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爽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感嘆自己的命運,表明自己的人生觀: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而相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作品在這一段,用“嗟乎”發(fā)端,轉為更加強烈的抒情;“時運不齊”以下十句引出四個典故,借以自慨年時易往,功業(yè)難成,流露出嗟卑嘆老的傷感和見機知命的消極心理;“老當益壯”之后引典,全力抒寫壯志不因老邁困頓而稍有變易,透露出樂觀向上的偉大情懷。
在文中眾多的典故中,“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這一句,大多數譯本作如下翻譯:孟嘗品德高潔,卻空有一腔報國的熱情。幾乎所有的人都將這一句解讀為:微譏孟嘗。
王勃為何要譏諷孟嘗呢?
一、從人生際遇看,東漢孟嘗為官清正賢能,但不被重用,后來歸田。王勃也是“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無路請櫻”。兩人的際遇如此相同,譏孟嘗不是在譏自己嗎?
二、從作者行文看,“老當益壯”以下幾句抒發(fā)了作者壯志不易的樂觀態(tài)度。作者借孟嘗以自比,不含譏諷,也無怨意,應該是褒揚孟嘗在如此情形之下仍保持高潔的志趣、高尚的操守。
三、從句式結構看,“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句式相對,語意上,后貶阮籍而前褒孟嘗——貶阮籍猖狂,褒孟嘗高潔。
四、從作者志趣看,孟嘗徒有一腔報國熱情,卻終不被用,盡管如此,孟嘗沒有怨憤,沒有頹廢,沒有破罐子破摔,仍然保持品行高潔,這對作者是莫大的鞭策和警示。作者雖命運坎坷,“時運不齊”,但畢竟“弱冠”,來日方長,終有一天“奉宣室”,報效于君王。其實文中,“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就表達了作者的志趣。
因此,我認為“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不能理解為微譏孟嘗,也不能解讀為稍帶怨意,而應該是王勃以孟嘗為榜樣,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積極向上,保持品行的高潔。所以這句應該譯為:孟嘗品行高潔,(盡管)徒有一腔報國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