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遼寧省清河水庫管理局,遼寧 鐵嶺112003)
清河水庫位于鐵嶺市清河區(qū)境內,遼河左岸支流清河偏下游處。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工業(yè)供水為主,兼養(yǎng)魚、旅游等綜合利用多年調節(jié)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水庫已安全運行了48年,年均為國民經濟生產提供水量3.0億m3,呈調蓄1964,1975,1985,1995和 2005年等特大洪水,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巨大的社會效益。
水庫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2376km2,主體工程按1000年一遇洪水設計,萬年一遇洪水校核,總庫容9.71億m3。原主汛期限制水位127.00m,通過漫壩風險分析的研究,現主汛期限制水位為129.00m,正常高水位131.00m。搬遷水位(134.80m)按50年一遇洪水設計;淹沒水位(134.60m)按20年一遇洪水設計。
泄洪設施由一個6孔溢洪道和泄洪洞(位于攔河壩左側)組成,其中溢洪道最大泄量4210m3/s,泄洪洞允許最大泄量300m3/s。
1995年7月下旬,遼河干流普降暴雨和特大暴雨,清河流域中、上游發(fā)生了100年一遇標準洪水,暴雨范圍廣、強度大,溢洪道實現了建庫35年以來的首次泄洪。洪水過后,工程技術人員以本次洪水為典型進行了頻率放大計算,并依據現行泄流方式進行了調洪計算,結果校核洪水位平壩頂工程,這說明“9571”洪水較之1953年原設計典型洪水更加惡劣,嚴重威脅水利樞紐工程和下游堤防安全。在主汛期限制水位和泄流方式不變的前提下,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尋求第二泄洪工程。
原清河發(fā)電廠火力發(fā)電機組冷卻采用以水庫為冷卻池的大循環(huán)冷卻系統(tǒng),主要由5km的回水明渠、回水泵房以及直徑4.0m、長760m的回水隧洞(位于攔河壩右側)組成。電廠從水庫取水,冷卻機組后,經回水明渠、回水泵房升壓后通過回水隧洞返回水庫。2005年,清河發(fā)電廠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節(jié)水改造工程,將供水方式改造為廠內冷卻塔二次冷卻循環(huán)供水系統(tǒng)。此種冷卻水循環(huán)方式導致清河發(fā)電廠原有的回水泵房、回水隧洞最終停止使用,為清河水庫開發(fā)第二泄洪洞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但第二泄洪洞能否達到在不同頻率洪水下的調蓄效果,是本次研究的重點。
水庫現行泄流方式是根據 “清河水庫防洪預報調度方式模糊優(yōu)選與應用”的研究成果,于1999年報省防批準的,在水庫調度史上首次采用水位和凈雨2種指標控制,從而大大增長預見期,為上級領導決策爭取寶貴時間,泄流方式為:
(1)庫水位低于 133.9m,泄洪洞放 300m3/s,有錯峰任務時關閘錯峰;
(2)庫水位達133.9m,或水庫上游平均凈雨達200mm時,泄洪洞放300m3/s,溢洪道開2孔;
(3)庫水位達134.4m,或水庫上游平均凈雨達230mm時,泄洪洞放300m3/s,溢洪道開4孔;
(4)庫水位達到134.8m,或水庫上游平均凈雨達320mm時,或預報出現1000年洪峰(10100 m3/s),泄洪洞放300m3/s,溢洪道6孔全開。
起調水位采用現行的主汛期限制水位129.00m,按第二泄洪洞分別承擔100,200和300m3/s的泄流量進行調洪計算,各頻率設計洪水的調洪結果及原洪水位列于表1。
表1 各頻率設計洪水的調洪結果
從表1數據可以看出,隨著第二泄洪洞泄流量的增加,各頻率設計洪水調洪水位較現運用洪水位均有所降低,最大降幅1.87m,出現在20年一遇設計洪水;最小降幅0.11m,出現在10000年一遇設計洪水,說明第二泄洪洞對頻率較高的設計洪水影響較小,對頻率較低的設計洪水影響較大。
從100年設計洪水調洪結果看,當第二泄洪洞泄流量超過200m3/s時,溢洪道僅開啟4孔,而現運用情況下需開啟6孔。從50年一遇設計洪水調洪結果看,溢洪道只開啟2孔,并且最高洪水位均低于搬遷水位,而現運用情況下需開啟4孔。從20年一遇設計洪水調洪結果看,溢洪道不需泄洪,并且最高洪水位均未超過淹沒水位,而現運用情況下需開啟2孔泄洪,減少下泄流量500~1000m3/s,起到了水庫調洪錯峰的重要作用。
不同頻率設計洪水的最高洪水位均高于興利水位131.00m,說明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也保證了興利蓄水,實現防洪與興利的兼顧和統(tǒng)一。
根據以上調洪和分析結果確定,第二泄洪洞對1000年以上設計洪水的調蓄作用較小,對100年以下設計洪水的調蓄作用巨大,不但可以降低不同頻率洪水的最高洪水位,而且可以減少溢洪道開孔數量,對下游河道堤防安全和減少上游淹沒范圍都將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減災效果明顯,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所以,開發(fā)第二泄洪洞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