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巖,曾維倫,何海濤
(重慶郵電大學法學院,重慶400065)
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探析*
李 巖,曾維倫,何海濤
(重慶郵電大學法學院,重慶400065)
作為一種全新的現(xiàn)代化傳播方式,新媒體只用了十年左右的時間就擁有了傳統(tǒng)媒體用數(shù)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擁有的受眾群體,并以驚人的速度繼續(xù)發(fā)展。目前,新媒體已成為當代中國大學生了解世界的最主要的媒介形態(tài),并對他們的思想觀念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和把握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有利機遇,開拓思維,努力探索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隨著數(shù)字通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新媒體的應用日益普及。由于新媒體具有超媒體性、超時空性、開放性、交互性和虛擬性等特點,因此,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具有不可比擬的傳播優(yōu)勢。大學生思維活躍、接受新生事物快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是使用新媒體最頻繁、最主要的群體,也是受其影響最深刻的群體。在這種新形勢下,忽視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深刻影響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能充分發(fā)揮其作用的,因此,積極地探索應用新媒體,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目前所面臨的重要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根據(jù)新形勢和新變化,創(chuàng)造性地將新媒體轉化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范圍,更好地滿足信息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更好地適應受教育者的媒介素養(yǎng)以及心理特點的新變化。
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以新技術的應用、海量信息處理及充分互動為特征的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及其對人類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深刻影響早已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曾說:“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了整個世界?!本W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因此,我們必須勇于面對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利用好以網絡為主的新媒體,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新媒體的界定,學者們可謂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氨容^權威的說法是所謂新媒體是指相對于書信、電話、報刊、廣播、電影、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而言的新媒體。從技術上界定,新媒體是指依托數(shù)字技術、互聯(lián)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新技術向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的新興媒體。目前受到廣泛關注的新媒體有幾十種,包括網絡電視、網上即時通訊群組、對話鏈、虛擬社區(qū)、博客、播客、搜索引擎、簡易聚合、電子郵箱門戶網站、手機短信、手機彩信、手機游戲、手機電視、手機廣播、手機報紙、數(shù)字電視、移動電視、樓宇視屏等?!盵1]2
美國俄裔新媒體藝術家列維·曼諾維奇就新媒體的特點提出了五項基本內容,即:以數(shù)字的方式展示;模塊化;自動化;可變性;轉編碼性。這五項內容主要揭示了新媒體的數(shù)字技術特征,正是以這些技術特征為依托,新媒體具有超媒體性、超時空性、開放性、交互性和虛擬性等特點[2]。新媒體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它的傳播優(yōu)勢。首先,新媒體表現(xiàn)出極強的超媒體性。所謂超媒體性,是指在多種媒體中非線性地組織和呈現(xiàn)信息。美國學者尼葛洛·龐蒂在他的《數(shù)字化生存》一書中指出,超媒體是超文本的延伸。而所謂超文本,是一種按照信息之間關系非線性地存儲、組織、管理和瀏覽信息的計算機技術。在信息文本中含有指向其他文本的鏈接,受眾不需要按順序閱讀,而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通過“點擊”鏈接選擇性地閱讀文本信息內容,受眾完全掌握了信息的選擇權和控制權。其次,新媒體具有超時空性。新媒體利用連接全球電腦的互聯(lián)網和通信衛(wèi)星完全打破了地理區(qū)域的限制,只要有相應的信息接受設備,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都可以接受到由新媒體傳播的信息。第三,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出現(xiàn)突破了傳統(tǒng)媒體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省去了許多信息傳播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形成了即時傳播的功能,使得受眾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到最新的資訊。在傳播時間、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上,新媒體都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開放性。第四,每個人都是傳播者,同時,每個人也都是受眾,傳播信息和接受信息幾乎可以同時完成。新媒體的超媒體性使參與者對信息交流的全過程具有平等的控制權,參與者可以依據(jù)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性地交流信息,真正實現(xiàn)信息的交互傳播。第五,虛擬性是新媒體的又一個重要的特點。由于人人都有可能成為新媒體的信息源,就使得新媒體信息變得復雜多變。利用各種軟件,人們可以隨意地修改文本、圖片、聲音、影像,制作出逼真的虛假信息。同時,新媒體在傳播關系上改變了傳統(tǒng)媒體特定的傳播關系。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傳播者和受眾的角色大多都是虛擬的。這種虛擬角色也使得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趨于虛擬化,對傳統(tǒng)的人際交往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一)大學生新媒體素養(yǎng)的不斷提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占領新媒體陣地
