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摘編
茄腐鐮刀菌(Fusarium solani f.sp.Glycines,F(xiàn)SG)是一種土傳真菌病害,主要侵染大豆根部并且引起大豆猝死綜合征(sudden death syndrome,SDS),這是一種廣泛的、具有破壞性的病害。本研究的目的是開發(fā)和使用實時熒光定量PCR(QPCR)來比較30株侵染大豆根部的茄腐鐮刀菌(FSG)的DNA含量。根據(jù)核編碼的線粒體核糖體小亞基RNA基因序列設(shè)計特異性引物和探針,用其檢測感病大豆品種,發(fā)現(xiàn)病原菌株DNA之間存在著顯著性差異。
在人工接種病原菌后的14、21天分別采集根樣檢測,結(jié)果表明在各菌株之間DNA的量是具有顯著性差異的,QPCR與CFU的對數(shù)值之間是呈正相關(guān)的,并且檢測到FSG5菌株最具侵染力。
與耗時的傳統(tǒng)方法相比QPCR方法提供了更為特異、靈敏、準(zhǔn)確的一種病原檢測方法?;趯Σ≡鷻z測的廣度和深度,QPCR方法能夠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并且可在育種方面用于大豆猝死綜合征的抗性品系的篩選。
趙曉暉 摘譯自Theor Appl Genet
2008,117 :343 -352
實時熒光定量PCR和生物測定兩種方法檢測土壤食線蟲真菌——洛斯里被毛孢
Limei Zhang,Xingzhong Liu,Shuifang Zhu,Senyu Chen
摘要:食線蟲真菌—洛斯里被毛孢,是一種潛在的植物寄生線蟲生防菌。食線蟲真菌的生物測定可以用來評價真菌活性,但卻不能定量,而實時熒光定量PCR可以用來定量食線蟲真菌的種群密度,此方法可以分別檢測到少至100fg真菌DNA及每克土中的40個孢子。食線蟲真菌生測和實時熒光定量PCR方法可檢測不同接種濃度下洛斯里被毛孢的豐富度和活性。檢測到食線蟲真菌的DNA量和被寄生線蟲的百分比呈正相關(guān)。兩種方法結(jié)合使用對于監(jiān)測土壤真菌的生物量和活性效果顯著。
洛斯里被毛孢;大豆孢囊線蟲;實時熒光定量PCR;食線蟲真菌生測;大豆孢囊線蟲幼蟲
趙曉暉 摘譯自Biological Control
2006,36 :316 -323
摘要:長期耕作土壤中的胞囊線蟲嚴(yán)重影響美國大豆產(chǎn)量,耕作強度對胞囊線蟲的影響研究始于1975年普渡大學(xué)。本研究2003年和2004年檢測大豆和玉米輪作及大豆連作的體系中大豆胞囊線蟲種群密度。其中耕作強度包括: (A)秋天鏵式犁+春天復(fù)耕; (B)秋天鑿形松土犁+春天復(fù)耕; (C)起壟耕作; (D)免耕。研究表明,在兩年的輪作田中,大豆胞囊線蟲種群密度與耕作強度正相關(guān)。在大豆輪作和玉米輪作區(qū)中,大豆胞囊線蟲種群密度秋耕+春天復(fù)耕最高,免耕最低.。2004年,除犁耕區(qū),在免耕區(qū)的大豆連作體系,大豆胞囊線蟲種群密度隨著土壤深度增加而減少。多元回歸分析表明大豆胞囊線蟲種群密度的分層化與硬度阻力和土壤中鉀濃度密切相關(guān)。耕作可能是通過改變玉米-大豆輪作區(qū)土壤中的物理參數(shù)來影響大豆胞囊線蟲種群密度。在輪作體系中,降低耕作強度能夠減少大豆胞囊線蟲種群密度。因此,可以通過選擇合適的耕作體系降低大豆胞囊線蟲病原的分布而減輕病害的發(fā)生。
劉志勇 摘譯自Field Crops Research
2009,113 :218 -226
摘要:豆莢形成是結(jié)莢作物產(chǎn)量形成的關(guān)鍵,而豆莢形成過程對某些環(huán)境因素,如高、低溫或干旱脅迫反應(yīng)敏感。在高緯度地區(qū),低溫時期形成豆莢對大豆有效產(chǎn)量影響較大。本研究旨在確定花期中對于低溫最為敏感的階段,以及遏制豆莢伸長的低溫極限。研究發(fā)現(xiàn)開花期中有兩個階段對低溫敏感:第一個階段是花期前12.5d,第二個階段是花期前3~4d。通過對柱頭花粉數(shù)目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低溫引起豆莢減少主要在花粉四分體時期和成型期。在第一個敏感時期低溫處理,觀察到四分體時期和成型時期花粉異常,因此該階段可能是四分體時期或者是四分體形成前期。此外,在第一個敏感時期,低溫條件下花粉發(fā)育不足是引起豆莢數(shù)減少的原因。
戰(zhàn)麗莉 摘譯自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2010,69 :56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