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莉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06)
清末中外修訂商約交涉,是指依據(jù)《辛丑條約》第十一款“凡通商行船各約以及關乎通商各他事宜,各國以修改為有益者,中國認與商議更改”[1]規(guī)定,在《辛丑條約》簽訂之后,列強與清政府之間進行修改通商行船條約的相關談判與交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清末中外商約交涉研究出現(xiàn)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為此,本文通過考察近二十年來國內清末中外修訂商約交涉的研究現(xiàn)狀與特點,以探討國內學術界關于此問題的研究趨勢與方向。
清末中外修訂商約交涉的研究開始于民國時期,幾位國外學者在他們著作的相關章節(jié)中論述了清末中外修訂商約交涉的問題[2]。民國學者對清末中外修訂商約交涉的研究多囿于通商條約條文的分析,而未能對條約談判中反映的種種問題進行研究。國內最早與商約交涉有關的著作是鄭斌所著的《中國國際商約論》,這本書概述了商約及其商約中具體條約的定義與內容。建國以后,國內學術界才開始關注清末中外修訂商約交涉的研究。但是,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前,清末中外修訂商約交涉的研究成果多散見于中國近代史及侵華史的著作中。而且受“侵略-反侵略”范式的影響,國內學者皆從帝國主義侵華的角度進行研究[3]。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學術界對清末中外修訂商約交涉的整體性研究日趨深化和細致,并出現(xiàn)了新的特點。
首先,重要資料的出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的《外交檔案目錄匯編》;王爾敏、陳善偉編的《清末議定中外商約交涉:盛宣懷往來函電鎬》;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編的《辛丑和約訂立以后的商約談判》;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的《光緒朝朱批奏折》、《光緒宣統(tǒng)兩朝上諭檔》。這些資料的出版極大地促進了清末修訂商約交涉的研究。
其次,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出現(xiàn)了研究清末中外修訂商約交涉的專著。這些著作不僅系統(tǒng)的論述了清末中外修訂商約交涉的談判過程,而且對于談判中出現(xiàn)的重大問題也進行了研究。更加突出的是,此時的學者擺脫了“侵略-反侵略”研究范式的束縛,對交涉中清政府官員的表現(xiàn)及修訂商約談判的影響給予了一些正面的評價。最早系統(tǒng)論述清末中外修訂商約交涉的專著是臺灣學者王爾敏所著的《晚清商約外交》。這本書不僅詳細論述了列強與清政府修訂商約交涉的過程,而且對清政府商約大臣在交涉中的表現(xiàn)給予了正面的評價。作者認為“此時亦當中國極度衰弊,清廷無能充分暴露,然而由于主持議約之盛宣懷、呂海寰等人之外交因應,是外國擴大特權未能得逞,反而使條約中規(guī)定,中國可以提高進口稅至12.5%、出口稅至7.5%。此外又進一步要求各國取消治外法權,雖然先決條件中國須先修改司法,然亦為往時所不可能見及者”[4]。李永勝《清末中外修訂商約交涉研究》不僅沿襲了前者之優(yōu)點,而且對交涉過程中出現(xiàn)的重要問題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剖析。
1902年至1908年間,英國、美國、日本、葡萄牙、德國、意大利、瑞士先后與清政府進行了修訂商約的交涉談判。其中,《中葡通商條約》未獲葡萄牙政府批準,中德、中意交涉最終未達成協(xié)議,而其他四國均與清政府簽訂了正式商約。近二十年來國內學者關于清末各國與清政府修訂商約交涉的研究,以中英修訂商約交涉為主要研究對象,中美、中葡、中意商約交涉也均有涉及??墒?,對于中德、中日、中瑞商約交涉的研究卻沒有專門論著出現(xiàn)。
1.中英修訂商約交涉研究
