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益敏 江蘇省第二中醫(yī)院(南京 210017)
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筆者運用益氣養(yǎng)陰降糖方配合西藥治療 2型糖尿病(T2DM)中醫(yī)辨證屬于氣陰兩虛型 36例,取得滿意療效,結果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36例均為本院急診門診病例。隨機分為 2組。治療組 22例,男 13例,女 9例:年齡 51~78歲 ,平均 63.5± 9.5歲 ,病程最短 3年 ,最長 30年 ,平均 13.5±7.8年;合并血管神經、感染等并發(fā)癥 17例,部分患者兼2種以上并發(fā)癥,其中高血壓病10例,冠心病5例,腦血管病3例,皮膚感染1例,月經不調2例,泌尿系統(tǒng)感染 3例。對照組 14例,男 9例,女5例,年齡50~76歲 ,平均 62.3± 6.6歲 ,病程最短 2年 ,最長 28年 ,平均10.14±7.32年;合并血管神經、感染等并發(fā)癥 9例,冠心病 4例,腦血管病 4例,月經不調 1例,皮膚感染1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合并癥等資料經統(tǒng)計學均衡檢驗,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西醫(yī)診斷符合 1999年WHO的診斷標準[1]確診為2型糖尿病;中醫(yī)診斷符合 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技術研究指導原則》[2],凡具有口渴多飲、消谷善饑、尿多而甜、形體漸見消瘦等癥侯者即可確診。中醫(yī)辨證屬于氣陰兩虛證[3]:倦怠乏力,自汗盜汗,氣短懶言,口渴喜飲,心悸失眠,溲赤便秘,消瘦乏力,肢體麻木或刺痛,夜間加重,胸悶痰多,肢體沉重,唇紫,舌體胖大,舌紅少津,脈弦細或細數(shù)和沉澀。具有①有典型糖尿病癥狀(多飲、多尿和不能解釋的體重下降)加上1d內任何時候血糖> 11.1mmol/L(200mg/dl)或 (FBG)≥ 7.0mmol/L(126mg/mL),空腹至少 8h(可以確診)。②糖耐量試驗(OGT T)服藥后 2h,血糖>11.1mmol/L(200mg/mL)。③空腹血糖 (FBG)<6.1mmol/L(110mg/m L)為正??崭寡?。 2h血糖 <7.8mmol/L(140mg/mL)為糖耐量正常。 2h血糖 <7.8mmol/L(140mg/mL)而 > 11.1mmol/L(200mg/mL)為糖耐量異常 (IGT)。④空腹血糖(FBG)>6.1mmol/L(110mg/mL)而 < 7.0mmol/L(126mg/mL)為空腹血糖損害(IFG)。IFG與IGT有相同的臨床意義。中醫(yī)辨證參照有關文獻[4]辨證屬氣陰兩虛型。
治療方法 兩組基礎治療措施包括進行健康教育、定量飲食控制、運動療法等,并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給予相應的降壓降脂等治療。對照組除基礎治療外給予口服甲鈷胺 500mg,每日1次。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益氣養(yǎng)陰降糖方(每日1劑,水煎兩次共300mL,分 2次口服),3個月為1個療程,兩組均為治療3個月后評定療效。益氣養(yǎng)陰降糖方組成:熟地黃60~90g,巴戟天、天門冬、麥冬、黃芪、葛根、山藥各30g,茯苓15g,五味子 6g,甘草、知母各10g,三七粉 3g另沖。
觀察項目 治療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 2h血糖變化情況;臨床療效(中醫(yī)癥狀改善情況)。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糖尿病療效標準擬定。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FBG及 OGT T2PG下降至正常范圍或下降幅度≥3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FBG及OGTT2PG下降至正常范圍或下降幅度≥2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改善,甚至加重,FBG及OGTT2PG下降至正常范圍或下降幅度 <20%。
治療結果 兩組患者入組時,在年齡、性別、體重、生命體征等一般體格檢查及病程、病情、治療前中醫(yī)證候指標等方面比較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見表1。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指標變化比較:詳見表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后。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例%)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指標變化比較(,mmol/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指標變化比較(,mmol/L)
與治療前比較:△ P <0.05,▲P < 0.01。
