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鑫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 音樂舞蹈系,甘肅 合作 747000)
儒家音樂美學思想評述
畢 鑫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 音樂舞蹈系,甘肅 合作 747000)
儒家音樂美學思想是我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主流之一。儒家肯定音樂對人的作用,注重個人的音樂修養(yǎng),提倡合理的音樂欣賞,追求對音樂的客觀評價,對于我國現(xiàn)當代音樂美學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儒家;音樂美學思想;孔子;孟子
在中國音樂美學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儒家音樂美學是最有影響的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理論學派之一。作為中國固有的音樂美學價值系統(tǒng)的代表,儒家音樂思想自漢代以來在絕大多數(shù)歷史時期一直是中國統(tǒng)治階級所維系的主流音樂思想的基礎。儒家思想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杰出代表孔子所創(chuàng)立,它是維系中國封建統(tǒng)治的基石。在儒家思想縱馳中國主流思想界的幾千年時間里,儒家音樂美學思想也得以在這種庇護的大背景下繁榮發(fā)展,為中國音樂美學思想體系的完善注入了持久的動力。
春秋以前,音樂和禮儀活動密不可分,它們共同作為統(tǒng)治階級鞏固統(tǒng)治地位、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到了春秋時期,奴隸制度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音樂也不是禮儀活動的附體,它以更加獨立和繁盛的形式發(fā)展起來。這種禮儀之樂“下移”的情況引起了儒家學者的關注,這種背景也為儒家音樂美學理論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肯定音樂功能
儒家學者提倡“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至則為怨,禮至則無爭”,“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將音樂視為修身治國之道,他認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痹谌寮姨岢摹岸Y、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之中,樂位于第二??鬃釉?jīng)說過:“先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币馑际钦f他寧愿選用先秦接受過禮樂教育的庶人,也不愿用后來才接受禮樂教育的“君子”。足見儒家對音樂作用的肯定。
(二)提倡音樂欣賞
《論語·秦伯》中描寫到:“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論語?述耳》也有類似的描寫:“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這說明儒家注重欣賞音樂,提倡通過欣賞音樂來愉悅身心。同時,《論語》中也有對音樂表演的批評意見。《論語?八佾》中寫到:“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庇郑骸白又^《韶》盡美矣,未盡善也?!薄墩撜Z·陽貨》:“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薄墩撜Z·先進》:“子曰,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鬃拥倪@些關于音樂欣賞的言論成為后來儒家音樂欣賞的指導標準,從音樂評論的角度看,這些思想有助于音樂欣賞層次的劃分,但這種潛意識的音樂評論只是從儒家的核心主張“仁禮”思想的擴展而已。
(三)豐富音樂內容
春秋時期,以孔丘為代表的儒家為了恢復西周以來的禮樂制度,曾四處奔波,考訂禮樂,宣揚《韶》、《武》[1]。這里的制度,其實和現(xiàn)代的制度有所差異,它不象現(xiàn)代制度那樣規(guī)范、嚴格。是為豐富音樂內容而搜集的大量音樂素材而已?!墩撜Z·八佾》中記載:“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為群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是說魯國的“三家”貴族在應用《雍》這個曲目時,歌詞內容是如何的不符合要求,可見孔子對音樂內容的重視?!墩撜Z·陽貨》:“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意思是音樂內容不僅僅由單一的幾種樂器組成,可見他更加注重豐富的音樂內容和素材。
(四)注重音樂實踐