1902年中英首先交涉簽訂了中英《馬凱條約》,此項條約成為其他各國與清政府修訂商約交涉的范本。與其他各國修訂商約交涉的研究相比,由于中英商約交涉的材料較為充足,國內學術界關于中英交涉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多,研究內容也更為全面與細致。學者們對1902年中英商約交涉的動因、交涉中出現(xiàn)的斗爭、交涉中出現(xiàn)的重大問題、交涉的經過內容及影響都有論及。如謝振治《1902年英國對華修約外交》對此次中英商約談判作了比較系統(tǒng)的論述。其特別之處在于作者將中英修訂商約交涉放在英國國際地位及在華優(yōu)勢的變化的背景下予以考察,并從中英兩個視角對中英《馬凱條約》的特殊性及其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王棟在《中英<馬凱條約>的談判與簽訂》中對中英商約交涉產生的影響提出了新的見解。作者認為中英商約交涉中出現(xiàn)的一些革新問題直接影響了清末的司法改革。
2.中美修訂商約交涉研究
1902年6月至1903年10月中美交涉簽訂了《中美通商行船續(xù)訂條約》。它是美國宣布對華“門戶開放政策”后中美簽訂的第一個條約,具有承前啟后的意義。它也是各國所簽商約中簽約雙方都較為滿意的條約。崔志海《試論1903年中美<通商行船續(xù)訂條約>》是對中美商約交涉研究的較為深入和全面的一篇文章。這篇論文就1903年中美商約談判的過程、內容、特點及其意義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探討。不僅如此,作者還指出此條約雖然是不平等條約,擴大了美國在華特權,但由于清政府談判代表國權意識的增強,美國的目標沒有完全實現(xiàn),且出現(xiàn)了一些對中國有益的條款。此外,王鴻運在《逐漸傾斜的外交:商約談判與清末中美關系的變化》一文中的論述比較特別。這篇文章從清末中美關系轉折與變化的角度對1903年中美商約交涉進行了研究,借此分析了中美商約交涉的結果較為理想的原因。
3.中葡修訂商約交涉研究
1902年葡萄牙與清政府進行過修訂商約的交涉,簽訂了《中葡增改條款》。1904年葡萄牙為謀取更多利益,與清政府簽訂了《中葡通商條約》。但是這兩個條約均未獲得葡萄牙政府批準。關于中葡修訂商約交涉的研究在中葡關系史以及澳門史的論著中皆有涉及[5]。除此之外,黃鴻釗對中葡修訂商約交涉有簡略的論述,但是在這些論述中并沒有利用到清政府關于此次交涉的重要檔案資料,因此對此次交涉的詳細過程及論述中出現(xiàn)的重要問題都未清楚地交代[6]。而李永勝《1902年中葡交涉論述》、《1904年中葡交涉論述》兩篇文章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之前學者研究中葡商約交涉的不足。他不僅對中葡商約交涉的歷史背景、過程及結果進行了詳細論述,而且對交涉中出現(xiàn)的重要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
4.中意修訂商約交涉研究
1906年5月至10月中意進行了商約交涉。由于意大利在談判中想取得北京西山煤礦和浙江省鐵路利權,并要求增開口岸、設立蠶絲學堂等利權,可是被清政府拒絕。因此清末中意修訂商約交涉半途而廢,中意雙方并未達成協(xié)議。學術界對此次交涉的研究作品很少。趙榮耀有三篇論文專門論述了中意商約交涉的問題[7]。但作者只對清末中意修訂商約交涉的過程作了簡單的論述,并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
清末中外修訂商約交涉與談判所涉及到的問題多而復雜。商約內容所涉及的主要問題有裁厘加稅、保護知識產權、外輪行駛內河、開埠通商、礦務鐵路、傳教、治外法權等。除以上問題外,還有商約談判所反映出的問題。如交涉過程中列強之間的關系以及出現(xiàn)的矛盾與斗爭,清政府為維護主權、挽回和爭取一些權利而做出的努力,清政府議約體制、制度及策略、修約交涉對清政府內政改革的影響,還有清末社會各界對修約談判的態(tài)度和看法。國內學術界比較重視商約內容所涉及問題的研究,尤其對裁厘加稅問題、保護知識產權問題研究較多,而對清末修約交涉中出現(xiàn)的其他問題關注較少。
1.裁厘加稅問題
