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波,陳 榮
(1.東華理工大學體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2.華東交通大學 體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近年來中國體育傳播學研究創(chuàng)新進展與趨勢展望
梁 波1,2,陳 榮2
(1.東華理工大學體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2.華東交通大學 體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在廣泛搜集和閱讀百余篇體育傳播學研究論文的基礎上,以創(chuàng)新性為主要的評價標準,分章節(jié)依次述評近年來中國體育傳播學理論取得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最后進行理論發(fā)展趨勢的判斷和展望,旨在為當前中國體育傳播學理論與實踐提供正確的方向,并達成理論共識,促進中國體育傳播學理論與實踐的超越式發(fā)展.
體育傳播學;新媒體;電子競技運動;發(fā)展趨勢
1.1 體育電視和電影研究的崛起
體育圖像總是最能確信無疑地傳輸思想的方式,其次才是喚起圖像記憶的文字.宣傳家則可以通過包括電視和電影在內的影像工具,去制造“虛假環(huán)境”.人的記憶和認知過程中,圖像是先于文字的,如同文字先于更早的口述的方式.有分析認為在夾縫中生存的地方體育頻道電視欄目的活動化,應以體育電視欄目能以資源內容為核心,以活動為手段,才能擁有忠實的觀眾群體[1].體育電影研究同樣引起學界重視,與此同時,體育電影研究意義毋庸諱言,有經(jīng)濟效益、銘記歷史等[2],同時為意識形態(tài)提供一個工具式效用范疇[3].有專題研究奧運電影,認為奧運會官方電影是傳承奧運歷史、傳播奧運文化的重要載體.電視和電影雖然以前沒有引起學界重視,但其潛在的傳播作用是非常廣闊的,具有巨大的后發(fā)優(yōu)勢和潛力,而事實上每個運動項目的傳播都少不了電視和電影藝術的作用[4,5].
1.2 方興未艾的體育新媒體研究領域
體育新媒體研究則更加前沿化和熱門化,新媒體是指以網(wǎng)絡、數(shù)字電視和手機媒介為研究對象,對體育傳播各方面影響的研究領域.有研究分析新媒介對體育傳播各方面的影響,以期促進體育傳播新媒介的快速發(fā)展[6].有研究認為我國體育博客影響力與日俱增,表現(xiàn)在獲得了較高點擊率,大大提升了作者知名度等方面.有研究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央視網(wǎng)等9家互聯(lián)網(wǎng)站首次以音視頻形式報道奧運會,奧運期間獲得授權網(wǎng)站的有效網(wǎng)絡視頻內容信息資源量達到了72432條,網(wǎng)絡傳播受眾規(guī)模達2.44億[7].有研究認為目前手機媒體正以其高度的便攜性、互動性、跨地域傳播等特性改變著中國的新聞信息傳播格局.有研究分析短信在中國發(fā)展的過程,闡明了短信在發(fā)展過程中與我國的體育產(chǎn)業(yè)的密切關系,認為短信在體育產(chǎn)業(yè)中的發(fā)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前景十分廣闊[8].網(wǎng)絡體育媒體研究資源亦是建構的方向[9].
1.3 體育傳播研究的國際導向
體育傳播研究的國際導向是近來年風行的理論前沿課題,從解釋美學的維度來看,體育傳播研究存在著兩種互不搭界的反應,一為審美的,一為倫理的,當我們成為國際化的一員時,這兩種反應彼此競爭,以求獲得我們的耿耿忠心.倒好像在體驗的過程中,人們果真不得不兩者取其一,要么是有責任感的、人道的教益,要么是意識的愉快的騷動.有研究對2007體育電視國際論壇探討了2008年奧運會的電視轉播計劃,以此實現(xiàn)體育產(chǎn)業(yè)管理者、經(jīng)營者、制作者對當前奧運轉播現(xiàn)狀與趨勢信息資源的共享[10].國際體育輿論方面的研究亦當充分說明問題,國際社會操控媒體力量使美中奧運競技格局預設結果/認同實現(xiàn)倒轉乾坤[11,12].
1.4 其它具有較大創(chuàng)新價值的研究方向
易劍東分析認為北京奧運會引發(fā)的大型體育賽事與城市、贊助企業(yè)形象傳播的關系,職業(yè)體育俱樂部體制的完善所需要的關系營銷[13].黃木分析認為開播于2001年4月16日的《早安中國》直播節(jié)目,將國人剛剛培養(yǎng)起來的早上收看電視的習慣進一步強化[14].王大中分析認為體育明星的加盟是體育新聞傳播發(fā)展的必然[15].焦玉娥認為體育運動與媒體活動原本是互不相及的兩種事物,由于電視媒體能夠對于體育賽事進行現(xiàn)場直播,由此聚合了千萬電視觀眾[16].
