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徘徊于“護教”與“排教”之間

      2010-09-06 07:36林明星
      文教資料 2010年24期
      關鍵詞:張之洞教會態(tài)度

      林明星

      摘 要:在中法戰(zhàn)爭期間,張之洞對教會的態(tài)度矛盾多變,徘徊于“護教”與“排教”之間。根本原因在于這一時期的張之洞處于從清流健將向洋務殿軍轉變的過渡期,思想上搖擺不定;張之洞本人因時而變、善趨風勢的性格和最高當局的施壓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 中法戰(zhàn)爭期間 張之洞 教會 態(tài)度

      中法戰(zhàn)爭期間,全國掀起了新一輪的教案高潮①,廣西、廣東、云南、四川、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貴州、湖北、山東、奉天、內(nèi)蒙古、臺灣、黑龍江等地均爆發(fā)了嚴重教情。②對于這一時期地方大員張之洞對待教會的態(tài)度,國內(nèi)相關論著不多。唐上意、鐘康模認為張之洞以愛國志士形象,堅決抵御外晦;③趙樹好認為張之洞放任群眾反教。④李時岳、徐恭生則認為張之洞堅定地保護教士,禁止民眾的反教行為。⑤我認為,中法戰(zhàn)爭時期的張之洞對教會并非持單一態(tài)度,而是表現(xiàn)出多面性和多變性:時而維護,時而排斥,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總的趨勢是以“護教”為主。“護教”與“排教”的頻繁變換,成為這一時期張之洞對待教會的態(tài)度模式。這種矛盾多變態(tài)度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由張之洞自身“清流派”與“洋務派”思維的沖突所致,有張之洞本人因時而變、善趨風勢的性格使然;最高當局施壓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本文擬對此進行詳細分析。

      一、矛盾多變的教務觀

      1.排教思想的萌生及進一步發(fā)展。

      張之洞對教會持排斥態(tài)度,從他于光緒十年正月二十六日致張佩綸的信中已略顯端倪。

      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后,廣東民眾仇法情緒高漲。兩廣總督張樹聲認為協(xié)辦廣東防務的兵部尚書彭玉麟勸辦團練示內(nèi)有“準視法為仇,誅其黨類,食肉、寢皮、飲血”⑥等語,考慮到“粵中遍地教堂,睚眥之憤,所在多有,剽輕浮動之民氣,有觸即發(fā),朝張告示,夕必燎原”,⑦因而力阻彭玉麟張貼仇法告示。

      在致張佩綸的信中,時任山西巡撫的張之洞發(fā)表了對此事的看法:“竊喜雪老甚中窾綮,能為中國預占地步……不意譯署竟力止之,示終未出。此示有何妨礙,愚懵殊不解也。此示尚不敢出,何論交鋒乎?……拙疏所謂‘如與人斗,既欲擊之,又恐怒之,正謂此矣?!雹嗫梢?張之洞肯定了彭玉麟鼓動民眾仇外排外的做法。而對于張貼仇法告示極可能引起的嚴重后果——教案高發(fā),張之洞顯得不以為意。這從側面反映了張之洞排教思想的萌生。

      光緒十年五月,張之洞赴廣州任職兩廣總督。不久,馬尾海戰(zhàn)爆發(fā)。張之洞以“界限不清,則軍心疑惑,奸細公行,內(nèi)外通連,防務無從下手”⑨為由,于七月初四日飭令法領事師克勤“率同法國商民教士即行出境”,并將法國教堂一律查封。張之洞在《批廉州府稟覆北海遣散教民情形》一文中,透露出當時對法教會的強硬態(tài)度:“驅遣外來教民,查封法國教堂,原不宜孟浪用武。惟當日若無練勇鎮(zhèn)懾,該教士豈肯束裝疾行,甘聽查封?”⑩這些體現(xiàn)了張之洞排教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

      盡管張之洞出于戰(zhàn)爭防務的考慮作出“驅教”的決定,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無法掩飾張之洞當時對教會的疑忌之心和排斥心理。廣州主教認為張之洞“籍構兵為詞”驅逐教士之舉是“暗害本教”,{11}也有助于我們揣測張之洞“驅教”的真實意圖。

      2.“護教”與“排教”交織的復雜心態(tài)。

      七月初六日,上諭“法國商、教一律保護”。張之洞獲知最高當局的旨意后,“排教”思維發(fā)生了較大轉變,表現(xiàn)出“護教”與“排教”交織的復雜心態(tài)。