裁厘加稅是清政府為滿足帝國主義便利貿易、裁撤厘金的要求,而采取的增加進口貨稅以彌補清政府財政損失的一項自救措施。國內學者對裁厘加稅的原因、關于此問題的交涉過程、它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它所反映出的各種問題都進行了研究。有學者專門就清政府裁厘加稅的原因及裁厘加稅問題的交涉過程進行研究[8]。也有學者試圖從裁厘加稅的角度探討晚清中央、地方、商民之間的利益沖突與斗爭[9]。還有學者從中外經濟關系史的角度討論了加稅與裁厘之間的矛盾關系,認為清末裁厘加稅的交涉問題已轉變成列強要求裁撤厘金與清政府要求關稅自主之間的較量的問題,體現(xiàn)了列強要求控制中國與清政府加強自身統(tǒng)治力量之間的沖突[10]。臺灣學者則從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的角度研究裁厘加稅的問題[11]。另外,也有學者從比較新穎的角度出發(fā),研究裁厘加稅的問題。例如,汪敬虞《威厚闊、李德立與裁厘加稅─記八十八年前的幾次爭論》一文就是以1902年倫敦中國協(xié)會上海分會的一次會議中的爭論為視角,探討了裁厘加稅的相關問題。
2.保護知識產權的問題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深入和中外交流的發(fā)展,帝國主義國家逐漸意識到新知識、新技術在商品經濟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在與清政府進行修訂商約交涉的過程中,列強各國紛紛要求加入保護商標、版權、專利的內容。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知識產權問題本身就是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國內學術界比較重視從法律角度對其進行研究[12]。而從歷史學角度進行研究的文章相對較少。值得關注的是王黎明的博士論文《晚清首次中外知識產權談判研究》。這篇論文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了商約談判中知識產權交涉的問題。作者不僅介紹了清末知識產權交涉的起因、經過、主要內容,還談到了此次交涉之前中外知識產權的發(fā)展狀況以及此次知識產權交涉給當代的知識產權工作帶來的啟示。另外,還有學者考察了保護知識產權的交涉對晚清制定相關律例所產生的影響。關于知識產權的交涉對晚清制定相關律例所產生的影響的分析,大部分國內學者都持肯定態(tài)度,認為知識產權交涉刺激和促進了清末相關的立法改革[13]。而張寧在《首次中美知識產權交涉論述》一文中強調此次知識產權交涉是在中國處于半殖民地環(huán)境與不平等的中外交涉中進行的,因此對中國知識產權立法也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3.其它問題
除了裁厘加稅問題與知識產權問題,國內學術界對清末修訂商約交涉中其他問題的研究鮮有涉及。有學者對清末修訂商約中的教務問題、開放口岸問題、中外合資問題進行研究,但都是對這些問題的交涉背景、經過、影響進行介紹,并未出現(xiàn)新的觀點[14]。除此之外,還有學者對清末修訂商約交涉中清政府維護主權所做的努力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在清末修訂商約交涉中清政府為收回部分國家主權做出了最初的設想與努力[15]。
1.清政府商約大臣的研究
到目前為止國內學術界對清政府商約大臣群體的研究尚屬缺乏,對商約大臣的個體研究雖有所涉及,但專門對其進行論述的作品也很少。國內學者對盛宣懷、呂海寰、張之洞、伍廷芳參與商約交涉的活動有所研究。
盛宣懷是清末修訂商約交涉中辦理商約事物的核心人物。他參與了清末全部的議約活動。國內學術界對盛宣懷辦理商約事物的評價有兩種。夏東元《盛宣懷傳》中特別談到了盛宣懷在“商約談判中的妥協(xié)性”[16],作者認為盛宣懷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犧牲民族利益的商約,對盛宣懷辦理商約事物持否定態(tài)度。以王爾敏為代表的國內學者對盛宣懷辦理商約事務給予了不同的評價。他們不僅對盛宣懷的交涉能力贊賞有加,而且指出盛宣懷在商約談判中為維護中國主權、挽回一些利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17]。
呂海寰也是清政府任命的辦理商約事務大臣。有學者對其進行商約交涉的策略與原則進行了探討[18]。除此之外,馮振華的《呂海寰研究》不僅對呂海寰在商約談判中的表現(xiàn)給予了客觀的評價,而且還對呂海寰與盛宣懷在商約談判中的地位與態(tài)度進行了比較。
張之洞作為清政府的會辦商約大臣也參與了六國議約活動。國內學者對張之洞與清末商約交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外版權交涉的問題上。如在《張之洞與中外版權交涉》一文中,作者認為張之洞雖不是負責商約談判的大臣,但他在清末商約交涉中卻起著決策性的作用。
