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志學,王長金,吳廷興
(1.貴州省黎平縣氣象局,貴州 黎平 557300;2.貴州省天柱縣氣象局,貴州 天柱 556600)
黎平縣氣象災害特征分析以及防御對策淺析
易志學1,王長金1,吳廷興2
(1.貴州省黎平縣氣象局,貴州 黎平 557300;2.貴州省天柱縣氣象局,貴州 天柱 556600)
利用黎平站 1957—2007年51a地面氣象觀測資料,統(tǒng)計分析黎平縣各類災害性天氣的時空分布特征。結果表明:影響黎平縣主要災害性天氣是暴雨、雷暴、低溫降雪、冰雹以及干旱;除冰雹日出現的次數逐年減少以外,其它各類災害天氣出現的次數逐年增加,其中又以干旱最為顯著。對此,提出相應的防災、減災對策。
氣象災害;特征;防災減災
黎平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東南面,是云貴高原向江南丘陵的過渡地區(qū),是貴州東進“兩湖”,南下“兩廣”的前沿要塞,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這里氣候溫潤,土壤肥沃,是傳統(tǒng)的農業(yè)大縣。因此,摸清黎平縣氣象災害的分布特征,找出發(fā)生規(guī)律,進而科學設計城市規(guī)劃、搞好防災減災、保障城市正常秩序和保證城市建設、經濟發(fā)展、市民生活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均有很重要的意義。同時對綜合開發(fā)、合理利用低山丘陵豐富的氣候資源和種植管理決策措施的制定以及生產的區(qū)域布局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選取 1957—2007年的黎平縣 51a連續(xù)地面氣象觀測資料,資料由黔東南州專業(yè)氣象臺提供 (注:黎平站自建站以來 51a間無遷移臺站歷史)。
根據中國氣象局 2004-08公布的《突發(fā)性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fā)布試行辦法》制定的分類原則,結合黎平縣氣象災害特點,相應天氣氣候特征及主要可能引發(fā)的災害,對災害性天氣分類結果采取統(tǒng)計歸納分析,得出影響黎平縣主要災害性天氣是暴雨、雷暴、低溫降雪、冰雹以及干旱。
黎平縣日降水量≥50mm日數 51a,共出現 110次,每年均 2.2次,最多的年份為 5次(1972和 1980年),未出現的年份有 1961。從各月分布的情況來看,3—10月份出現的日數分別為:1、10、18、31、21、13、9、7。最早是 3月(1992年),最晚為 10月(1973年)。主要在 6、7月,其中 6月占 28℅,7月占 19℅。通過對黎平縣 1957—2007年51a 110次暴雨過程逐時雨量合成分析,黎平縣暴雨主要出現在夜間至上午,下午很少有暴雨,其中最主要又出現在00—06時段。從這 110次暴雨出現的年代上分析, 20世紀 80年代后期到最近幾年為暴雨的高發(fā)期,幾乎每年多出現暴雨。
黎平縣 20世紀 90年代為雷暴的高發(fā)期,年均出現的日數為 43d,70~80年代為雷暴低潮時期,年平均出現的日數 <43d。從圖 1不難看出,雷暴日總體出現的次數呈現增加的趨勢。
圖 1 黎平縣歷年年雷暴日數變化曲線(1957—2007年)
黎平縣雷暴日出現日數平均為 43d,最多為 71d (1987年),最少日數 17d(1966年),平均初日 02-13,最早初日 01-04(1993年),最晚初日 03-23 (1961年),平均終日10-19,最早終日 08-17(2001年),最晚終日 12-30(1992年)。初終間日數平均268d,最多 326d(1992年),最少 156d(1966年)。
圖 2 黎平縣各月平均雷暴日數變化曲線(1957—2008)
從圖 2可以分析得出:黎平縣累年各月平均雷暴日主要集中在 7、8月份,多于 6.0d,呈雙峰型。這與黎平縣降水主要集中在 7、8月有關。
根據黎平縣 1957—2008年氣象資料顯示共出現 64個冰雹日,平均每年1.3個冰雹日,是一個冰雹出現比較頻繁的縣城。從 20世紀 60年代—21世紀分別為 5、8、9、17、21、5個冰雹日。其中最主要集中在 80、90年代,占 59%。按月份統(tǒng)計 1—5月份分別為 8、9、22、21、4個冰雹日,最主要分布在 3月和 4月,共 43個,占 67%。其中 3和 4月分別占34%和33%。
根據 1957—2007年黎平氣象地面觀測資料顯示,黎平縣基本上每年都有降雪、積雪、雨凇、寒潮等災害性天氣出現,歷史最低溫度為 -9.3℃(1977年)。見表 1。
表 1 黎平縣 1957—2007年降雪、積雪累計的天數 (單位:d)
以年代分析,從表 1可以看出,除了 20世紀 80年代以外,降雪、積溫、雨凇災害性天氣總累計天數多有明顯上升趨勢。
以旬來統(tǒng)計分析,黎平縣低溫凝凍天氣多在 12月—次年3月期間出現,又以隆冬 12月下旬—次年的 2月下旬出現最多,初冬及冬末春初較少,呈雙峰型。(見圖 3)
圖 3 黎平縣各旬低溫次數變化曲線(1957—2007)
根據干旱的標準,在 51a期間,黎平縣共出現干旱的時段,主要是夏旱、秋旱和春旱,特別是伏旱最為嚴重。從表 2分析可見,51a間,總計出現干旱 85次,其中重旱 26次,輕旱 59次。夏旱范圍最廣,占69℅,其次是秋旱。從 70年代中期開始,夏旱和春旱出現增多的趨勢,特別是最近幾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干旱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多。
①進一步加強城市氣象災害特征分析研究,開發(fā)建設災害預測、預報和預警系統(tǒng)。結合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標準,準確地預報災害的發(fā)生、發(fā)展、強度及可能造成的災害等,為我縣防災、減災及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②有針對性的對不同災害性天氣采取有效防災減災措施;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力度,調節(jié)降水抗旱防澇,預防和減輕冰雹災害影響。
③建立并完善區(qū)域自動氣象站,提高農業(yè)公共服務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防災減災服務能力。
④加強對洪澇災害、地質災害重點防御地區(qū)的監(jiān)測和專項治理工作;建立迅速的聯動和響應機制,提高抵制突發(fā)性災害的能力。
表 2 黎平縣 1957—2007年干旱時段以及次數
[1] 朱乾根 .天氣學原理和方法(第三版)[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0.
[2] 嚴小冬,龔雪芹,石艷 .貴陽站氣溫均一性檢驗與訂正[J].貴州氣象,2009,33(3):6-8.
[3] 張宇發(fā).貴州氣溫近五十年變化趨勢與突變分析[J].貴州氣象,1998,22(5):17-18.
[4] 池再香,白慧.黔東南地區(qū)近 40年來氣候變化研究[J].高原氣象,2004,23(5):704-708.
S42
B
2009-08-17
易志學 (1984-),男,助工,主要從事綜合觀測、農業(yè)氣象和辦公室日常管理工作。
1003-6598(2010)02-0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