      一方面,張之洞對教士教民采取了一定的保護措施?!胺卜▏淌砍鼍?密飭地方官妥為防護”,{12}“其安分者,不準殺害”,{13}“教士出境則送之,留粵則衛(wèi)之”,{14}其中,護送出境兩廣法教士五起,共十名。對于教產(chǎn),出示文告宣稱所有教堂物業(yè)“此與官物無異,不得擅動”。{15}查封的教堂公署、行棧九十五所,“飭役看管”。{16}并警告民眾“害安分之教民,毀封閉之教堂,則為亂民?!眥17}張之洞在公文中稱,粵中文武百官“為之泯仇釁,為之衛(wèi)行旅,為之保室廬”,{18}使得法國官商教士“將去之時,無傷生之恐;及去之日,無失路之悲;復回之后,得棲止之所”。{19}

      但是,張之洞是否真的不折不扣地貫徹了他自己所聲稱的“教士出境則送之,留粵則衛(wèi)之”、“為之泯仇釁,為之衛(wèi)行旅,為之保室廬”呢?這是值得商榷的。

      光緒十年七、八月間,廣東掀起了反教高潮。廣州府、高州府、順德縣、南??h、番禺縣、河源縣、??悼h、龍門縣、高要縣、普寧縣等地均發(fā)生了燒搶教堂等嚴重教情,“波及二十州縣,持續(xù)二個月”。{20}東莞縣屬石龍罟?jié)O洲,“天主堂教士房屋書館并教民房五十余家俱被拆毀,家私什物俱被搶去”。龍門一名傳教士,遭“毆打幾斃”。{21}據(jù)廣州主教事后統(tǒng)計:“本教小教堂五十余所遭受搶毀,教民二千余家或搶或焚或毀,教士多人受辱,教民十余人被殺?!眥22}盡管以上出自主教之口,不可盡信,但從中仍可看出當時廣東境內(nèi)教案問題的嚴重性。

      在教情嚴重失控這一問題上,作為地方最高長官的張之洞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教案高發(fā)的客觀事實,讓人不得不懷疑他執(zhí)行護教政策的力度。為擺脫這一嫌疑,張之洞在公文中辯稱:“本部堂再四通飭,曉諭聲明,法國官商教士,不因爭戰(zhàn)而來,本與法兵有別,嚴飭諸將,約束各營,明示密防?!眥23}但在教案高發(fā)的事實面前,其極力塑造的堅定護教形象變得黯淡無光。

      事實與其言辭間的巨大反差使得我們有理由認為:張之洞的“護教”態(tài)度是有所保留的。他一定程度上縱容了民間反教勢力的膨脹,以間接打擊教會勢力。這是張之洞“排教”思維的隱晦體現(xiàn)。

      3.排教思維的再度興起,以及“護教”思想的后來居上。

      中法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后,“法商、教遽欲入粵”。{24}張之洞認為“此乃得步進步”,{25}以“教入粵西尤多不便,商之文武僚屬將弁,皆曰不可”,“彼兵船尚踞我地,遽令教士入口,流弊太多,且中國示弱太甚,將為各國所輕”{26}等由,力阻法教入粵。

      總署駁斥了張之洞的種種理由:“若再因阻教入粵,別添枝節(jié),以致澎湖久踞不退,其為示弱不更甚耶?此等緊要關鍵,豈能輕聽僚屬將弁之言,有意阻撓。如地方莠民籍端滋鬧,全在該督嚴飭彈壓,果能實力奉行,何至生事。”{27}對于張之洞搬出來的擋箭牌——“英領事賀壁理目擊情形,亦深謂緩來為宜”,{28}總署提出質疑:“賀壁理致法領事信有法教入粵,粵督不愿等語,何以向該督言亦謂緩來為宜?恐不足據(jù)?!眥29}此時,張之洞排教的意圖暴露無遺。

      電文最后,總署下達了極為嚴厲的命令:“著張之洞速即出示曉諭,準令教士入口,以昭大信,勿得再存意見,轉啟群疑,設有僨事,惟該督是問!”{30}迫于壓力,張之洞不得不“遵旨出示,令法教入口”。{31}

      此后,張之洞嚴格執(zhí)行保護教士教民的政策,總體上趨向“護教”立場。光緒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的《申報》報道:“中法兩國和好如初,商民教士不日照?;厥?。督撫憲出示,曉諭軍民勿得攔阻滋事,以固邦交。”{32}光緒十一年八月八日的《申報》載有:“賣麻街天主堂早將封條揭去,昨日教民人等照常進誠居住,有兵士數(shù)十名沿途護送。”{33}這些事例表明“護教”已占據(jù)此時張之洞教務觀的主導地位。