當下中國體育傳播學研究傳統(tǒng)并未給與足夠的批評意識,而僅僅是作為上層學術政策的補充說明,以及體育理論異化的顯像[17],主流學者也是體制內具有高級別職稱頭銜的專家,這一定程度上異化了既有的意義和價值體系,流逝了難能可貴的反思精神.在這個角度來說,青年學者敢于批評敢于反思的精神和行動做出了表率.例如在國家體育總局將電子競技運動列為開展的第99個項目以來,體制內學者給與了極高評價,并撰寫大量文論進行了積極的討論,結論呈現(xiàn)出極高的政策匹配度和適應性,認為電子競技運動可以提高練習者的反應能力和文化學習積極性,是健康發(fā)展中的體育運動.唯獨極為少數(shù)的具有批評意識的青年學者提出了質疑,分別從本質存在、競賽體育、文化背景、社會效應等若干方面重新思考論證[18-20],雖然未能引起主流學界的重視,但可以斷定,未來這種科學理性的媒介批評將成為體育學的顯學,并極大發(fā)揮學科的促進作用.
縱觀改革開放30年中國體育傳播學進程,雖然有學者做過一些述評類工作[21-25],但相比于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同時存在諸多問題.最大的弊病在于單向度化發(fā)展,具體表現(xiàn)為傾向構建中國特色體育傳播學理論框架,而實質上這個理論框架僅僅是基于母學科領域虛構出來的,并不是基于體育實踐總結出來的,其實用性和可信性存在不足.再者,中國體育傳播學理論體系在更大程度上象征體育新聞傳播學,而新聞傳播學和傳播學之間存在巨大的理論鴻溝,它們相互聯(lián)系但又相互區(qū)別,需要甄別應用.體育傳播通過提供視覺符號,把大眾潛意識中的欲望調動起來,讓他們認同符號所表現(xiàn)的內容,從而將他們的情感和認知匯聚起來,而為意識形態(tài)服務.現(xiàn)代政治權術的秘密在于對傳播符號的戰(zhàn)略性運用.通過這些符號,統(tǒng)治者可以將自己包裝為大眾利益的代表者.視覺符號可以讓人們的情感倍增,而讓他們的思想弱化,可以煽動他們的感覺,而使他們的頭腦空洞.通過對傳播符號的成功運用,領導者就可以將雜亂的大眾的感情調集到一起.誰掌握了能匯聚大眾情感的符號,誰就基本掌握了公眾政策的手段.領導者或利益集團掌握了當前符號,就控制了當下的趨勢.這讓我輩理論工作者心情沉重,唯有奮發(fā)努力,盡力建設中國體育傳播學理論與實踐.冀望學界同行加強對中國體育傳播學邊緣化理論研究,促進中國體育傳播學理論與實踐進程,重建中國體育傳播學理論與實踐.
〔1〕徐昂.論在夾縫中生存的地方體育頻道電視欄目的活動化 [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7,21(3): 36-39.
〔2〕黃璐.運動電影崛起的社會實在意義[J].浙江體育科學,2009,31(1):12-15,39.
〔3〕黃璐,蘭健,劉穎,等.論美國勵志體育電影風行的意識形態(tài)性[J].體育科學研究,2007,11(3):17-20.
〔4〕黃璐,吳印波.健美操運動迅速發(fā)展的傳播方式探視[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5,(4):24-25.
〔5〕黃璐.街舞運動風靡世界的傳播方式分析[J].山東體育科技,2004(4):46-47.
〔6〕田兆峰,唐景麗.體育傳播新媒介[J].福建體育科技,2008,27(5):9-11.
〔7〕王相飛.北京奧運會網(wǎng)絡視頻傳播狀況的回顧與分析[J].體育學刊,2009,16(2):29-32.
〔8〕胡世君,饒莉,王舒宇.第五媒體“手機短信"與體育產(chǎn)業(yè)[J].遼寧體育科技,2003,25(6):96-97.
〔9〕黃璐,李穎,陸艷婕,等.體育媒體研究報告的網(wǎng)絡資源舉要與分析[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6):60-64.
〔10〕王子樸,王曉虹.奧運轉播的回顧與展望——基于2007體育電視國際論壇的綜述[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19(5):58-60.
〔11〕黃璐.國際輿論導向下的中國唯金牌論[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4):341-344.
〔12〕黃璐,王金福,付曉靜.北京奧運會獎牌榜的政治戰(zhàn)略與國家身份建構[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 2007,19(1):18-20.
〔13〕易劍東.芻議美國職業(yè)體育的關系傳播、營銷與管理——兼談對中國體育組織公共關系的啟示[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5):1-3.
〔14〕黃木.傳播早間體育節(jié)目的新理念——《早安中國》的啟示[J].中國電視,2005(4):70-72.
〔15〕王大中,杜志紅,高敏.體育明星加盟體育新聞傳播現(xiàn)象考察[J].現(xiàn)代傳播,2005(3):133-134.
〔16〕焦玉娥.體育賽事與媒體傳播的商務化——以羽毛球競賽規(guī)則變化為例 [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9(1):90-94.
〔17〕黃璐.競技運動異化論邏輯起點商榷[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23(3):239-242.
〔18〕黃璐.對《讓數(shù)字演繹體育無限精彩》中若干問題的質疑[J].體育學刊,2005(5):136-138.
〔19〕黃璐,張玉明.電子競技運動若干理論問題商榷[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2):6-8.
〔20〕楊芳.電子競技應回歸游戲的本質[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1):35-37.
G847-05
A
1673-260X(2010)06-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