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昳
(陽江市廣播電視大學,廣東 陽江 529500)
如何認定學校在補充賠償責任中的過錯
楊 昳
(陽江市廣播電視大學,廣東 陽江 529500)
最高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首次在侵權領域內規(guī)定“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痹摋l規(guī)定的制定與實施,為司法實踐中處理此類問題提供了司法解釋的規(guī)范依據,但是,理論界和審判實踐對學校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適用存在爭論,本文特對如何正確認定學校在此類案件中的過錯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探討。
補充賠償責任;學校;過錯;認定
2004年5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正式實施,首次在侵權領域內規(guī)定“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痹摋l規(guī)定的制定與實施,為司法實踐中處理此類問題提供了司法解釋的規(guī)范依據,對解決困擾民事審判已久的學生人身損害賠償問題,以及維護學校等教育機構的教學管理秩序,加強對學生的法律保護,特別是衡平當事人雙方的利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理論界和審判實踐對補充賠償責任的適用存在爭論,如何正確認識與運用補充賠償責任,特別是如何正確認定學校在此類案件中的過錯,需要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探討。
這是因為,在實踐中,由于第三人侵權造成未成年學生人身損害的情形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受到第三人的侵害,又或者學生自己參加朋友聚會或其他社會活動受到第三人的侵害等等?!暗捎谶@些損害并不是發(fā)生在學校及學校教職員工管理組織下,和學校的補充賠償責任沾不上邊兒,則不能認為學校承擔賠償責任中的第三人致學生損害。”即學校對于損害事實的發(fā)生無任何過錯。因此,筆者認為,認定學校的過錯與否,首先有必要對學校的責任范圍加以界定。
(一)“校內”還是“校外”?
有人說,第三人侵權發(fā)生在“校內”,致使未成年學生遭受損害的,學校才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反之,第三人侵權發(fā)生在“校外”,即使造成未成年學生損害,學校都不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以校門內外為標準從空間上劃分學校的責任范圍,是非常狹隘的,我們不能僅僅因為損害事實發(fā)生在校外,就認定學校沒有過錯,從而免去學校的責任。
對于在校外組織的活動,或者學生擅自離校等情況,學校仍然負有教育、管理和保護的義務。《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9條規(guī)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4.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或者校外活動,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預見的范圍內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11.對未成年學生擅自離校等與學生人身安全直接相關的信息,學校發(fā)現或者知道,但未及時告知未成年學生的監(jiān)護人,導致未成年學生因脫離監(jiān)護人的保護而發(fā)生傷害的;……”可見,該條規(guī)定,無論是在校內還是在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期間,學校都對學生負有安全監(jiān)管的職責,反之,如果沒有履行職責,學校則對由此造成的學生損害承擔賠償責任。當然,如果是學校教師私自組織學生補課、游覽等其他活動中,由于第三人的行為致學生損害的,不應當認定為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例如教師在假期組織學生探病,學生在途中發(fā)生交通事故,這就不能認為該損害是發(fā)生在學校的組織管理下,學校則不應對該損害承擔責任。另外,該條還明確規(guī)定了,當學校發(fā)現或者知道未成年學生擅自離校等與其人身安全直接相關的信息,應及時告知其監(jiān)護人,否則,當學生因此而在校外遭受第三人侵權發(fā)生損害事實時,學校應就失職行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例如這樣一個案件,8歲女孩小美一大早被父親送到學校,由于這天正是兒童節(jié),學校舉行聯歡活動,來到教室的小美看到同學們都穿著校服,才猛然想起參加今天的演出需要穿校服,而自己卻忘了帶。小美向老師求助,但正在給學生們化妝的老師卻說:“你怎么能忘記呢?沒帶的話,就不用跳舞了!”小美慌了神,趕緊跑出教室,回家取校服。沒有老師的詢問,也沒有門衛(wèi)的阻攔,小美就這樣獨自離開了學校。然而就在回家的路上,一場車禍奪去了她幼小的生命。筆者認為,本案小美雖然是在校外遭遇交通事故死亡的,但是由于學校疏于履行安全保障義務,使學生小美擅自離校,而處于危險狀態(tài)中,并在這個危險狀態(tài)中遭受第三人侵權致死,所以盡管學校并不是直接的侵權人,也應對小美的死亡后果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二)“在校期間”還是非“在校期間”?