      二、矛盾多變態(tài)度的思想根源

      中法戰(zhàn)爭時期的張之洞為何對教會表現(xiàn)出既維護又排斥的矛盾多變態(tài)度?原因有三。

      1.處于從清流健將向洋務殿軍轉變的過渡期是根本原因。

      對于張之洞這一重大轉變,其幕僚辜鴻銘作了精辟的分析:“夫理之用謂之德,勢之用謂之力。忠信、篤敬,德也,此中國之所長也;大艦、巨炮,力也,此西洋各國之所長也。當甲申一役,清流黨諸賢但知德足以勝力,以為中國有此德必可以制勝。于是朝廷遂欲以忠信篤敬敵大艦巨炮,而不知忠信篤敬乃無形之物也,大艦巨炮乃有形之物也,以無形之物攻有形之物,而欲以是奏效于疆場也,有是理乎?此知有理而不知用理以制勢也。甲申以后,文襄有鑒于此,遂欲舍理而言勢?!眥34}

      應當注意的是,中法戰(zhàn)爭期間的張之洞并沒有完全擺脫清流遺風。光緒十年十二月,他在奏議中感嘆:“臺少巨炮,水無堅輪,水雷利用,苦其不多,塞河工巨,難于堅厚?!薄胺N種棘手情形,實為事勢時日之所限。”{35}面對困境,張之洞的應對措施是“惟有仰稟圣謨殫誠竭力,以忠義激士民,以重賞鼓勇士,以和衷聯(lián)諸將……上仗國威,下憑士氣,同心戮力,誓遏兇鋒,以保巖疆而紓宸慮”。{36}“忠義”、“國威”、“士氣”,這些均屬辜鴻銘提出的“理”的范疇。縱觀中法戰(zhàn)爭時期,張之洞并沒有完全跳出“用理以制勢”的舊式思維。

      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中法戰(zhàn)爭期間的張之洞在對待教會上為何會表現(xiàn)出矛盾多變的態(tài)度。一方面,馬尾海戰(zhàn)的慘敗給予他極大刺激,張之洞意識到學習“西法”的重要性,盲目排外對于抗法大局不僅無益,反而有可能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他不愿在教務問題上制造太多的風波。揭陽縣河婆地區(qū)土人與教民沖突一案,張之洞認為:“現(xiàn)當海防吃緊之時,若不亟為彈壓解散,必致激成事端?!眥37}“勿令民、教尋仇,多生枝節(jié),致于海防大局有礙,是為致要?!眥38}在《批左江道稟上思州敵情》一文中,張之洞盡管覺得“教堂盤踞山徑,會平密邇芒街,法船易到,以后邊防永無已時”{39},但他強調(diào):“只宜妥為警備,不得輕聽訛傳,鹵莽生事,轉致反側不安也?!眥40}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基于抗法大局的考慮,張之洞較為小心地防備著民眾的過激行為。

      另一方面,“用理以制勢”的舊式思維依然有部分殘存于張之洞的頭腦中,他對“民氣”、“士氣”的力量仍抱有一定的信心。馬尾海戰(zhàn)中國慘敗,加之“平日教民倚恃洋符,抗官作惡,士民切齒”,{41}大規(guī)模反教行為,有利于鼓舞士民的斗志和士氣。如果此時對民眾的反教行為予以嚴禁,必然會對高漲的“民氣”造成嚴重的打擊,較大程度上影響到“民氣”的發(fā)揮。這與其借助“民氣”御敵的構想無疑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對于民眾大規(guī)模的反教行為,張之洞只能是睜只眼閉只眼,一面保護教會一面縱容民眾反教。

      “清流派”與“洋務派”思維的此消彼長,使得“護教”與“排教”這兩種矛盾的政治主張得以并行。思想處于過渡時期的張之洞未能恰如其分地平衡二者的關系,導致兩種政治主張在相互抵牾中效果大打折扣。兩種政治主張間所留下的政策漏洞,給民眾的過激行為提供了生存土壤。光緒十年廣東境內(nèi)所發(fā)生的嚴重教情,正是兩種矛盾的政治主張并行的副產(chǎn)物之一。

