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軍
有許多事物,能讓我們牢記是因為我們曾做了大量的反復工作,這“反復”是有意為之也好,是無意為之也罷,反正在反復中我們的心靈充實了,我們的頭腦靈活了,我們的思維嚴密了,最終,我們成熟了起來。
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尤其是高三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復習更應該是這樣。
比如拿“融會貫通”的“會”字來說吧,我們極容易把它寫成“匯”,因為我們極容易由“融”字望文生義地將“huì”理解為“匯集”、“聚集”。這種不良的思維定勢一方面得靠準確理解該詞的含義去改變,更要靠反復刺激大腦皮層進而形成自然而然的記憶來根除。
之所以這樣講,一是由于我們需要掌握的信息量極大,而真正具有過目不忘本事的天才又極少,二是因為現實中的的確確地存在著屢改不掉的錯誤,這不單單體現在學生身上。
倘若我們有一錦囊,囊括了我們易錯的東西,且這錦囊又是極其袖珍的,不至于成為累贅的包袱,那么我們時不時地將囊中機要抖出把玩一番加強記憶,豈不是能省時高效嗎?
基于此,我主張建立一個系統(tǒng),我一直從教于語文教學,就權以高三語文復習為例來談談構建這一系統(tǒng)的情況吧。
首先是確定這個系統(tǒng)的內容。從應對高考來看,我認為要建立基礎知識、寫作和審答題三個系統(tǒng)。
基礎知識系統(tǒng),重在整理歸納識記的內容,比如字形、字音、字義、成語、文學常識、成語運用、近義詞辨析、病句類型、名句默寫等幾個子系統(tǒng)。暫舉字形為例吧,雖說中華民族字詞數量浩若汪洋,但我們常用、易用錯、寫錯、易考的字形依然可數,就如剛才舉例所說的“融會貫通”的“會”字,再如極易寫錯的“好高騖遠”的“騖”字,我們只需特意地把它們提出來或按音序或按筆畫整理歸納到我們的字形系統(tǒng)中,平常時不時地拿出來復習一番,何愁記不準呢?
建構寫作系統(tǒng)的關鍵不在于羅列寫作知識,而在于能用一定量的典范文章進行例析。選取一定量的經典例文,或典型病文,從高考考場作文需要的角度出發(fā),逐點分析優(yōu)劣,逐類歸納例析,然后再逐點強化動手落實到練筆中去,我想,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考場要求學生能用富有文彩的語言開頭,那么在寫作系統(tǒng)中就不妨將幾段范例放在這里,再讓學生比葫蘆畫瓢地練幾段。又譬如要求學生作議論文時要注意所擬的標題要扣住或表明觀點,就不妨將具有這種特質的標題放在那里供他們揣摩、運用。比葫蘆畫瓢固然不可取,但更不可取的是連這葫蘆也不擺,連這瓢也不畫,只是玩“空口道”或“空手道”,以至于講文章寫作規(guī)律的話說了千萬遍,卻總不去做,這樣自然難見成效。這時候,如果看到成效不顯便暴跳如雷地罵學生不長記性,豈不是冤屈了學生們?
審答題系統(tǒng)是高三復習最后階段最應建立的系統(tǒng)。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尷尬:心里記得明鏡兒似的知識一旦運用時卻又漏洞百出,明明掌握了的技能,運用時又丟東落西。這樣就免不了出現上考場時躊躇滿志,下考場時又為自己的失誤扼腕頻頻的現象。諸如此類,皆因審答題能力的不足,所以,建立審答題系統(tǒng),可避免出現有勁兒使不上,使了勁兒又不對路的無奈。即便不能助你十二分地發(fā)揮,至少也保證你的才能不被淹掉三分。舉例來說吧,人家試題考你一篇散文中某一句話的作用是什么,你頭腦中起碼得有這樣的提示:一要從內容上答這句話如何表現了主旨,二要從結構上答這句話有何作用。再比如給你一段話,然后讓你提取這段話的關鍵詞。你頭腦中得有這樣的提示:本段陳述或說明的主體是誰,主體怎么樣了,答案限制多少字數,有沒有其余限制性要求等等。再比如,給你一道主觀闡述題,分值是8分,你頭腦中就得考慮:是不是得從4個方面回答,能不能找出這4個要點,各要點之間是用數字序號標明還是用分號、句號,各要點是按在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回答還是按主次順序排列回答,需不需要先寫一個“答”字,需不需要在每段開頭空兩格,書寫時行列整齊嗎,答案有語病嗎,語句通順嗎,明確嗎,扣住主旨或要求了嗎,超出題干限制了嗎。諸如此類問題要立馬浮現在腦海中。我們不能保證每次遇到題目時這些需要注意的細節(jié)問題就會立馬浮現在腦海中,但如果我們把它們納入我們的審答題系統(tǒng),并時不時地拿出來琢磨一番、警示一番,何愁答題不全面、不規(guī)范呢?
以上,我談了系統(tǒng)的內容,至于到底應該包括哪些內容,這里就無法言準了。比如,從應對考試和提高語文素養(yǎng)兩個角度著手,系統(tǒng)的內容自然是不同的,再比如對一個基礎知識極其扎實的學生來說,知識系統(tǒng)就幾乎可以省略。自然,單從高考升學角度來看,語文學科考試每次都能達到120分以上者,絕不必看我這篇文章,更不必去建立什么語文復習的系統(tǒng)了。
其次,我要談談系統(tǒng)的構建和使用。
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亦沒有可以窮盡的知識?;畹嚼?,學到老。所以,高三語文的復習系統(tǒng)是個極其狹隘的概念,但唯其狹隘才更顯實用,唯其狹隘也更應開放,唯其狹隘才更應不斷更新。
也就是說,要不斷地充實系統(tǒng),凡我們做過的典型習題,讀過的經典篇章,聽到的有關信息,觸發(fā)的一些感悟,只要覺其有用,就應及時地納入到這個系統(tǒng)中來。
同時系統(tǒng)又應不斷地精簡。那些過時的、蕪雜的、熟諳的要時時地從系統(tǒng)中刪去。只有及時地“清倉”才能保證其運行的快捷高效,才能發(fā)揮錦囊之妙而不至于成為累贅的包袱。
其實,構建和使用這個系統(tǒng)的過程就是一個披沙揀金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篩選、有比較、有辨別、有歸納、有倚重,更有反復強化。你想,再復雜的知識,再一般般的頭腦,經過了這幾道煉爐,何愁煉不出金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