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造成7萬人死亡,37萬多人受傷的汶川地震不過是兩年前的事,造成2000,多人死亡、1萬多人受傷的玉樹地震距今也不過40天,但在校園系列血案等接連不斷的“突發(fā)”事件的籠罩下,似乎都已經迅速成為遙遠的往事。
“不糾纏過去,一切向前看”的達觀,是中華民族歷經苦難卻始終卓然立世的精神法寶,卻也在很多時候,讓我們失去了從錯誤中改變、提升和揚棄的機會。
整整兩年,700多個日夜,四川從悲壯走向豪邁。歐洲風情的山區(qū)小鎮(zhèn)。白墻灰瓦的川北農房,民族特色的藏羌新居,古色古香的巴蜀老街……從天崩地裂的“5·12”到天翻地覆的“5·12”,舉國體制下的“中國式救災”,其成就有目共睹,卻也在“災后重建”和“防震減災”的環(huán)節(jié)上,留下了很多令人深思的教訓。
無論是偶然一見的質量堪憂的房子,還是那些處于媒體聚光燈之外的偏遠農業(yè)縣的重建難題,抑或是更為根本的“社會重建”及“人的重建”的任重道遠。都是官方在重建“三年變兩年”的豪言壯語之外,應該格外去關注和完善的。
玉樹重建已經在震后26天后開始了,我們希望,除了感恩救災舉國體制的優(yōu)越性外,汶川的教訓。能夠被玉樹所汲??;汶川沒有做到的,玉樹能做到。新周年。新地震,老問題。無論是一周年。還是兩周年。無論是汶川還是玉樹,我們要面對的還是那些亟待解決的老問題:信息的公開與透明,重申對生命的尊重,推進震后重建工作,加大重建資金使用的透明度,提高新建建筑的抗震能力。做好災民長期的心理干預,盡最大能力做好地震預報。健全完善志愿者組織制度……
策劃:本刊編輯部統(tǒng)籌:趙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