      中法戰(zhàn)事結束后,張之洞教務觀一度出現(xiàn)反復,流露出排教思維,但很快便向“護教”靠攏,站在了“護教”的立場上。這與此時的張之洞基本上完成了從清流健將向洋務殿軍轉變的過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2.個人因時而變、善趨風勢的性格使然。

      張之洞待人處世圓通,他聲稱:“鄙人立身立朝之道:無臺無閣,無湘無淮,無和無戰(zhàn)。中立而不倚,論卑而易行。當病而止,而不為其太過?!眥42}表面看來不偏不倚,其實正是張之洞善于政治權術和善趨風勢的體現(xiàn)。張之洞性格上的弱點,“無疑會影響其對外態(tài)度”。{43}張之洞因時而變、善趨風勢的性格弱點,同樣體現(xiàn)在他中庸的處世態(tài)度上。他曾經(jīng)自我剖白曰:“余當官為政,一以儒術施之?!眥44}他以“中庸”行政,以“中庸”治吏,以“中庸”諫主。{45}張之洞始終秉承中庸的處世態(tài)度,“表現(xiàn)在行動上就難免出現(xiàn)矛盾和多變”。{46}

      在飭令法教士離境一事上,張之洞同樣施之以中庸之道。為保持與朝廷步調(diào)一致,對于諭旨“法國商、教一律保護”,他奉承稱:“仰見圣德如天,實為攻心伐謀之上策。”{47}并一改平日稱民眾為“義民”的欣賞口吻,對民眾大加鞭撻:“查粵民強悍好義,亦喜生事”,{48}以迎合最高當局保護教會的心態(tài)。

      中法戰(zhàn)事結束后,張之洞由于不贊同法國教會勢力迅速入粵,受到總署的嚴厲斥責。在巨大的政治壓力面前,他審時度勢,做出了利己的選擇。在回復總署的電文中,他不再堅持己見,態(tài)度明顯緩和:“今澎湖既退,其來遲早,自可聽之。”秉承中庸的處世態(tài)度使得張之洞在數(shù)十年的宦海中左右逢源,多次化險為夷。但也造成了他在政策和實踐上缺乏連貫性,給人朝令夕改、有始無終之感。

      3.最高當局施壓所致。

      在封建社會里,君權是至高無上的。在威嚴的圣諭和統(tǒng)治者意志執(zhí)行者的總署面前,封疆大臣顯得如此的渺小和無力。最高當局旨意的頒布和相關決定,常常成為張之洞對待教會態(tài)度的風向標。

      在對待教會問題上,張之洞與朝廷的主張時有分歧。馬尾海戰(zhàn)爆發(fā)后,張之洞飭令所有法國教士離境,態(tài)度強硬,對教會的排斥有升級之態(tài)。當上諭要求保護法國商教后,張之洞的態(tài)度也來了大轉彎。中法兩國簽訂和約后,張之洞一度試圖阻止法教會勢力重新楔入廣東,總署施加壓力后,也只能放行。

      戰(zhàn)事激烈的時候保護教會,戰(zhàn)后允許法國教會勢力迅速卷土重來,這些并非張之洞之初衷,但最高當局的意愿不能違背。儒臣的使命感驅使張之洞試圖踐行自己的理念,但更多的只是淺嘗輒止,因為他不敢背負太多的政治風險。“護教”與“排教”頻繁變換的背后,展示的是一個在強大君權與個人認知的夾縫間委曲求全的大臣無奈的心路歷程。

      三、徘徊也是一種前進

      綜上,中法戰(zhàn)爭期間的張之洞在對待教會的態(tài)度上并不以同一臉譜示人,而是徘徊于“護教”與“排教”之間?!白o教”與“排教”本屬矛盾,但在特定歷史時期集中在張之洞身上,反映了張之洞本人的多面性及復雜性。這啟示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應避免簡單化和絕對化的傾向。

      徘徊并不意味著停滯不前。中法戰(zhàn)爭時期的張之洞,其個人教務觀也處于由激進向相對理性轉變的過渡期。中法戰(zhàn)爭時期屢次與教務打交道的經(jīng)歷,使得張之洞嘗試著平衡最高統(tǒng)治者、教會、民眾三方的力量和利益,逐漸摸索出具有個人風格的處理教務的方式。在之后的數(shù)十年里,張之洞處理了諸如武穴教案、宜昌教案、麻城教案等棘手大案,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是果斷和堅決的形象。1898年,張之洞撰成《勸學篇》一書,其中有“非攻教”一篇,闡述了他本人成熟的教務觀。追本溯源,中法戰(zhàn)爭期間思想上徘徊的這段歷程無疑起到了較大的催化作用。