有人認為,在未成年學生遭受校內其他學生、校外第三人侵害而造成人身損害的案件中,學校的責任在于怠于履行教育、管理和保護的義務,因此,將學校的責任范圍界定為“在校期間”比較合適。即第三人侵權致使未成年學生遭受損害發(fā)生在“在校期間”,學校才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反之,若發(fā)生在非“在校期間”,即使造成未成年學生損害,學校都不承擔補充賠償責任。該觀點認為,“在校期間”不是簡單地認為從入學到畢業(yè)的所有時間,而應就學校與家門間隔的最小時間單位計算。住校生的“在校期間”是指按當地教委或學校的規(guī)定,包括星期天晚上或星期一上午到校至星期五下午或星期六早上的這一段時間。中間若有合法原因離校的,此期間就中斷,并從到校后開始重新計算。至于走讀生,按當地教委或學校的規(guī)定,一般包括早上到校至晚上離校的這一段時間。而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從時間上將學校的責任范圍界定為從學生到校至學生離校這一段期間,這意味著學生在上學途中、放學途中這兩個階段則可能處于無人監(jiān)管、保護的階段,因此,該觀點的定性并不準確。
因此,筆者建議,應把學校的責任范圍界定為“學校履行教育、管理和保護職責的過程中”為宜,即當未成年學生遭受第三人侵權造成的損害發(fā)生在學校履行教育、管理和保護職責的過程中,學校怠于行使職責,有過錯的,就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這樣,司法實踐將不再簡單地從空間上,或者從時間上去界定學校的過錯責任范圍,最大限度保護未成年學生的合法權益。
誠然,認定學校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過錯,是比較困難的。這是因為,在第三人侵權致使未成年學生遭受人身損害的案件中,直接侵權人是第三人,學校及其教職員工一般對學生沒有任何的損害行為,學校只是基于其不作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因此,這就遠比學校及其教職員工、教育教學設施對學生造成損害的案件更加難以認定學校的過錯。筆者認為,認定學校在承擔補充賠償責任中的過錯,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
一方面,有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學校制度以及學校和學生家長的約定,明確規(guī)定了學校的具體的教育、管理和保護的義務,如果學校怠于履行這些義務,從而違反了規(guī)定,那么,就可以認定學校有過錯。
例如,《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2條規(guī)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應當建立安全制度,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學校、幼兒園安排未成年人參加集會、文化娛樂、社會實踐等集體活動,應當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防止發(fā)生人身安全事故?!币虼?,學校在組織未成年學生到校外參觀、游覽或者實習的,必須事先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并采取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在活動中發(fā)生學生人身安全事故。再例如,《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4條規(guī)定,“學校對未成年學生在校內或者本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發(fā)生人身傷害事故的,應當及時救護,妥善處理,并及時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薄秾W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5條規(guī)定:“學校應當對在校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護自救教育;應當按照規(guī)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預防和消除教育教學環(huán)境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當發(fā)生傷害事故時,應當及時采取措施救助受傷害學生?!备鶕陨弦?guī)定,雖然在第三人侵害未成年學生案件中,學校不是直接侵權人,對未成年學生的損害也沒有過錯,但是案發(fā)后,學校負有“及時采取措施救助受傷害學生”的義務,如果學校救助不及時,導致學生損害擴大的,我們也可以認定學校有過錯;反之,即使發(fā)生了嚴重的損害事實,但是學校已經盡到及時的救助義務的,我們說,學校就沒有過錯。
另一方面,學校沒有違反有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學校制度及其與家長的約定,但是由于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因而不能避免學生遭受第三人侵權損害發(fā)生或者減少損害的,也可以認定學校有過錯。