媒介素養(yǎng)作為學術研究領域和大眾傳播實踐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從德語“Medienompetenz”翻譯過來的一個概念,最早是由歐洲學者提出的。目前學術界對于“媒介素養(yǎng)”的認識不盡相同,但其中一些基本的要素卻是相同的,即:媒介素養(yǎng)是一種方法、一種手段、一種技巧、一種能力、一種觀念。媒體素養(yǎng)應該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指熟練應用各種新舊媒體的能力,另一方面還指媒體受眾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批判以及應用的能力,其核心是媒體批判能力。熟練地操作使用各種新型媒體的能力是媒體素養(yǎng)的基本組成部分,沒有這個能力就談不上具有現(xiàn)代化的媒體素養(yǎng)。大學生是青少年網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對周圍的新生事物極度敏感,能很快地接受、適應并融入新媒體環(huán)境,能夠熟練地使用、操作各種新媒體,并在此基礎上對媒體內容進行技術處理或者內容增改。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2009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12月,中國青少年網民(年齡在18~25周歲的網民)的數(shù)量達到1.95億,幾乎占中國互聯(lián)網網民總數(shù)的54.5%[3]。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大學生是應用新媒體的主力軍,其新媒體素養(yǎng)要普遍高于其他社會群體。另據(jù)重慶郵電大學2009年2月《網絡對學生的影響》調研報告顯示,作為第一信息來源,63%的大學生選擇了互聯(lián)網新媒體,37%的大學生選擇了傳統(tǒng)媒體(廣播、電視、報紙)。大學生中擁有QQ或MSN等聊天工具的為93%,擁有博客或播客(含個人網頁)的為39%;其中,只使用電腦上網的比例為74.80%,同時使用電腦和手機上網的比例為25.20%。由于一個人的某種媒體素養(yǎng)與對該媒體使用時間長短呈正相關關系,即一個人對某個媒體使用時間較長,那么他的該媒體素養(yǎng)就會較高,反之則較低,因此,大學生的新媒體媒介素養(yǎng)高于他們的傳統(tǒng)媒體素養(yǎng)。由此可見,大學生的新媒體素養(yǎng)不僅高于其他社會群體,更高于他們自己的傳統(tǒng)媒體素養(yǎng)。新媒體在大學生中倍受青睞,其思想受新媒體的影響就更大,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搶占新媒體陣地,無疑就會失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zhàn)場。因此,信息時代利用新媒體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確保教育效果的非常重要的必要條件。
媒體批判能力是媒體素養(yǎng)的核心組成部分,它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指通過批判接受媒體內容來完善自我,另一方面指通過批判性表達來監(jiān)察和改善傳媒,促進社會發(fā)展。新媒體增加了大學生獲取信息、表達信息的渠道,為他們批判性地獲取信息和批判性地表達信息提供了寬廣的舞臺,為提高他們的媒體批判能力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但批判如果缺乏正確的思想引導,就可能轉變?yōu)闃O端情緒的任意宣泄,從而使批判喪失其積極意義。大學生身心尚未成熟,難免產生偏激情緒,一時陷入狹隘的、錯誤的思想而難于自拔,因此,及時地通過新媒體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才能使他們掌握正確的批判的理論武器,才能實質性地提高他們的媒體批判能力。一些發(fā)達國家利用網上信息霸權對我國傳輸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實施“和平演變”戰(zhàn)略,在較大程度上模糊了我國青少年的價值觀,使得通過網絡新媒體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顯急迫和重要。
(二)新媒體技術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
1.新媒體的開放性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
新媒體是以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為基礎,以互聯(lián)網、衛(wèi)星網絡、移動通訊等作為運作平臺的媒體形態(tài),具有承載量大、速度快、多媒體、立體化、覆蓋廣泛、互動性強等傳播優(yōu)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體巨大的優(yōu)勢更廣泛、更主動、更快速地傳播正確的思想、理論與政策,從而克服傳統(tǒng)式教育受時空限制的不足,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一個嶄新的理論與實踐平臺。
2.新媒體傳播的平等性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雙方的親近感
作為社會高級知識分子,大學生占有豐富的知識資源,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在思想上具有高度的獨立意識和批判精神,不會輕信和盲從他人的觀點和社會主流觀點,因此“可教育性”比較差?,F(xiàn)實中“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心理作用使師生往往處于一種非平等狀態(tài),使大學生一般不愿意向老師講真話、說實情,甚至對老師居高臨下的教育方式有抵觸情緒,這成為阻礙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新媒體傳播的虛擬性和平等性可以促進師生的平等雙向交流,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主導者之間的親近感。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敝挥袔熒g更加親近了,老師教授的思想才更易被學生接受。
