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坤
(11淮北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國家稅務局,安徽淮北 235000; 21安徽財經大學,安徽蚌埠 233000)
納稅評估約談過程中納稅人心理分析
馬 坤1,2
(11淮北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國家稅務局,安徽淮北 235000; 21安徽財經大學,安徽蚌埠 233000)
約談是納稅評估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研究評估約談過程中納稅人心理特點,可有助于尋找其心理突破口,以攻破納稅人心理防線,確保評估效果。
納稅評估;約談;心理分析;心理防線
納稅評估是指稅務機關運用數據信息對比分析的方法,對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以下簡稱納稅人)納稅申報(包括減免緩抵退稅申請)情況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斷,并采取進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為。約談是納稅評估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是納稅評估部門驗證審核分析結果、了解問題真相的重要渠道。稅收管理人員要把握納稅人心理,靈活運用政策尋找其心理突破口,把握評估約談的主動權,確保納稅評估效果。筆者就約談過程中納稅人心理及對策做以下研究。
納稅人在約談過程中心理反應存在三個階段性:
(一)試探摸底對抗相持階段。這個階段被約談人畏罪僥幸心理占上風,往往采取以靜觀動、以虛代實的對策,思想處于高度戒備狀態(tài),言行謹慎,回答多經過思考,時刻反省其陳述是否矛盾。這種對約談人員的高度戒備,是被約談人防御心理的自然反映。這個階段主要心理特征有:緊張害怕心理,僥幸心理,戒備心理,還有對立、抵觸、悲觀等消極心理。
1.緊張害怕心理。被約談人產生緊張害怕一是因為企業(yè)真實存在違法違規(guī)行為,被約談人或者責任人心知杜明,被稅務機關通知約談后,產生了違法行為是否暴露的疑問。還有一種就是被約談人不知曉自己是否存在違法違規(guī)行為,被稅務機關通知約談后,認為自己可能存在過錯,擔心被處理處罰。
2.僥幸心理。被約談人對存在的違法問題存在主觀自信,自以為能夠隱瞞問題,逃避法律制裁。原因一是“中獎”概率低的思想;二是納稅人低估稅務機關的查案能力;三是有人“罩”能擺平一切問題;四是約談前納稅人內部已訂立攻守同盟,他們認為只要大伙齊心,稅務機關就無法找到證據,促使他們敢于大膽地籌劃和實施對付約談的伎倆,蓄意掩蓋違法事實。
3.戒備心理。戒備心理是被評估納稅人為防備違法違規(guī)行為被揭露和害怕不能得到公正處理的一種防御反應。原因一是涉稅問題被揭露。一方面,他們正是由于相信自己的違法違規(guī)行為沒有被約談人員掌握,才時刻警惕約談人員從自己的言語失誤中抓住自己的問題證據;另一方面,他們對自己違法違規(guī)行為證據的隱避性程度又極不自信,擔心約談人員能通過各種手段獲取證據。二是不信任。被約談人在進行是否供述的動機斗爭時,他們受自己的主觀想象或他人過去經驗的影響,害怕落入約談人員設置的圈套,擔心自己如實供述后不能得到公正的對待。
除了上述三種主要心理外,被約談人還存在著對立、抵觸、悲觀等消極情緒和抗拒意志。這也是被約談人供述問題的心理障礙,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形成了對抗約談評估的防御體系。
(二)動搖反復階段。這一階段被約談人的防御心理開始崩潰。約談人員堅決的態(tài)度、強大的政策攻心和適時使用證據的追問,攻破了被約談人心理防御體系,使他們意識到罪行已經不同程度暴露了,繼續(xù)抵抗下去,對自己不利,遂產生了交待問題的動機。但由于其僥幸、畏怕心理仍沒有完全被打消,還會在說與不說的利弊之間權衡再三。這個階段主要心理特征有:揣測心理、反悔心理。
1.揣測心理。就是被約談人在交代與繼續(xù)抗拒之間躊躇徘徊的一種心理現象,他們既想交待違法違規(guī)行為以擺脫追訊,又怕交待違法違規(guī)行為受到處罰。在揣測心理的支配下,被約談人在約談過程中常有如下表現:一是態(tài)度發(fā)生變化,突出的表現是態(tài)度由硬變軟;二是極力表白,提出條件;三是惶恐不安、無所適從。
2.反悔心理。在趨利避害心理支配下,被約談人在供與不供的利弊之間一再權衡,時而作一些供述,時而又反悔,其外在主要表現為時翻時供。從實踐中看,不但被約談人在犯罪主觀目的上時時翻供,也有的被約談人在重要情節(jié)上,次數上時翻時供,反反復復。這些都是被約談人矛盾的心理的反映。
(三)供述違法事實階段。在鐵證面前一是被約談人極積主動的配合約談人員,講清自己的違法事實;二是被約談人涉稅問題已暴露,但又下不了決心作全部交待,你出示多少證據我交待多少問題。這一階段,被約談人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投機心理;二是氣餒心理;三是期待心理。