      注釋:

      ①張力、劉鑒唐著《中國教案史》中將(1875—1889年)稱作教案的第二多發(fā)期,陳銀昆著《清季民教沖突的量化分析(1860—1899)》將(1875—1884年)稱作教案的第二多發(fā)期。

      ②我依據(jù)張力、劉鑒唐著《中國教案史》第803—812頁歸納而得。

      ③參見唐上意.近代中國外交史上的光輝一頁——張之洞三拒法領事之妄索.廣東民族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中法戰(zhàn)爭中的張之洞.歷史研究,1983年第5期;鐘康模.論張之洞在中法戰(zhàn)爭期間抵御外侮的思想及實踐.廣東社會科學,1990年第4期.

      ④參見趙樹好.基督教會與中法戰(zhàn)爭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聊城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

      ⑤詳見李時岳.近代中國反洋教運動.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48頁;徐恭生.試論中法戰(zhàn)爭時期的反洋教運動.近代中國教案研究,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第273頁.

      ⑥⑦兩廣總督張樹聲向總署陳述不宜在內(nèi)地張貼仇法告示函.張振鹍主編.中法戰(zhàn)爭(一),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707頁.

      ⑧致張幼樵.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主編.張之洞全集(第十二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51頁.

      ⑨張之洞嘉尚義民保護教士片.張振鹍主編.中法戰(zhàn)爭(二).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723頁.

      ⑩批廉州府稟覆北海遣散教民情形.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主編.張之洞全集(第六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25頁.

      {11}{21}{22}摘錄廣州主教來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第四輯,第一冊),第18頁.

      {12}{13}{15}{16}{17}{41}{47}{48}補陳保衛(wèi)教堂情形片.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主編.張之洞全集(第一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4—305頁.

      {14}{18}{19}{23}照覆廣州法國法領事駁索賠教堂各款.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主編.張之洞全集(第四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1頁.

      {20}陳銀昆.清季民教沖突的量化分析(1860—1899).臺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八十年,第19頁.

      {24}{25}{26}{28}致總署、天津李中堂.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主編.張之洞全集(第三冊),第1949頁.

      {27}{29}{30}總署來電.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主編.張之洞全集(第三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0頁.

      {31}致總署.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主編.張之洞全集(第三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0頁.

      {32}廣東資料選輯組.申報·廣東資料選輯二,1995年,第273頁.

      {33}廣東資料選輯組.申報·廣東資料選輯二,1995年,第285頁.

      {34}辜鴻銘.辜鴻銘文集·張文襄幕府紀聞·權.岳麓書社,1985年版,第15—16頁.

      {35}{36}敬陳海防情形折.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主編.張之洞全集(第一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253頁.

      {37}{38}札潮州鎮(zhèn)道查辦教民聚眾.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主編.張之洞全集(第四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1頁.

      {39}{40}批左江道稟上思州敵情.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主編.張之洞全集(第六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25頁.

      {42}致潘伯寅.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主編張之洞全集(第十二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19頁.

      {43}鐘康模,鐘海模.論張之洞對待外敵入侵的態(tài)度——兼論張之洞對外態(tài)度變化的原因.中山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

      {44}《傳魯堂詩集》序.苑書義,孫華峰,李秉新主編.張之洞全集(第十二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58頁.

      {45}馮天瑜,何曉明.張之洞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258頁。

      {46}楊錦鑾.張之洞政治性格的矛盾性多變性芻議.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

      猜你喜歡
      張之洞教會態(tài)度
      再論晉撫張之洞之口外七廳改制
      我最愛的那個人,教會了我……
      我最愛的那個人,教會了我……
      夏天好煩 懶也能穿出態(tài)度
      態(tài)度決定一切
      初戀教會我們愛
      張之洞被“教育”
      張之洞軍事思想論略
      沁源县| 峨眉山市| 昌江| 新化县| 姚安县| 巍山| 稷山县| 宁强县| 正宁县| 东海县| 巴塘县| 黄平县| 资中县| 阜阳市| 吴江市| 阳朔县| 岳阳县| 思茅市| 金坛市| 苗栗市| 乌兰县| 锦屏县| 吉安市| 大余县| 青河县| 二手房| 资中县| 迁西县| 贺兰县| 黄陵县| 黑龙江省| 上犹县| 池州市| 泰宁县| 长海县| 佛教| 惠东县| 鄢陵县| 政和县| 景德镇市| 富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