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不僅喜愛音樂,自己也進行音樂實踐?!墩撜Z·陽貨》記載:“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薄墩撜Z·憲問》:“子擊磬于衛(wèi)?!薄抖Y記·檀弓上》:“孔子既祥,彈琴而不成聲,十日而成笙歌?!闭f明孔子不但能唱歌,能鼓瑟,而且能彈琴、吹笙和擊磬,這和后來儒家推崇者所追求的“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不無關系??鬃舆x編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歌辭集《詩經(jīng)》,并且在旅途中經(jīng)過了現(xiàn)場核對,明確了其中的《雅》和《頌》在分類上的地位。[2]孔子對學習唱歌也非常認真,《論語·述而》中記載:“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币馑际莿e人唱的好,他還要求別人再唱,一直唱到自己學會為止。孔子也注重教授他的弟子學習音樂,《論語·先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庇郑骸白釉?,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梢娝械膶W生會彈瑟,有的學生彈瑟彈得不好,曾當面受到他的指責。
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具有非常豐富的音樂知識,他對樂曲的結構規(guī)律能夠做出概括的說明。這決定了他嚴謹?shù)囊魳穼徝缿B(tài)度。他對當時魯國宮廷雅樂藝人的分散表現(xiàn)出非常關心的傾向。《論語·陽貨》記載:“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闭f明孔子相當嚴肅地把音樂看作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張通過音樂來協(xié)調人的生活。他認為在為別人辦喪事時,聽了音樂,不能感到快樂,因此這種場合是不宜進行音樂活動的。
強調音樂的政治作用是儒家音樂美學態(tài)度的一個重要取向??鬃诱J為音樂有著極大的政治作用,音樂的政策最好由最高統(tǒng)治者制定[3]。孔子主張取締當時鄭國的民間音樂,而強行推行古代的《韶》和《武》?!缎l(wèi)靈公》記載:“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珞,服周之冕,樂則《韶》、《武》。放鄭聲,遠倭人——鄭聲淫,倭人殆?!闭f明孔子將音樂視為國家政治禮儀體系更加完善的保證,這是儒家音樂美學態(tài)度政治化的重要表現(xiàn)。儒家強調音樂審美的等級區(qū)別,《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里記載的是孔子見到了魯國的季氏大夫命人演奏天子所用的樂舞,曾經(jīng)非常憤怒。
在對古今音樂審美取向上,孔子表明自己是偏于相信和愛好古代音樂的?!墩撜Z·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边@和他后來重視《韶》、《武》、《關雎》等樂曲的態(tài)度有很大關聯(lián)。而對鄭國的民間音樂表示出厭惡的態(tài)度,甚至主張全部取締,則顯露出他在音樂態(tài)度上保持嚴格的階級劃分。
真正代表儒家學派音樂思想的著作是《樂記》。[4]《樂記》宏觀地反映了儒家的音樂美學態(tài)度,提出所謂“樂統(tǒng)同,禮辨異。”意思是樂主張“和”,目的在于達到“和同”的境界。即通過音樂使人在情感上進行交流和融合。儒家始終視“禮”為音樂審美的尺度,這決定了儒家音樂美學態(tài)度深受著“禮”的影響?!稑酚洝罚骸巴瑒t相親,異則相敬,相敬則不爭斗,相親則不怨。不爭不怨,天下安寧?!北砻髁巳寮叶Y樂結合的目的和中心,“禮”被用來理“智”,“樂”被用來抒“愛”,禮樂結合便是情理的統(tǒng)一,情受禮的制約便達到了中和,這種觀點也非常符合儒家的音樂美學態(tài)度。
(一)“仁”化的音樂價值觀
《論語·八佾》提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用“仁”來作為實現(xiàn)“禮”、“樂”的前提。面對春秋時期“禮崩樂潰”的形式,孔子感到單靠周禮以難以約束人的言行舉止。而周禮文化強調的血緣制與宗法制在當時的音樂價值觀上已被冷落。因此,孔子便針對性的提出“仁”化的音樂美學思想,希望通過“仁”化的情感來感染周圍的一切,進而實現(xiàn)他追求和崇奉的理想社會制度。這時,音樂便成為孔子培養(yǎng)“仁”化階級觀的最好行為方式,“仁”成為孔子音樂美學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叭省钡奶岢?,使孔子的音樂思想超越了西周禮樂思想,具有新的人文意義。[5]
(二)“盡善盡美”的音樂評價觀
在中國音樂美學史上,是孔子首先區(qū)分了內容美與形式美,并提出了兩者的統(tǒng)一。[6]《論語·八佾》中記載,孔子對《韶》與《武》的評價是不同的。認為《韶》:“盡善矣,又盡美也”,《武》較《韶》則稍遜一籌。是“盡美矣,未盡善也”。對樂舞進行“美”、“善”性質的劃分,并且將美與善作為評價藝術作品的完美標準,則體現(xiàn)了道德因素涵蓋在孔子音樂評價過程的始終,“盡美”亦要“盡善”是孔子音樂美學思想中關于音樂作品的道德標準的確立,對后世音樂美學思想的發(fā)展影響很大。
