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軍
(滁州市地方志辦公室 安徽 滁州 239000)
地方志書著作權糾紛初探
張 軍
(滁州市地方志辦公室 安徽 滁州 239000)
二輪地方志書續(xù)修工作開展以來,通過廣大編纂工作者的積極努力,一大批新編省、市、縣志已陸續(xù)出版或即將出版。由于早期地方志工作者法律意識的淡薄,加上社會正處于經濟轉軌的劇烈動蕩期,對著作權的認識不足,導致著作權糾紛時有發(fā)生。地方志機構作為政府的職能機構,隨著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政府職能也相應地發(fā)生了根本轉變。在二輪續(xù)志工作進程中,著作權糾紛可能會越來越多地出現。但是地方志工作者對著作權法的學習宣傳和研究還很不夠,能見到的理論文章沒有幾篇,較有影響是梁濱久先生發(fā)表在2002年第1期《黑龍江史志》上的“地方志的著作權問題”和2002年第4期《中國地方志》上“認真學習深刻領會著作權法”二篇,至今已有較長時間。因此,進一步學習有關著作權的法律、法規(guī),加深理解,樹立著作權意識,對地方志工作者來說顯得尤為迫切。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規(guī)定:“著作權即版權?!笔侵缸髡邔ζ渥髌芬婪ㄏ碛械膶S袡嗬?,或者說,著作權是作者及其他著作權人對文學、藝術、科學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總稱。著作權自作品創(chuàng)作完成之日起產生,在我國實行自愿登記原則。由于我國已經加入《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所以公約中的規(guī)定在我國也適用。
國務院《地方志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三條指出:“地方志書,是指全面系統(tǒng)地記述本行政區(qū)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钡胤街緯鴮儆谖淖肿髌?,是著作權中最常見的主體。2006年國務院法制辦公室負責人指出:地方志是地方志編纂人員按照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地方志工作的機構的要求編纂的,而且主要利用了上述機構提供的資料、經費和物質技術條件。因此,地方志工作條例與著作權法作了銜接,規(guī)定以縣級以上行政區(qū)域名稱冠名的地方志書、地方綜合年鑒為職務作品,依照《著作權法》第十六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職務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權,著作權的其他權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給予作者獎勵:(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創(chuàng)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計算機軟件等職務作品;(二)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或者合同約定著作權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钡胤街緯?、地方綜合年鑒其著作權由組織編纂的負責地方志工作的機構享有,參與編纂的人員享有署名權。
中國社會長期司法從屬于行政,人們法制觀念淡薄,以無訟為榮。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概念。2006年5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67號《地方志工作條例》的頒布,標志著地方志工作開始走上了法制化的軌道。地方志工作機構即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是負責地方志行政管理和編纂業(yè)務指導的參照公務員管理事業(yè)單位?,F在有的省一級還沒有獨立的地方志工作機構,市一級還有一定數量的與黨史辦、檔案局二三家合一的,縣一級則很少有單獨設立的地方志機構?!包h委領導、政府主持、專家修志”是對地方志機構工作的概括性總結,簡單地說就是長期行政體制下的眾手修志。這種多頭設置,容易造成職責不明,權責也難細分。
《條例》指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方志工作機構可以采用查閱、摘抄、復制等形式,向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征集相關的地方志資料,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為其提供支持?!钡胤街緯诰幾脒^程中,歷史資料多從已經出版的書籍中挖掘資料,現狀資料多由各部門、各單位提供。附載則多是全文照錄,方言、風俗部分則是多請專業(yè)人員分項目做,或直接拿來別人的研究成果,比較好和有分量的照片也多是別的部門人員拍攝的。由于地方志書是官書,修志是政府行為,因此多數地方志工作者對著作權的權利內容和許可使用制度不以為然,因此對拿來的別人資料甚至是成果認為理所當然。再加上地方志編纂人員的專兼職結合,有些篇章搞項目制。也造成了著作權糾紛產生的各種隱患,《條例》指出:“編纂地方志應當吸收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參加。地方志編纂人員實行專兼職相結合,專職編纂人員應當具備相應的專業(yè)知識?!薄栋不帐〉胤街竟ぷ鳁l例》也指出:“編纂地方志應當吸收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參加。地方志編纂人員實行專兼職相結合,主編和專職編纂人員應當具備相應的專業(yè)知識和學術水平。”吸收專兼職人員參與修志,可以說于法有據,對克服志辦人員不足,提高志書編纂質量無疑都有重大作用。對于《條例》規(guī)定的專兼職結合的修志方式,在實踐中也形成了地方志本身工作人員、借調、招聘、兼職人員共同修志的局面。地方志自身編纂人員是工作任務,對招聘兼職的存在合同形式。當一項工作完成時,往往涉及署名權、發(fā)表權等著作權糾紛。
編纂過程中,地方志辦公室就某一專題與專業(yè)人員搞項目制的做法也較普遍,但在簽訂合同時對《合同法》不夠熟悉,對著作權歸屬沒有規(guī)定或規(guī)定不甚明確。有時還涉及委托作品,即委托人向作者支付約定的報酬,由作者按照其意志和具體要求而創(chuàng)作的特定作品,如委托大學中文系教授作方言志、委托文聯作藝文志等。
