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暢
有位哲人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番耐人尋味的話: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兩人交換之后,每個人手中仍然只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智慧,我有一種智慧,因為吸收了別人的智慧,每個人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各有收獲。細(xì)細(xì)品味此言,這不也是對讀書最直觀最生動最完整的詮釋嗎?
讀書的過程,自是能動的過程、對話的過程,讀書人一方面在諦聽作者的思想和觀點,另一方面則必然會有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反應(yīng)——或頷首認(rèn)同,或心存疑慮,或不敢恭維,從而在磨合、搗碎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我視野的拓寬、智慧的累積、思想的升華。
在讀書的境遇里,讀書人與作者的心理位置是平等的,于是讀書人便心際坦蕩地與作者有了精彩多元的對話。讀書人融入作者的情感血脈,在那里盡情地吮吸;讀書人將書籍視為礦藏,掄起對話的錘子,叩擊思想的火花。步入豁然開朗的意境,讀書人總是失聲叫絕,與作者樂在一起;在難以有思想共鳴之時,讀書人亦是不慌不忙,一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妙語對話,一番求同存異的寬松交流,讀書人與作者相視而笑,絕無尷尬意。
讀書該是心理情感的對話。在脈脈溫情里,讀書人對作者的思想傾向、思維軌跡、思緒況味,莫不了然于胸,故而獨盡“進得去,出得來”之神韻,在對話的平臺上、在交流的棧道上,與作者無事不敘、無理不論、無情不抒。
當(dāng)情感的宣泄難以自已時,讀書人自會油然地將屬于自己的那份領(lǐng)悟、那份獨白,似雪片般地悠然瀉在書山一角,形成讀書人最亮麗的一道風(fēng)景,留下讀書人與作者對話的履痕印記。
(選自《人民日報》2001年7月20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