(三)“中和”的音樂審美傾向
孔子在音樂審美中講的“和”,是在繼承和總結前人音樂諧和論的基礎上提出的。他的“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和“中和且乎”的論理學思想,以及恪守“中庸”的處世態(tài)度、“中和”的音樂審美態(tài)度是一致的??梢?,孔子在藝術審美與人生實踐中強調的“中”“和”是一種認識論上的哲學觀念,可以理解為只有“中和”的性質。這一思想在音樂審美上的主張,就是要求音樂的表現(xiàn)不能脫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要節(jié)制音樂情感的表現(xiàn)力,適度而不過分,使音樂審美的內在情感體驗與外在表現(xiàn)都保持在“中和”的狀態(tài),堅持“過猶不及”的音樂審美態(tài)度,反映了孔子在音樂思想上崇雅抑俗的態(tài)度傾向。
孟子是戰(zhàn)國中期儒家學派的杰出代表,被后世尊為“亞圣”,孟子的音樂美學思想貫穿著“仁”“義”的內容。孟子認為:“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斯文二者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離婁章句上》)。可見,孟子的“樂之實”同時具有論理學和美學的雙重意義,將完善的倫理道理與愉悅的精神情感完美地結合起來實現(xiàn)“樂教”的目的,與孔子是一樣的。孟子認為“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孟子·盡心下》)。說明孟子將“善、信、美”的最高境界“仁”作為欣賞音樂的標準。在這里,可以為之的善以及它在自身行為上的體現(xiàn),就構成了善與真的統(tǒng)一,也就是“美”的實現(xiàn)。這依賴于樂教的實踐,即孟子心目中美的音樂——“仁聲”的實現(xiàn)。孟子認為,這種“樂”之美的實現(xiàn),要比單純的道德說教對人心更具影響力。因此它主張“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孟子·盡心上》)。
孟子的音樂美學思想雖是宗教唯心主義,卻是不折不扣地為貴族服務的。但在音樂的價值取向上,他卻特別強調人民群眾的重要性,重視當時的民間音樂,同時強調和尋求音樂審美過程中情感的交融與共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美學的意義。
儒家音樂美學理論承認音樂為物質世界在人們意識中的反映,他們承認音樂有著極大的社會功能,同樣也承認音樂的內容應該首先得到重視。他們對音樂本質的認識基本上是唯物主義的,對音樂社會作用的看法也是從總結經(jīng)驗中得來的。但他們又同樣強調音樂上的等級區(qū)別,同樣強調統(tǒng)治者倡導音樂的重要性。他們對待民間音樂,采取同樣的態(tài)度。然而,階級的局限性,使他們同樣不能向現(xiàn)實的人民生活中接近音樂美學藝術的真正源泉。
[1] 祁文源. 中國音樂史[M].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
[2][3] 楊蔭瀏.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
[4] 孫繼南,周柱銓. 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5][6] 修海林,羅小平. 音樂美學通論[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Review of Music Aesthetics of Confucian Thought
BI-Xin
The Confucian idea of music aesthetics of ancient China, one of the mainstream music aesthetic thought, the Confucian affirmed the role of music in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personal music self-cultivation, promotion of the sound of music appreciation, the pursuit of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music for our contemporary music aesthetics thought research has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Confucianism; music aesthetics; Confucius; Mencius
J6
A
1008-7427(2010)01-0081-02
2009-11-12
作者系甘肅民族師范學院音樂舞蹈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