組 別 nFBG治療前 治療后OGTTZPG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2211.43± 4.086.87±1.98△ 15.66±4.988.89± 2.08△對照組 1411.22± 4.479.61± 2.33▲ 15.89± 5.6212.78± 4.08▲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共 22例,其中顯效 8例,有效 10例,無效 4例,總有效率 81.82%。對照組共14例,其中顯效3例,有效6例,無效 5例,總有效率64.28%。與對照組比較:▲P<0.01,治療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
討 論 立法依據(jù):2型糖尿病(T2DM)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屬于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消渴病范疇。對于消渴病,中醫(yī)早有認識,其記載最早見于《素問?奇病論》,以多飲、多食、多尿及體重減輕為其典型癥狀,此后,經過歷代醫(yī)家的總結和補充,使中醫(yī)對糖尿病的認識也逐漸完善。中醫(yī)消渴病或因稟賦不足,或因飲食不節(jié),或因情志不舒,或因思慮勞倦,或因房事不節(jié)等因素導致陰津虧耗,陰虛內熱,陰虛與內熱相互致病,本病早期主要病機為陰虛熱結,陰津損傷日久,致正氣耗脫而致氣虛,氣陰不足,經脈失于濡養(yǎng),由虛致瘀,而致血脈不活,絡脈瘀阻,陰虛燥熱、痰瘀互結,加速了消渴病的病變過程。故臨床多表現(xiàn)為氣陰兩虛夾淤之癥,由此可見[4],本病的治療應以益氣養(yǎng)陰為主,兼以清熱化淤。臨床常用降糖藥物中既能降血糖又能防治糖尿病并發(fā)癥的藥物目前是最理想的選擇,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中藥在這方面有非常顯著的優(yōu)勢。
選方用藥:熟地性甘微澀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作用?!侗静菡x》云:“能補益真陰,直達下焦,滋津液,益經血”。黃芪性甘溫,入脾肺經,功善益氣。該藥補氣效果廣泛,性質平和,具有緩補的特征?!秳e錄》云:“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贏瘦,止渴,腹痛,瀉痢,益氣,利陰氣”,《歷代本草精華叢書》云:“黃芪甘溫純陽,乃上中下內外虛之圣藥?!包S芪、熟地相伍健脾補腎,益氣養(yǎng)陰共為君藥;黃芪,五味子一補一斂,循生脈散之意,加強君藥益氣養(yǎng)陰之功;葛根,甘,辛,涼,歸于脾、胃經,升清降濁、長于生津止渴,知母,苦而甘,寒質潤,歸于肺、胃、腎經,功能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神農本草經》記載其盯主消渴熱中”,葛根配知母,二藥相配共助君藥之滋陰清熱之力,且能佐治黃芪性溫之弊;方中巴戟天,性味甘,平,歸肝腎經,具有補腎固攝之功,既能助腎水又能固腎氣;三七能活血止血,生津止渴,祛瘀生新,甘能安神,既祛瘀血且能安心神;山藥、茯苓補脾氣,固脾陰;益氣補虛,養(yǎng)津增液,選用天門冬、麥門冬;甘草為使,諸藥相合,共奏益氣養(yǎng)陰、活血祛瘀、補脾益腎之功。
益氣養(yǎng)陰降糖方作用機理的討論:通過以上研究表明,益氣養(yǎng)陰降糖方可能是通過以下環(huán)節(jié)起作用。
降低血糖:糖尿病以血糖升高為主要特點,血糖高,導致機體代謝紊亂,故治療首先著眼于控制血糖。臨床研究表明益氣養(yǎng)陰降糖方能有效降低 FBG及OGTT2PG水平,可能作用于保護B細胞不受破壞,增加胰島素生物合成,使胰島素 B細胞膜上的葡萄糖受體功能增強,致使胰島素釋放增加,從而使血糖下降。
對胰島素敏感性的影響:益氣養(yǎng)陰降糖方能夠減輕 2型糖尿病患者臨床癥狀,降低血脂,可能通過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而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與改善胰島素信號傳導功能有關。
增加微量元素:微量元素與糖尿病相關。糖尿病病人有明顯的銅、鋅代謝紊亂,而血清銅、鋅變化直接影響到氧自由基清除劑—血清過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影響到其血管并發(fā)癥和微血管的病變。故可以認為益氣養(yǎng)陰降糖方的治療作用可能和其所含的微量元素有關。
[1]Alberti KG,Zimmlt,PZ.Diapnosis and chaseife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peovisionnai repost of a W HO Cosulation[J].Diabetmed,1999,16:442-443.
[2]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236-383.
[3]祝湛予.對DM中醫(yī)辨癥指標及施治療方藥的探討[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2,(6):5.
[4]張 丹,楊宏杰 ,詹可一.芪貞降糖方治療 2型糖尿病 30例 [J].陜西中醫(yī),2009,30(8):992-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