3.新媒體的靈活性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手段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課堂教學為主。而在信息時代,網絡媒體、手機媒體以其靈活、快捷的特點,已經成為一種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靶旅襟w能夠更便捷地發(fā)布個性化的信息,并且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文字、語言、圖片、影像等多種方式把教育內容迅速傳遞給受教育者,使得思想教育更直接、更便捷、更深入。通過新媒體,大學生不必受時空等條件的制約,通過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獲取任何他們所需的任何知識和信息,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效率?!盵4]
4.新媒體的虛擬性大大提高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新媒體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立于社會之外的虛擬空間,置身其中的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一切真實信息隱藏起來,“毫無顧忌”地暢所欲言,發(fā)表言論。因此,教育者可以利用虛擬的身份通過網絡了解大學生最真實的想法,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空洞的說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5.媒體傳播的雙向互動性增強了大學生自我思想教育的自主性
大學生不是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自主的自我教育者,新媒體環(huán)境下,海量的信息、自由的網絡接入使大學生有了更多信息選擇權,為他們提供了便利的自我教育條件?!熬W絡新媒體上,層次各異的文章和圖文并茂的資料使不同水平和基礎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時間里都有適合自己的內容選擇。受教育者可以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自由地選擇瀏覽信息,在主動的探索和尋求新的視覺聽覺內容的過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潛移默化和不斷提升。這種信息傳播的雙向互動使受教育者由消極被動接受轉變?yōu)榉e極主動的參與與互動交流,從而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自主性?!睘榇?作為教育者,應該在網絡上提供豐富的、具有吸引力、能夠催人上進的思想政治教育類信息、材料供大學生自由選擇。由于網絡是開放自由的,提供的信息必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必須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否則,就不會有人自覺地去瀏覽,就達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教育載體是教育內容的依托,是決定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運用網絡新媒體和手機新媒體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網絡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
聯(lián)合國新聞委員會在1998年5月舉行的年會上正式提出把網絡媒體作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統(tǒng)媒介出現(xiàn)之后的一種新的媒體形式,被稱為“第四媒體”,它以計算機通信網絡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的目的[5]。網絡媒體具有信息承載量大,操作便捷,可對信息進行各種處理,檢索迅速,圖文聲像并茂,交互性強,信息傳播、獲取快等多種特性,并且具有計算機檢索功能、超文本功能,使其成為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大眾文化傳播媒體,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應用網上論壇、博客和網絡游戲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種最主要的形式。
1.網上論壇(BBS)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
BBS的英文全稱是Bulletin Board System,中文是“電子公告板”的意思,有時也被稱為“電子布告牌”和“電子公告系統(tǒng)”,其實質是互聯(lián)網上的一種電子信息服務系統(tǒng)。它為用戶提供各種各樣的公共電子白板,每個用戶都可以根據(jù)需要、以匿名的方式自由地在特定的版面上發(fā)布信息或提出看法,供他人閱讀和評論,同時,也可以從上面查找信息。
從網上論壇信息發(fā)布方式的特點不難看出,信息的正確性與可靠性都會因信息發(fā)布的自由性、隨意性和匿名性而降低,而網絡傳播的開放性、快速性會使不實信息在短時間內擴散開去,增加了信息控制風險[6]。一條不良信息公布在網上,如果處理不及時、不妥當,就可能在大范圍內造成惡劣影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謹慎地對待本學校論壇以及各大門戶網站論壇上出現(xiàn)的帖子,首先應對其內容的真實性、價值取向的正確性給予客觀公正的分析,而后作出恰當?shù)姆磻?并加以正確的引導。網絡輿論引導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要敢于同錯誤的思潮進行堅決的斗爭,對于錯誤的觀點,要旗幟鮮明地進行批評、糾正;對于敏感問題、有爭議的問題要講究引導策略;對于正確的思想,要積極地支持、鼓勵。要健全和完善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互聯(lián)網技術的掌握、運用水平和對于重大事件的敏銳度,培養(yǎng)一批能夠在論壇上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陣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使網絡論壇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7]。
2.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