很多地方志辦主任、主編認為地方志書編纂完成送到出版社就大功告成了,加之沒有經驗,與出版社簽訂的出版合同沒有明確權利義務,存在較多漏洞和風險,帶來隱患。如著作權人應當按合同約定的期限交付作品,圖書出版者應按合同約定的出版質量、期限出版圖書。圖書出版者重印、再版作品時,應通知著作權人,并支付報酬,圖書出版者拒絕重印再版的,著作權人有權終止合同。對于圖書出版者享有專有出版權是有期限的,只能在出版合同約定的期間內享有,并且合同約定的期限不能超過10年。地方志書出版后還涉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復制權、發(fā)行權、匯編權等,重視和關注不夠,也往往會產生糾紛。
《條例》明確指出以縣級以上行政區(qū)域名稱冠名的地方志書、地方綜合年鑒為職務作品。那么究竟什么是職務作品?《著作權法》及相關法規(guī)、司法解釋對此解釋都很簡單,不甚清晰。簡單地說,職務作品是指公民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工作任務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其特征是:作者與所在工作機構應具有勞動關系;創(chuàng)作的作品應當屬于作者的職責范圍;對作品的使用應當屬于作者所在單位的正常工作或業(yè)務范圍之內。在我國,除法律特殊規(guī)定以外,職務作品的著作權屬于事實作者,即自然人作者。而地方志書就是屬于特殊規(guī)定,著作權屬于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在實踐中把握好職務作品與非職務作品和委托作品的區(qū)別甚為重要。
非職務作品,是指不以履行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工作任務為目的而創(chuàng)作的作品。職務作品與非職務作品存在以下區(qū)別:著作權歸屬方面,職務作品的著作權由作者享有,但在下列兩種情況下,職務作品的署名權歸作者,而其他權利歸法人或其他組織單位:主要是利用法人或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創(chuàng)作并由法人或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計算機軟件等職務作品;法律、行政法規(guī)或者合同約定著作權由法人或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而非職務作品的著作權要么完全歸屬于自然人,要么完全歸屬于單位,不發(fā)生自然人和單位分享著作權的情形。著作權主體的完整性方面,無論職務作品的著作權是歸作者還是法人或其他組織所有,著作權主體都是不完整的;而非職務作品,則無論其著作權歸屬,著作權主體都是完整的。法律責任歸屬不同。職務作品責任的承擔有兩種情況:一是由作者承擔;另一種是基于職務作品的特殊性而由單位承擔。非職務作品則一般不發(fā)生單個自然人創(chuàng)作作品而由單位承擔責任的情況。
委托作品,是指著作人按照自然人或法人的要求,以對方支付約定的報酬為代價而創(chuàng)作的作品?!吨鳈喾ā返谑邨l規(guī)定:“受委托創(chuàng)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過合同約定。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于受托人。”也就是說,委托作品的著作權歸屬存在兩種情形:一是當事人有約定,按當事人的約定來處分作品的歸屬;二是當事人沒有約定,委托作品著作權屬于受托人。當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間同時存在勞動關系時,委托作品和職務作品就容易產生混淆。區(qū)分的關鍵在于這種創(chuàng)作是基于作者的職責范圍與單位的法定業(yè)務范圍,還是基于委托合同的約定,如果是前者則為職務作品,后者則為委托作品。
著作權是種絕對權,任何人都負有不能侵犯該項權利的不作為義務。在著作權的保護期限內,依《著作權法》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常見的地方志著作權糾紛大大致可分為以下二類:
“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fā)表其作品的。”地方志書完成以后,何時何地以何種形式發(fā)表是著作權人的權利。未經著作權人的同意,擅自將作品發(fā)表,或未按著作權人要求的時間、地點、方式發(fā)表,都是侵犯著作權的行為。不經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審查批準,編輯人員哪怕是地方志辦主任、地方志書主編也無權將地方志公之于眾;地方志書在出版前,參編人員為了宣傳地方,收集某一章節(jié)的稿子,拿去發(fā)表,用意雖好,也必須征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的同意;還有地方志書要出修訂版,或編成節(jié)本、簡本,也需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同意。
“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钡胤街揪幾胛瘑T會辦公室對地方志書享有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歪曲主要是指在單位和個人在修改地方志書時,故意或過失曲解了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的原意。使用人修改地方志書,存在兩種情況:第一,未經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授權而擅自修改地方志書,這無疑侵犯了著作權人的修改權;第二,雖經著作權人授權,但修改超過了授權范圍,以致于違背了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的原意,歪曲了地方志書的內容,因而也是侵權行為。篡改,則是在未經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同意的情況下,就對地方志書的名稱、內容進行改動。地方志書是官書,是全面系統(tǒng)地記述本行政區(qū)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有資治、存史、教化的作用,具有權威性。任何單位和個人在使用地方志書時,不得歪曲、篡改地方志書。
