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先
郫縣作為近郊型的經濟作物栽培區(qū),如何順應市場的需求,如何在高地租成本、高勞動力成本的前提下實現經濟作物種植效益的更大化,是當前農村結構調整優(yōu)化的一個難點。而山藥作為一種近年來逐漸發(fā)展起來的新特蔬菜,因其具有良好的發(fā)展前景,為解決這一難點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山藥系薯蕷科、薯蕷屬中能形成地下肉質莖的栽培種,亦稱藥參,是一種珍貴的藥材,塊莖干制可入藥,對虛弱、慢性腸炎、糖尿病有輔助保健作用。山藥肉極白,質地細膩,纖維較多,粘液豐富、易熟、口感好,同時含有豐富的氨基酸、維生素C、甘露多糖、糖蛋白、植酸等,可以補脾健胃、降血壓和血糖、抵抗腫瘤,延緩衰老等功效,是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一種重要滋補食品。
山藥是一種一年生藤蔓纏繞植物,喜高溫,耐干旱,怕濕,病蟲害少,管理粗放。在每年的3月下旬催芽,4月中下旬定植,9月底10月初即可進入收獲期。實施科學的栽培管理措施,易獲得高產。同時山藥成熟塊莖存于土中不易腐爛,收獲期可延長至第二年4月份。因此種植戶可根據市場價格行情控制出貨量,從而得以充分保證種植者的經濟效益,降低市場險風指數。
2009年筆者在郫縣團結鎮(zhèn)寶華村示范性種植了2.6畝山藥,品種為長山藥,共收鮮山藥4 100kg,市場上的收購價為6.4元/kg,共收入26 240元。成本包括土地租金4 420元、種子3 640元、肥料520元、開廂溝1664元、搭架1440元、農藥390元、人工工資及雜支2080元,合計14 154元,每畝實現利潤4 648元。
由上可以看出,郫縣作為近郊型的經濟作物栽培區(qū),只要充分利用好區(qū)位優(yōu)勢,密切聯系市場,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發(fā)展好無公害山藥高產栽培,必將為廣大種植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通聯:成都市郫縣農村發(fā)展局團結農技片站 61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