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彬
(魯東大學 山東 煙臺 264025)
《續(xù)漢書·郡國志》載,蜀郡,秦置,位于洛陽西3 100里,轄11城,戶30 452,口135 476??な钱敃r地方行政的關鍵一級,而蜀郡又是東漢時期益州州治及三國時期蜀漢國都所在地,故考察蜀郡郡守,對研究該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的研究時段是從建安十九年(214)起,到景耀六年(263)止。
據(jù)《三國志》、《華陽國志》等相關資料統(tǒng)計,蜀漢蜀郡太守可考的共9人10任[1]:法正(扶風人,建安十九年至二十二年)、楊洪(犍為人,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射堅(扶風人,建安二十五年后)、王連(南陽人,建安末至建興元年)、楊洪(犍為人,建興元年至建興六年)、張翼(犍為人,建興六年至建興九年)、呂乂(南陽人,建興末年至延熙九年)、薛齊(淮陽人,景耀年間)、張?zhí)兀详柸?,景耀年間到蜀漢亡國)、薛永(淮陽人)。
分析上述歷任蜀郡太守的籍貫分布可知,益州籍者2人:楊洪(犍為郡武陽人)、張翼(犍為郡武陽人);非益州籍者7人。其中,來自司隸的2人:法正(扶風郿人),射堅(扶風人);來自荊州的3人:呂乂(南陽郡人)、王連(南陽郡人)、張?zhí)兀详柨と耍?;來自豫州?人:薛齊(淮陽郡人)、薛永(淮陽郡人)。
自漢武帝始,朝廷在任命地方行政長官時,逐步形成了官員回避本籍的慣例,即剌史不用本州人,郡國守相不用本郡人,縣令長不用本縣和本部人。這種地方官回避本籍的臨時性回避措施明顯帶有政治色彩。蜀漢蜀郡太守全部由外郡人擔任,表明蜀漢較為嚴格地繼承了兩漢的“地域回避制”。此項制度的實施,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jù)勢力的形成,避免宗族鄉(xiāng)黨的力量影響政府的正常運作和政令執(zhí)行。
嚴耕望先生曾指出,“大抵建安、三國時代,郡守雖多有加將軍者,但多以有功始加,事甚隆重,不輕易也?!盵2]蜀郡郡守加將軍號的有三人:法正、王連、楊洪,都是因功而加將軍號的。
法正就是因為在劉備入蜀和攻打漢中地區(qū)時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以(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tǒng)都畿,內為謀主?!盵3]王連因為在任司鹽校尉時,“較鹽鐵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國用,于是簡取良才以為官屬,若呂乂、杜祺、劉干等,終皆至大官,自連所拔也”,才“遷蜀郡太守、興業(yè)將軍,領鹽府如故?!盵4]“興業(yè)”將軍號也顯示,王連得以升遷蜀郡太守并加將軍號是因為為國家獲取較多的鹽鐵之利所致。“(楊)洪建興元年賜爵關內侯,復為蜀郡太守、忠節(jié)將軍,后為越騎校尉,領郡如故”。楊洪再次任蜀郡太守、并加忠節(jié)將軍是因為在鎮(zhèn)壓漢嘉太守黃元反叛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先主既稱尊號,征吳不克,還住永安。漢嘉太守黃元素為諸葛亮所不善,聞先主疾病,懼有后患,舉郡反,燒臨邛城。時亮東行省疾,成都單虛,是以元益無所憚。洪即啟太子,遣其親兵,使將軍陳曶、鄭綽討元。眾議以為元若不能圍成都,當由越巂據(jù)南中,洪曰:‘元素性兇暴,無他恩信,何能辦此?不過乘水東下,冀主上平安,面縛歸死;如其有異,奔吳求活耳。敕曶、綽但于南安峽口遮即便得矣?!瘯?、綽承洪言,果生獲元?!盵5]
郡守作為一郡之長,事務繁多,職權重大,必須任用一批佐治人員。蜀漢蜀郡掾屬可考有功曹和門下書佐。
1.功曹??すΣ?,一般由郡守自行任命?!度A陽國志》記載:常勗,“州命辟從事,入為光祿郎中、主事,又為尚書左選郎,郡請迎為功曹?!盵6]何隨,“郡命功曹,州辟從事,光祿郎中、主事,除安漢令。”[7]杜軫,“少師譙周,發(fā)明高經(jīng)于譙氏之門??っ鼮楣Σ?。”[8]
郡功曹參加郡中事物管理,為郡守出謀劃策?!扮姇M成都,時太守南陽張府君不肯出官,軫進曰:‘征西囚執(zhí),鎮(zhèn)西在近,必有所遣。軍亂之際,交害無常,宜避正殿。府君即出住下舍?!盵9]
2.門下書佐。一般為博學之人。何袛,“楊洪迎門下書佐何袛,有才策功干,舉郡吏,數(shù)年為廣漢太守?!盵10]