“博客(BLOG),是WEBLOG的簡稱,起源于英文WEBLOG,是一種個人管理、不定期張貼新的文章的網站,是繼Email、BBS、ICQ之后出現(xiàn)的第四種網絡交流方式,是網絡時代的個人‘讀者文摘’,是以超級鏈接為武器的網絡日記,代表著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著新的學習方式,被譽為‘信息時代的麥哲倫’,已成為信息發(fā)布、承載、傳播及個性化知識管理的重要工具”[1]105。由于博客本身的功能和表現(xiàn)形式在不斷延伸,因此,尚難給其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但就博客的形態(tài)和功能來說,博客實際就是一個自由的網絡空間,是一種個性化的表達方式。通過博客,用戶既可發(fā)布自己的個人日記、文章,又可以將其作為網絡硬盤,保存自己喜歡的文章、圖片或者音頻視頻資料。
從傳播的特點來看,博客最重要的三大特點為個性化、受眾廣和交互性強。首先,博客個性化強,它是每個人的“私人出版社”和信息發(fā)布平臺。其次,博客是開放的,博客將個人空間直接變成公共領域,使其他人能自由地閱讀自己的日記、文章等,潛在的最大受眾面是所有的可以上網的人。第三,博客交互性強,它與傳統(tǒng)媒體的單向傳播不同,它實現(xiàn)了讀者和編者之間的即時互動。根據(jù)博客的傳播特點,思想政治教育者可通過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利用博客的個性化和交互性強的特點,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創(chuàng)建一個親近的、平等的交流空間。通過博客,教育者可以撰寫有針對性的文章幫大學生解決思想困惑,大學生則可就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與教育者進行網上討論和交流,在相互交流中,使學生的思想困惑與老師的教育困惑都能得到較好的解決,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8]。同時,受教育者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通過同齡人間的溝通、交流,消除心理壓力;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一方面,能消除其對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心理,另一方面,老師通過閱讀學生的博客能比較準確地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使思政教育更加有的放矢。這樣,就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3.網絡游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所謂網絡游戲,是以互聯(lián)網為必要媒介,以計算機、手機、游戲機等固定或移動設備為終端,以多人參與為基本條件的,強調網絡玩家間的合作與對抗的一種電子游戲形態(tài)。”[1]170網絡游戲趣味性強、內容豐富、影響廣泛,如果能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承載在網絡游戲中,那么,網絡游戲玩家就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潛在客體;網絡游戲的互動性,能在潛移默化中使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借助一定的載體才能完成最終的教育目標。要成為載體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是必須承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二是必須是聯(lián)系主客體的一種形式,主客體可借助這種形式發(fā)生互動。由此不難看出,網絡游戲內容的豐富性為承載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提供了可能性,而網絡游戲的互動性更使主客體之間能夠發(fā)生密切的聯(lián)系。網絡游戲極強的趣味性,能夠吸引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因此,如果我們能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網絡游戲的趣味性結合起來,用游戲的形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網絡游戲內容的豐富性使得我們能針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內容研究開發(fā)出與之相應的不同內容的游戲,而網絡游戲影響的廣泛性,使得網絡游戲擁有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客體。
(二)手機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
作為新媒體的重要成員,手機媒體被人們譽為繼報刊、廣播、電視、網絡之后的“第五媒體”[1]234。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手機媒體作為一個移動的數(shù)字終端平臺,最顯著的特點是高度的便攜性、互動性、私隱性、貼身性,以及多樣化的信息服務。手機媒體的種類繁多,其中,主要包括手機短息、手機彩信、手機報紙、手機廣播、手機電視。每一種手機媒體都具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和特性,然而,在針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特殊的過程中,我們主要利用手機短信這種新興的媒體形式。所謂短信,是短消息服務的一種縮略說法,即使用移動終端來發(fā)送和接受文本信息的技術,它主要傳輸文字信息。和數(shù)字電視、網絡等新媒體一樣,短信溝通在成為人際交流方式的同時,也成了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即成為了一種文化現(xiàn)象——拇指文化。手機短信作為手機媒體的一種現(xiàn)階段的存在形式,是信息化條件下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的新興傳媒載體。2010年,中國的手機用戶將達到約7.6億,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市場,手機用戶超過全歐洲國家手機用戶的總和。其中,在大學生中擁有手機的人數(shù)也已經達到2 000多萬。手機及手機短信在大學校園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影響也越來越大,使得手機短信已經成為信息傳播和理論宣傳的重要陣地[9]。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科技的日新月異,手機短信傳播及時、經濟實惠、靈活性和互動性強及其科技化、個性化、大眾化的特點,使其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成為可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認識到手機短信的優(yōu)越性,并且充分利用好手機短信這一新的平臺,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造主動權。