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蓮 丁海鳳 孫京濤 廖原 鄔麗雅
京椒三號是由國內品種母本9676-6和國外引進的品種父本N9587-3經(jīng)多代定向培育篩選而成的高產、穩(wěn)產、耐熱性較強的優(yōu)良自交系。母本9676-6系河南地方品種粗牛角椒,植株生長勢強,分枝性多,節(jié)間偏粗,始花節(jié)位為第8~10節(jié),果實粗牛角形,果長15.0 cm,果寬4.0 cm,肉厚0.53 cm,味甜,果皮綠色,硬度高,果皮光亮,連續(xù)結果能力極強。父本N9587-3系1995年由荷蘭引進經(jīng)多代定向培育篩選出來的豐產、穩(wěn)產、耐熱性較強的優(yōu)良自交系,生長勢中等,始花節(jié)位為8~9節(jié),結果率高,配合力強,果實燈籠形,肉厚、空腔小,果長約8.5 cm,果寬9.0 cm,果肉厚0.6 cm,味甜,單果質量150~180 g,果皮光亮、深綠色。2000年開始配制雜交組合,2001年進行初步品種比較試驗,組合9676-6×N9587-3性狀表現(xiàn)極為突出。同時2001-2002年在云、貴、川進行區(qū)域試驗,2003年在云、貴、川進行大面生產示范試驗及推廣。
表1 京椒3號區(qū)域試驗產量結果
表2 京椒3號生產試驗產量結果
①品種比較試驗 2001年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春大棚內進行品種比較試驗。2001年1月18日播種,3月26日定植于大棚,苗齡67天,小區(qū)面積4.5 m2,株距 28 cm,行距60 cm,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京椒3號平均小區(qū)產量34.2 kg,折合每667 m2產量5 069.2 kg,比對照甜雜一號增產12.3%。
②區(qū)域試驗 2001-2002年在云南、四川、貴州等地進行區(qū)域試驗,露地栽培,小區(qū)面積30 m2,株距30 m2,行距50 m2,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試驗結果表明(表1),京椒3號2年8個試驗點平均每667 m2產量4 807.0 kg,比對照甜雜一號增產13.4%,差異達顯著水平。
③生產試驗和示范推廣 2003年在貴州、云南、四川等地進行生產示范,6個示范點平均面積136.3 m2,京椒3號平均每667 m2產量4 843.0 kg,比對照甜雜一號增產12.7%(表2)。同時在湖南、湖北、云貴川等地進行示范推廣,京椒3號均表現(xiàn)出高產、穩(wěn)產、耐熱與抗病的特點。平均667 m2產量4 791.6 kg,比同類主栽品種增產12.4%。
2003年在云南省草壩進行生產試驗時調查田間發(fā)病情況,京椒3號TMV、CMV的發(fā)病率分別為1.3%和1.8%,未發(fā)生疫病及青枯??;對照同類產品TMV、CMV的發(fā)病率分別為1.8%和3.3%,青枯病發(fā)病率為1.4%,未發(fā)生疫病。京椒3號對TMV、CMV青枯病的抗性優(yōu)于同類產品。
京椒3號為中早熟一代雜種,始花節(jié)位為第8~10節(jié),定植至始收60天左右;植株生長勢強,株高50~60 cm,開展度55 cm,節(jié)間粗;果實圓錐形,果長15.0~16.0 cm,橫徑5.5 cm,果肉厚0.55 cm,以3心室居多,味甜,果面光滑,嫩果綠色,老熟果暗紅色、硬度高,耐儲耐運,單果質量90~130 g,667 m2產量5 000 kg左右。適宜云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露地及保護地栽培。
北京地區(qū)保護地栽培于12月中旬至翌年1月上旬播種,3月上旬定植于日光溫室,3月下旬定植于大棚,露地栽培于1月下旬至2月上旬播種育苗,4月下旬定植。采用小高畦,地膜覆蓋,畦距1.2 m,平均行距60 cm,穴距30 cm,每穴1株。重施底肥,以有機肥為主,氮、磷、鉀配合使用。定植前苗床噴藥1~2次防治病蟲害帶入田間,盛果期要及時追肥澆水,保持土壤見干見濕,及時防治病蟲害、采收及防贅秧。京外地區(qū)應按當?shù)貧夂驐l件適時播種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