1982~1998年中的15次徑流過程進行模擬,時段長為1h,模型參數(shù)采用日模型模擬率定[3]的結果,對個別參數(shù)作相應調整,所有參數(shù)的初始值均取自日模型的成果。次徑流模擬參數(shù)見表2,率定期次徑流特征值見表 3。
從新安江模型率定的特征值結果來看:在15次徑流過程中,總計有15場洪量合格,合格率為100%,有12場洪峰合格,合格率為80%;對于確定性系數(shù)來說,總計有11場大于0.7。但有幾場峰現(xiàn)時差較大,這主要是由資料內插雨量被均化所致。因此,總體來說,新安江模型可以應用到該流域的次徑流過程模擬中。
表3 率定期次徑流特征值表
次降雨過程的模擬效果較好,模擬精度較高,可以應用于次降水的產流量計算以及水源劃分。因此利用新安江模型模擬的大清溝實驗流域的次降雨徑流規(guī)律是可靠的,可以應用于生產。利用該模擬結果,預測大清溝水庫的入庫水量是可行的,可作為大清溝水庫水資源調度的主要依據(jù)。
當然,本實驗流域徑流過程的模擬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于降雨資料在面雨量的處理及時段雨量的處理中出現(xiàn)的雨量均化問題,對模型的模擬效果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故在今后降雨資料的處理上還有待改進,采用更為合理的空間插補方法對降雨資料進行計算。
[1]李致家.洪水預報誤差置信限與誤差評定方法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2005(1):32-36.
[2]趙人俊.流域水文模擬[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4.
[3]譚炳卿,金光炎.水文模型與參數(shù)識別(第一版)[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