蜀郡掾屬的人員構成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一般由本郡人擔任。常勖,“蜀郡江原人也”。[11]何隨,“蜀郡郫人也,漢司空武后”。[12]杜軫,“蜀郡成都人也”。[13]郡吏為本郡人員,熟悉地方事務,可以更好處理政務和解決地方的矛盾和沖突。第二,蜀郡掾屬多出自本郡的大族。成都縣,“大姓有柳,大姓有柳、杜、張、趙、郭、楊氏”。[14]“郫縣,冠冕大姓何、羅、郭氏”。[15]江原縣“東方常氏為大姓”。[16]常勖、何隨、杜軫三人都是地方大族。第三,掾屬多為儒生。何隨,“治《韓詩》、《歐陽尚書》,研精文緯,通星歷”。[17]杜軫,“少師譙周,發(fā)明高經(jīng)于譙氏之門”。[18]常勗,“治《毛詩》、《尚書》。涉洽群籍,多所通覽”。[19]
所謂郡太守遷轉,在這里指由何職升遷為郡太守和離任后的去向兩個方面。
蜀漢政權由他職轉為蜀郡郡守的有以下幾種形式:由其他郡國平級調任;郡吏升遷;州吏升遷;武官升遷。
1.以郡守屬官升遷為郡守。楊洪,由犍為郡功曹[20]升遷為蜀郡郡守。這是在劉備攻打漢中地區(qū)的時候,為了穩(wěn)固后方,進行的特殊提拔,不應是一種常態(tài)。
2.以州吏到地方任郡太守。楊洪,以益州治中從事遷蜀郡郡守。“蜀漢以一州當一國,別駕與治中從事為州之上綱,地位高于郡守,故彭羕由治中從事轉為江陽太守則曰‘左遷’,楊洪由治中為蜀守,則加將軍號??梢娪芍沃修D為郡守不可謂升任,亦非常態(tài)?!盵21]
3.平遷為郡太守。呂乂、張翼、射堅原為廣漢太守,后遷至蜀郡太守。薛齊原為巴郡太守,后遷至蜀郡太守。這種遷轉最為普遍,共有4例。由于蜀郡地位遠較他郡重要,所以蜀郡郡守的人選一般要有豐富的地方治理經(jīng)驗和突出的為官政績。呂乂在任蜀郡太守之前,先后做過巴西太守、漢中太守、廣漢太守。張翼任蜀郡太守之前做過梓潼太守、廣漢太守。這些人員都具有較高的地方治理才能,如呂乂“遷新都、綿竹令,乃心隱恤,百姓稱之,為一州諸城之首。遷巴西太守”。[22]
4.由武官升遷為郡太守。法正,為劉璋時期的益州府軍議校尉,升遷為蜀郡郡守。王連,為司鹽校尉,升遷為蜀郡郡守。
5.任郡守前官職不詳者。主要有薛永、張?zhí)亍?/p>
1.在郡卒官。楊洪,建興六年(228年)卒于官。
2.調至中央。法正后為第三品的尚書令、第四品護軍將軍。呂乂后為第三品的尚書,代董允為尚書令。王連后為第四品的屯騎校尉,領丞相長史,封平陽亭侯。
3.升任都督。張翼,后為第四品的庲降都督、綏南中郎將。
4.州治中從事。楊洪,第一次任蜀郡太守后,遷至益州治中從事。
5.不詳者。共有四人:射堅、薛齊、薛永、張?zhí)亍?/p>
注釋:
[1]洪武雄:《蜀漢郡守考》,《蜀漢政治制度史考論》,文津出版社,2008:185-187.
[2]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32.
[3]《三國志》卷三七《法正傳》,第960頁.
[4]《三國志》卷四一《王連傳》,第1009頁.
[5]《三國志》卷四一《楊洪傳》,第1013頁.
[6]《華陽國志校注》卷一一《后賢志》,第843頁.
[7]《華陽國志校注》卷一一《后賢志》,第846頁.
[8]《華陽國志校注》卷一一《后賢志》,第856頁.
[9]《華陽國志校注》卷一一《后賢志》,第859頁.
[10]《三國志》卷三七《楊洪傳》,第1014頁.
[11]《華陽國志校注》卷一一《后賢志》,第843頁.
[12]《華陽國志校注》卷一一《后賢志》,第846頁.
[13]《華陽國志校注》卷一一《后賢志》,第856頁.
[14]《華陽國志校注》卷一一《蜀志》,第238頁.
[15]《華陽國志校注》卷一一《蜀志》,第240頁.
[16]《華陽國志校注》卷一一《蜀志》,第242頁.
[17]《華陽國志校注》卷一一《后賢志》,第846頁.
[18]《華陽國志校注》卷一一《后賢志》,第858頁.
[19]《華陽國志校注》卷一一《后賢志》,第843頁.
[20]洪武雄先生認為,楊洪代法正做蜀郡太守前為蜀部從事。(洪武雄:《蜀漢郡守考》,《蜀漢政治制度史考論》,文津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頁。)《三國志》卷四一《楊洪傳》:“先主定蜀,太守李嚴命為功曹。嚴欲徒郡治舍,洪固諫不聽,遂辭功曹,請退。嚴欲薦洪于州,為蜀部從事。先主爭漢中,急書發(fā)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時蜀郡太守法正從先主北行,亮于是表洪領蜀郡太守,眾事皆辦,遂使即真。頃之,轉為益州治中從事?!币晕囊饪芍?,李嚴只是想推楊洪為蜀部從事,而諸葛亮根據(jù)形勢需要讓楊洪代法正為蜀郡太守,并未任楊洪為蜀部從事.
[21]洪武雄:《蜀漢政治制度史考論》,文津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頁.
[22]《三國志》卷三七《呂乂傳》,第9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