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棟宇
(1.鄭州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鄭州 450002;2.湖南城建職業(yè)技術學院 土木工程系,湖南 湘潭 411101)
生土窯居是我國黃土高原極具特色的一種民居類型[1]。窯洞是利用黃土壁立不倒的特性而挖掘的拱型穴居,是自支撐土拱結構體系,沒有任何支護,它的幾何形狀、構造尺寸、構成方式無不蘊涵著豐富的科學智慧和巧奪天工的匠意。因此研究窯洞的力學特征及破壞原因,進而對窯洞進行加固和改造,這對于窯洞的防災減災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國約有3000萬人居住在窯洞中[2],生土窯洞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等黃土層較厚的地區(qū),其黃土厚度一般為50~150m。窯洞具有冬暖夏涼、保溫、隔熱、儲能、節(jié)省建筑材料、施工技術簡單、經濟適用等特點,顯著的生態(tài)優(yōu)勢說明了窯洞民居需要保護。
有限元法是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一種非常有效的結構分析方法,并且從理論和應用上都發(fā)展得較為完善。本文利用三維有限單元法對窯腿的寬度進行變化分析,并把分析結果進行對比,找出其變化規(guī)律。
以河南省三門峽地區(qū)某窯洞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其窯洞的力學特征。窯洞結構尺寸參數(shù)的選取為[3]:窯腿寬度3m,窯室跨度3m,覆土厚度3m,側墻高度1.8m,拱矢1.2m。 如圖1所示。
該窯洞采用的主要參數(shù),重度為13.5kN/m3;彈性模量EC為8MPa;泊松比μ為0.3;內摩擦角準為22.8°;粘聚力c為51.8kPa。
根據(jù)該窯洞結構的尺寸,建立結構有限元計算模型,采用8節(jié)點等參塊體單元來模擬,如圖2所示。假定土的側壓力按擋土墻計算,且為被動土壓力。
通過采用三位有限元法,對其所選結構進行分析,得出在土自重的情況下窯洞結構的豎向位移最大值發(fā)生在窯洞的拱頂位置,且最大位移為-47mm;窯洞結構的水平最大位移發(fā)生在窯洞的拱圈與側墻交接處,且最大位移為17mm;窯洞結構的進深方向最大位移發(fā)生在窯洞跨中與上地面交接處,且最大位移為-22mm;窯洞的最大應力發(fā)生在窯洞最薄弱的部位——窯腿底部,最大值為188.571kPa。
由于窯腿是窯洞最薄弱的部位,通過采用三維有限元法,只改變窯腿寬度的大小,其他參數(shù)不變,分析其變化規(guī)律。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窯洞在土自重的情況下位移最大發(fā)生在窯洞的拱頂位置和窯洞的拱圈與側墻交接處。
窯腿的寬度分別取為2,2.5,3,3.5m。 通過改變窯腿尺寸得出窯洞在土自重的情況下,最大位移發(fā)生在窯洞的拱頂位置和窯洞的拱圈與側墻交接處,見表1;最大應力和最大位移所對應的位置,見表2。
表1 窯腿寬度變化對拱頂處和拱圈與側墻交接處的位移 單位:mm
表2 窯腿變化的最大應力、最大位移及其位置 單位:mm
分析最大應力、最大位移所對應的位置得出其變化規(guī)律:窯洞的最大主應力發(fā)生在拱腳處,隨著窯腿寬度的增大而先增大再減??;最大值是發(fā)生在為3m寬的窯腿。
窯洞水平方向最大位移發(fā)生在窯洞拱圈與側墻的交接處,隨著窯腿寬度的增大其水平方向位移有明顯的減少,從這一變化規(guī)律上說明了窯腿的部位是窯體結構的敏感部位,也是薄弱部位。
窯洞的豎向位移隨著窯腿寬度的增大而減少。
窯洞進深方向的最大位移發(fā)生在窯洞跨中與上地面的交界處,隨窯腿寬度的增大而減小。
通過改變窯腿的尺寸變化分析,得出最大應力和最大位移所對應的位置及其變化規(guī)律,給以后設計和開挖窯洞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jù)。建議在開挖窯室時,注意合理選擇窯腿的尺寸,以保證窯洞的穩(wěn)定性。計算得出在土自重壓力的情況下窯洞結構的破壞規(guī)律與現(xiàn)場調研窯洞的破壞規(guī)律相吻合。
[1]侯繼堯,王軍.中國窯洞[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2]靳亦冰,王軍.新農村建設帶給窯洞民居的機遇與挑戰(zhàn)[A].第十四次中國民居學術會議論文集[C].澳門,2006.
[3]童麗萍,韓翠萍.傳統(tǒng)生土窯洞的土拱結構體系[J].施工技術,2008,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