“剽竊他人作品的?!痹凇吨鳈喾ā分胸飧`與抄襲是同義語,都是指將他人的作品當作自己的作品發(fā)表的行為,剽竊、抄襲被視為最典型的侵權行為。最容易辨認的抄襲行為是逐字照抄他人作品,而在實踐中常見的是部分抄襲他人的作品或將他人作品經過改動后的抄襲?,F今信息社會,地方志網站、地情信息網也相繼建成,地方志書等成果在互聯網上都能輕松下載得到,被復制傳播剽竊的可能性增大。地方志書是職務作品,著作權歸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所有,不論出于什么目的,將地方志書或部分章節(jié)當作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以自己名字重新發(fā)表的行為都是對地方志書著作權的侵犯。
“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改編、翻譯、注釋等方式使用作品的?!边@是侵犯了著作權人對作品享有的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根據《著作權法》的規(guī)定,如果著作權人未聲明禁止使用其作品的,那么只有在符合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條件的情況下,可以不經過著作權人許可而使用其已發(fā)表的作品。除此以外,對作品進行表演、播放、展覽、發(fā)行、攝制電影、電視、錄像或者翻譯、注釋、改編、編輯等,都必須取得著作權人許可,否則就構成侵權行為。
“使用他人作品,應當支付報酬而未支付的?!背恕吨鳈喾ā返诙l規(guī)定外,任何單位個人使用地方志書的都應指出作品名稱和編纂者,并根據國務院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制定的標準支付報酬。
在編纂地方志的過程中,也要防止編纂者侵犯個人、非方志部門和下級方志機構的著作權。不能無償地和不予署名地使用個人、非方志部門和下級方志機構的作品。
“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弊髡叩淖髌肥鹈l(fā)表后,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以出版、廣播、翻譯、改編等形式進行傳播和使用時,必須注明原作品作者的名字。
“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編纂地方志應當做到存真求實,確保質量,編輯地方志書時,有時迫于某種壓力或追求政績會故意夸大或縮小某些數據,造成歪曲、篡改他人作品。這種情況雖少,但也應引起注意。
“使用他人作品,應當支付報酬而未支付的?!痹谖覈髌肥遣徽摪l(fā)表與否,都受著作權保護的。《條例》規(guī)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地方志工作的機構可以向機關、社會團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其他組織以及個人征集有關地方志資料,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提供支持。地方志資料所有人或者持有人提供有關資料,可以獲得適當報酬。”不提供報酬,或提供的報酬不適當的,都容易造成糾紛。
《著作權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匯編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者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chuàng)性的作品,為匯編作品,其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痹诘胤街緯袇R編了個人、非方志部門和下級方志機構創(chuàng)作的采集整理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和稿件作品;收錄了署名文章和附載詩詞、小說、散文、通訊報道等以及音樂、美術、攝影、制圖等作品,必須予以署名,并給以報酬。否則,即是侵權。
地方志編纂者辛辛苦苦幾年編好出版的志書,誰也不希望出現著作權糾紛,但真的出現著作權人與作品使用人或其他任何第三人之間就著作權的行使而發(fā)生的爭執(zhí),如何解決?《著作權法》第五十四條規(guī)定:“著作權糾紛可以調解,也可以根據當事人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或者著作權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沒有書面仲裁協議,也沒有在著作權合同中訂立仲裁條款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币来艘?guī)定如果發(fā)生著作權糾紛,是可以調解的,也可以根據當事人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或者著作權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事人沒有書面仲裁協議,也沒有在著作權合同中訂立仲裁條款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對行政處罰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起訴又不履行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國家和各省市區(qū)版權局)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執(zhí)行。
調解:第五十四條第一款。調解是糾紛當事人按照自愿的原則,在互相諒解的基礎上促使雙方自愿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一種方法。調解不是訴訟的必經程序,調解也不具在法律上的強制性。因此達到協議后很可能也會出現一方反悔,不執(zhí)行調解協議、調解失敗,當事人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無論是內部還是聘用人員都適用。
仲裁:第五十四條第二款。仲裁是仲裁機構依法解決著作權糾紛的法律行為,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只有一方不履行仲裁裁決,另一方才可以提起訴訟,請求判決。書面協議是仲裁機構受理糾紛的依據。如果當事人事先未達成仲裁協議,就不得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仲裁較訴訟省時省力,較調解具有權威性,因此在實踐中采用最多。
訴訟:訴訟是通過司法程序解決糾紛的方式,主要用于:當事人直接因著作權糾紛向人民法院訴訟解決;通過調解達不成協議或一方在達成協議后反悔,另一方通過訴訟解決糾紛;一方不執(zhí)行仲裁裁決,另一方提起訴訟解決。訴訟的時效期為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