手機短信的出現(xiàn)使得師生間的交流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在廣度、深度、頻率上得到更大的推進,學生的需求和意見得到更大程度的反饋,也使得學生作為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更加凸顯。手機短信作為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結合,對社會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和教育氛圍的營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手機短信的受眾面非常廣泛,通過手機短信宣傳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學生克服不正確的價值取向,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可以使之成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補充。目前,最新到來的網絡發(fā)展階段是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3G)。與第一代、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不同的是,采用了3G技術的手機有專用的高速數(shù)據(jù)通道,數(shù)據(jù)通信速率就像從一級公路變?yōu)楦咚俟芬粯舆M一步大幅提升,可以滿足多媒體信息的迅速傳輸,手機終端也得以成為“個人多媒體終端”。目前,正在逐步推廣的3G手機就是通信業(yè)和計算機工業(yè)相融合的產物,它除了能完成高質量的日常通信外,還能進行多媒體通信,這無疑又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手機媒體開展思政教育開辟了一條新的重要渠道。
[1] 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2] 李建秋.論新媒體傳播傳受主體及其關系的轉變[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80-86.
[3] 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2009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EB/OL].(2010-04-23)[2010-06-22].http://www.cnnic.net.cn/uploadfiles/doc/2010/4/ 23/45825.doc.
[4] 徐振祥.新媒體的價值影響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8):1513.
[5] 匡文波.網絡媒體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1:1.
[6] 王鳳莉.主題網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完善[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135-138.
[7] 徐海捷.加強高校BBS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131-134.
[8] 羅玉華,張紹榮,劉顯忠.大學生“博客”現(xiàn)象解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37-140.
[9] 劉秀倫,陳怡怡.信息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探折[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3):119-122.
An Analysi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ector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LI Yan,ZEN G Wei-lun,HE Hai-tao
(College of L aw,Chongqing University of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400065,China)
As a new modern form of transmission,new media only took a decade to have the same audience gourps with the traditonal media(newspapers,radio,TV,etc.)which had to spend decades or even centuries,and it develops at an alarming rate.Now,new media has become the leading media by which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perceive the world;it has produced an extensive and far-reaching effect on students’ideology. Faced with this new situ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positive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the new media,emancipate the mind,and strive to explore new ways and method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media;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vector
G641
A
1673-8268(2010)05-0021-06
(編輯:蔡秀娟)
10.3969/j.issn.1673-8268.2010.05.005
2010-07-29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網絡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08XKS009)
李 巖(1987-),女,黑龍江雞西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曾維倫(1966-),男,重慶璧山人,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思潮、文化思想史、網絡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