1.投機心理。產生投機的原因是在約談人員反復的心理攻勢和證據面前,被約談人的心理防御體系已經全部崩潰,并深感除了坦白問題別無出路,遂開始供述交待問題。但是,由于殘存的僥幸心理,在此階段被約談人仍抱有一定程度的幻想,其交待問題也是斷斷續(xù)續(xù),由輕向重,由少到多。
2.氣餒心理。不少被約談人在約談的過程中,因約談人政策宣傳到位、攻心策略成功,對隱瞞問題的障礙徹底消除,已無對抗的動機,交待問題也比較徹底,徹底交待問題的納稅人,因擺脫了被約談詢問帶來的心理壓力和激烈的思想斗爭,其緊張心理、矛盾心理得以緩解,變得輕松,有如釋重負之感。
3.期望心理。被約談人交待問題之后,估測自己將受到處罰,情緒悲觀,渴望得到法律的從輕處理。在這一階段,約談人員要敏感捕捉到被約談人由反復動搖向試探供述轉化的信息,要及時鼓勵其積極性,利用其氣餒以及趨利心理,正確引導其交待問題;同時要及時打掉其僥幸心理,否則被約談人又會回到動搖階段,為評估約談設置障礙。
約談工作中,被約談人的心理活動具有復雜性、矛盾性及階段性的特點,心理大致會經過摸底、對抗、動搖、崩潰四個階段。約談人員應運用一些方法使其產生心理壓力,注意化解被約談人抵觸心理、對立情緒。實踐中,我們除了采用常規(guī)的出示證據、政策攻心等方法外,還運用了捕捉邏輯矛盾、巧用利害關系、運用社會壓力、適時滲入情感等技巧,對于突破被約談人心理防線起到關鍵性作用。
(一)捕捉邏輯矛盾,突破心理防線。無論被約談人如何編造謊言,都會留下與事實不符的破綻,產生邏輯上的矛盾,及時捕捉到、揭露這種矛盾,會使說謊者處于被動、尷尬境地,從而形成巨大心理壓力,產生供述動機。
(二)巧用利害關系,突破心理防線?,F實中,很多人往往從個人利益出發(fā)來決定對某一事物的態(tài)度,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被約談人亦是如此,趨利避害是被約談人最為基本的心理特征。要使其據實說出實情必須使他們感到只有如實供述才會有出路。講出主動交代、被查處的不同的處理方式,形成強大心理攻勢。通過主動地巧用利害關系,讓被約談人面對“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由動員其如實供述,變?yōu)槭蛊渥约喝鐚嵐┦?這是突破心理防線的有效途徑。
(三)運用“社會壓力”,突破心理防線。在日常檢查案件中,對于違法違規(guī)的納稅人,稅務機關往往采取案件向社會曝光的方式懲戒并警示其他納稅人,在納稅評估中,約談中主動供述并改過的,稅務機關會在處理處罰時相對會考慮這方面的影響。讓被約談人知曉因自己給家人帶來影響,會給家人帶來危害,引發(fā)良心上的不安、愧疚、自責,在處于保全家人的心理狀態(tài)下,由此產生供述動機。
(四)利用情感因素,突破心理防線。情感往往是左右人行為的直接動因,甚至可以使人放棄對利益的選擇,出于對評估約談人員的不信任、敵視等種種原因,很多被約談人在與評估約談人員接觸初期有對立情緒、抵觸心理,成為如實供述的心理障礙。因此,在約談過程中,評估約談人應尊重被約談人的人格,不能使用侮辱性語言;對被約談人曾做過有益于社會及人品積極的一面給予肯定評價,以喚起其自尊、自重之心;在分析其涉稅問題的原因上,應注意強調一定的客觀因素,使被約談人感到辦案人員是實事求是的,應關心其經營的,使其感到辦案人員通情達理,可敬可親,情感因素滲入的目的是消除被約談人的對立情緒,避免、化解約談僵局。
在實踐中,突破被約談人心理防線一方面要運用邏輯證明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強化被約談人心理壓力,打消其僥幸心理,催毀其拒供的意志;另一方面要用情感滲入的方法打消被約談人的抵觸情緒、對立心理、消除供述的心理障礙。其中,邏輯的方法起主要作用,情感方法起輔助作用。實踐中也證明了將二者緊密結合,能有效地突破被約談人心理防線,通過被約談人供述實情,使證據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完善。
[1] 邱國梁.犯罪心理學的理論與運用研究[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5.
[2] 袁有杰.我國納稅評估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3] 梁俊嬌.納稅評估方法與案例[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4] 劉佳,陳娟.納稅評估實務操作與規(guī)范指南[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
[5] 行業(yè)納稅評估方法與案例[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7.
[6] 智勐.稅源管理創(chuàng)新研究[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9.
B849
A
1671-8275(2010)03-0137-02
2010-03-20
馬坤(1979-),男,安徽太和人,淮北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國稅局科員,安徽財經大學財稅專業(yè)2008級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之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