筆者認為,在該種情況下,判斷學校是否有過錯,應當考慮“在當時的情形下,學校是否應當預見到某種危害發(fā)生的可能性、嚴重性,學校是否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加以避免。”也就是說,學校的安全保障義務主要有兩個,一是能夠預見損害發(fā)生的可能性,二是能夠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但是,我們不能把學校的安全保障義務的標準定得太高,這是因為,“要求學校對學生盡到無可挑剔的注意義務,要求學校預見到自身所有行為的后果,甚至要求學校預見到學生所有行為的后果,并對避免這一后果的消極性可能采取的措施而不出任何差錯,這對防止學生受到損害雖然有利,但對學校來說,未免過于苛刻;并且也會導致學校對學生管束過嚴,過分限制學生與他人交往、接觸及獨立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必要活動,對學生的成長是不利的?!本蛯W校而言,“注意義務本身是一個隨社會的變化和環(huán)境變遷而時起時伏的變量,因此需要法官在自由裁量權的范圍內,綜合各種因素、運用各種方法對學校有無職責注意義務以及注意義務的大小作出法律上的推定。”學生的年齡就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學生的年齡越大,對可能發(fā)生的損害的預見性也越強。因此,不同類型的學校,其管理的學生年齡階段不同,則對其安全保障義務的要求就不同,即對損害發(fā)生的預見程度和應當采取的安全保障措施的要求也是不同。正如《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5條規(guī)定:“學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護,應當針對學生年齡、認知能力和法律行為能力的不同,采用相應的內容和預防措施?!睂τ谛W來說,小學生屬于6歲~12歲的年齡群體,這個群體基本上沒有自我保護的能力,在校時完全依賴教師和學校的引導和保護,因此,我們對小學的安全保障義務的要求應當是最高的。例如,上課時,學校應當嚴格限制外來車輛和外人進入校內;放學后,學校應當將學生集中在安全的地方,等候家長到來,或者按照事先約定用校車把學生送到指定的地點。而對于中學來說,中學生屬于12歲~18歲的年齡群體,這個群體有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因此,我們對中學的安全保障義務的要求相對小學稍低,但是由于該群體的控制能力比較差,比較容易發(fā)生斗毆事件,學校應當注意安排教師或者保安人員值班巡邏,協助學生保護自身安全。
總而言之,就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學生遭受人身損害的校園傷害案件來說,可以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學校是否違反了安全保障義務:第一,學校是否制定了合理、明確的安全規(guī)章制度,并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安全教育;第二,學校為避免人身損害事件的發(fā)生,是否已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第三,學生損害結果發(fā)生后,學校有義務及時采取措施救護受傷害的學生。另外,學校還應當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和救助措施,使得損害的發(fā)生降到最低的水平,并以此來認定學校在承擔補充賠償責任中的過錯。
綜上所述,學?;谂c未成年學生之間的教育、管理和保護的關系負有相應的安全保障義務,如果由于學校未盡安全保障義務,導致未成年學生遭受第三人侵權造成損害的,當侵權第三人無賠償能力或者無法確定時,學校應當為之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但是,由于我國目前關于補充賠償責任的理論研究仍然相當薄弱,且司法解釋采用了“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等一些難以準確界定其外延的措詞,使得法官在司法實踐中對上述問題的認定缺乏依據,影響了司法權威。而我們知道,學校并非盈利機構,其辦公經費基本上都是依靠財政的全額撥款,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由學校為第三人的侵權行為承擔永遠的責任,這不利于我國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因此,法官在判定學校是否應當承擔補充賠償責任時,必須把握好其過錯的認定,從而作出公平的裁判。
[1] 麻錦亮. 人身損害賠償新制度新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2] 張新寶. 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法律適用[M]. 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
[3] 張靜. 學生權利及其司法保護[M]. 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
[4] 解立軍,段良榮. 學校的侵權補充賠償責任[J]. 教學與管理,2004,8.
[5] 倪大明,孔祥健. 學校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補充責任[J]. 教學與管理,2006,3.
[6] 楊立新. 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J]. 民商法學,2004,1.
[7] 溫毅斌. 關于學校賠償責任的法理剖析[N].中國教育報,2001-12-30.
D912.7
A
1008-7427(2010)07-0093-02
2010-04-17
作者系陽江市廣播電視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