也有學者對伍廷芳參與清末商約交涉的情況進行研究,并對伍廷芳在清末商約交涉中的活動進行了正面的評價[19]。其中,馮秋季的文章還將伍廷芳與張之洞關于清末專利交涉的觀點進行了比較,從而更加肯定了伍廷芳在中美專利交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2.海關參與商約交涉人員的研究
海關人員是清末議定商約過程中的重要顧問和調解人。在參與議定商約的六名海關人員當中,國內學術界僅對赫德參與商約交涉的活動有所研究。赫德雖然沒有直接的參與商約交涉,但是談判中很多重要問題的交涉與解決都與赫德有關。因此,國內學者對赫德在商約談判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研究[20]。
通過近二十年來國內學術界對清末中外修訂商約交涉研究的梳理與總結,我們發(fā)現(xiàn)此項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弱點。首先,國內學術界對中英商約交涉的研究較多,對中美、中葡、中意商約交涉研究較少,對中日、中德、中瑞商約交涉的研究還尚屬缺乏。其次,對清末中外修訂商約交涉中的主要問題研究不足。商約內容所涉及的問題中,外輪行駛內河、開埠通商、米谷出口、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礦務鐵路、傳教、治外法權、最惠國待遇、關棧、中外合資、外人居住中國內地、鴉片貿易等問題很少有學者進行研究。除此之外,商約交涉中反映出的問題亦可以作為研究重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再次,國內學術界不僅缺乏對商約人物的個體研究,而且尚未出現(xiàn)商約大臣的群體研究。最后,國內學術界對清末中外修訂商約交涉的研究方法仍然比較單一。
[5]黃鴻釗.澳門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6]黃鴻釗.清末民初中葡關于澳門的交涉和新約的簽訂[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9(2).
[7]趙榮耀.近代中國發(fā)展對外貿易的契機與陷阱─以晚清時期中意商約談判為例》[J].山東省農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6);近代中意商約問題通論[J],《南都學壇》,2009(2);近代中意<通商條約>的修訂與談判問題[J].東岳論叢,2009(2).
[8]王立璋,顧旭娥.晚清時期“裁厘加稅”問題的歷史考察[J].蘭州學刊,2007(7).
[9]楊華山.論晚清“裁厘統(tǒng)捐”與“裁厘認捐”的嘗試及夭折[J].史學月刊,2004(2).
[10]鄭率.《近代中外經濟說關系中關稅與厘金的糾葛》[J],《史學集刊》,2006(6).
[11][臺灣]河漢威.《清季中央與各省財政關系的反思》[J].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02(9).
[12]馮秋季.清末民初中國知識產權法的產生及影響[D],鄭州,河南大學,2000.
[13]馮秋季.《理與勢:晚清版權保護政策的兩難選擇》[J].河南社會科學》,2009(5);《近代中國版權制度產生的社會原因分析》[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J]2004(2);陳柳裕.晚清著作法出臺的誘因[J].浙江人大,2003(3).
[14]楊大春.論清末中英、中美商約中的教務條款[J],寧夏社會科學,2001(1).
[15]李永勝.清政府收回海關權的最初謀劃[J].歷史檔案,2006(2);李育民.晚清改進、收回領事裁判權的謀劃及努力[J],近代史研究,2009(1).
[16]夏東元.盛宣懷傳[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第305頁.
[17]張安杰.近十年盛宣懷研究綜述[J].大眾科學,2007(14).
[18]羅玉.呂海寰外交思想與實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
[19]伍廷芳與晚清中美關系[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1(1).
[20]謝振治.赫德與1902年中英商約談判[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