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近代人地矛盾的角度考察山東移民東北的原因

      2010-11-02 02:29:09孫合秀
      關鍵詞:山東人山東地區(qū)東北

      □孫合秀 杜 晶

      從近代人地矛盾的角度考察山東移民東北的原因

      □孫合秀 杜 晶

      近代山東人移民東北是各種因素綜合發(fā)生作用的結果。人地關系緊張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近代山東地區(qū)人口迅猛增長,而可耕地面積卻日益減少,人多地少,使人地矛盾激化,農民生活貧困,農村出現(xiàn)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為求生存,迫于各種壓力之下的山東人不得不外出尋求生存空間,地廣人稀的東北地區(qū)成為他們的首選之地。慣于安土重遷的山東人不得不為生計而繼續(xù)移民東北的旅程。

      人地矛盾;山東移民;安土重遷;關東

      中國農民是安土重遷的,非迫不得已少有離家外出者。近代山東人大規(guī)模移民東北是社會、政治、經濟、交通運輸?shù)雀鞣N因素綜合發(fā)生作用的結果。而一向受安土重遷傳統(tǒng)觀念影響的山東人之所以會離開其所生息繁衍的土地去他處謀生,人地矛盾是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得不外出,正如當?shù)厮字V所言:死逼梁山下關東(關東指山海關以東,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地區(qū))。由于東北地區(qū)與山東地理位置相近,且有較優(yōu)越的資源,交通運輸方便,山東人移往東北人口非常多,每年從煙臺、登州和龍口抵達東北者,據(jù)《盛京時報》載“合計共達三十五、六萬人之譜”。本文試從地矛盾關系的角度探討近代山東人移民東北的基本原因。

      一、山東地區(qū)人口增加與耕地減少

      所謂人地矛盾,即指人口增長與可耕地增長不相適應的矛盾,人口增長速度遠大于耕地面積增長的速度。在以農為主的社會里,土地是農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是其賴以生存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衡量農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尺。山東民間有諺云:“千行百行,種地才是本行。”失去土地的農民,其日常生活就會陷入深深的困境。近代山東地區(qū)人稠地狹,人口增長過快,而耕地面積增長緩慢,加之天災人禍、土地兼并現(xiàn)象嚴重,農民生活步履維艱。一大批山東人迫于生存壓力不得不遷往他方,特別是遷往地廣人稀的東北地區(qū),“遷往東三省的山東移民的主要動機是家鄉(xiāng)人口壓力過高,生活競爭太烈?!盵1]東北特別是遼東地區(qū)與山東半島僅一海之隔,往來十分便利。且東北地區(qū)與山東的氣候條件相當,即使寒冷之時對山東人民來說也是很容易適應的?!叭藵M之患”自清代中期以來日益嚴重,進入民國以后,山東雖然飽經天災人禍,但是人口數(shù)量卻居高不下,一直處于全國前列。表1所列是清朝咸豐至民國年間山東的人口數(shù)量、密度與耕地面積之間的關系。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江蘇南京,210097

      表1 咸豐元年(1851)—民國二十年(1931)山東地區(qū)人口增長與耕地面積比較:

      盡管統(tǒng)計資料不全,但仍能反映一定的社會問題。根據(jù)表1可以看出,民國元年以前人口數(shù)量增長很快,而后人口漲幅減小,人口密度也隨之改變(應與山東大量移民東北有關),但耕地增長緩慢,且在光緒末年減少,人均占有耕地在3畝左右徘徊。這樣的人口數(shù)量與耕地占有之關系能否滿足農民日常生活的需要?清人洪亮吉認為:“今日之畝,約兇荒計之,歲不出一石,今時之民,約老弱計之,日不過一升,率計一歲之食,約得四畝,十口之家,即須四十畝矣?!盵2]即人均4畝的耕地面積才可以解決溫飽問題。近代學者也采納洪亮吉之說,認為:“以今日田畝計之,每畝之所獲,歲約一石(此指今日中國普通田而言),又以人民之所食計之,每日之所食,人約一升。率一歲之所食,統(tǒng)計之,約以四畝供一人之食?!盵3]人均4畝是就全國平均來說,但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水分充沛量、農作物品種以及農場經營規(guī)模等農業(yè)生產條件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和北方、沿海和內地、豐年和災年,單位面積產量的差別較大。表1的近代山東人均耕地面積3畝左右,相對于人均4畝能解決溫飽問題的狀況來說,是非常少的,近代山東存在著非常大的人口壓力,甚或在山東某些地方更少,萊蕪縣人均僅一畝有余,“萊百里邑也,去山水城市村落,載于冊者為地僅八十萬,以四五十萬人耕八十萬畝,每人僅占地一畝有奇”。[4]土地資源的短缺必然造成物質資料再生產的嚴重不足,從而產生大量的相對過剩人口,他們必須在農業(yè)之外去尋求生存條件,或傭工、或從商、或遷徙他方。為何東北成為山東人遷移的首選之地?僅從人口與耕地關系來講,與山東人均耕地面積只有3畝左右這種嚴重不足的情況迥然有別的是東北地域廣闊,有大片待耕之地,即使到了開禁近七十年的1929年吉、黑兩省及遼寧省的西北部尚有大量的未墾可耕地,其中遼寧、吉林、黑龍江分別為30%、55%、70%。[5]一般農民有充足的土地來進行生產。其可耕地不僅比關內多,而且土質肥沃,適宜種植各種農作物,而且產量極高,如“黃豆高梁,其余小麥、大麥旱稻、水稻、玉米、亞麻糖以及各種雜糧,無所不產,無所不宜。除熱帶植物如香蕉、菠蘿密、甘蔗、龍眼、荔枝等等外,凡中國南部所有者,東三省無所不有”。[6]東北地區(qū)可耕地面積廣大,而人口密度小,以1919年為例,東北各省人口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分別為每平方公里83.39人、34.56人、9.40人。[7]山東此時的人口密度在已經遷出許多人口的情況下還是達到每平方公里215.77人,分別為遼、吉、黑三省的2.5倍、6.2倍、23倍,成為吸引以農為本的山東民人的最重要條件。這樣的可耕地面積和人口密度,必然人均耕地要多,1925年東北已有耕地人均達8畝之多,即使到1931年也沒有改變,是山東地區(qū)的近3倍。

      人多地少在近代山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隨人口增長而可開墾地畝卻少有增加,再加上封建地主不斷兼并土地,占有大量地畝,農民的土地日益減少,據(jù)調查,陵縣豐皇鄉(xiāng),1942年有3700戶,1.5萬人,土地4萬畝,人均耕地2.6畝。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農卻占耕地70%以上,而80%的貧苦農民只占15%的土地,其中有近一半貧苦農民根本沒有土地。僅1943年這個鄉(xiāng)遷往東北的就達200多戶,1000多人。高密縣城關鎮(zhèn)南關大隊,1948年98%的土地被22%的地主霸占,其余占78%的農民只占2%的土地。[8]正是這種情況,迫使全隊34戶計118人逃荒東北。

      二、山東地區(qū)人口與土地關系緊張下的農民生活

      山東地區(qū)假若人均耕地3畝左右的情況下,農民生活狀況如何呢?

      首先從糧食產量與人均消費上來說。人口的增長需要相應的糧食供給的增加才能維持人口的正常生存。要想確切弄清近代山東地區(qū)人均糧食占有量是比較困難的。學者們研究也得出不同結論。黃冕堂在《清代農田的單位面積產量考辨》一文中,對清代山東地區(qū)的糧食畝產量作了細致的研究,認為清代魯西南平原地區(qū)上等地的糧食畝產為220斤左右,中等地的畝產為170斤左右,下等地的畝產為120斤左右,[9]平均起來為畝產170斤。日本學者通過對近代山東地區(qū)27個縣實地調查統(tǒng)計分析得出畝產214斤的結論。雖然調查的地區(qū)沒有涵蓋山東所有的州縣,但還是可以反映當時的情況。假若以畝產214斤計算,按今天的標準,各類人口的月均糧食需求量約為35斤。[10]然近代社會副業(yè)沒有今天發(fā)達,糧食消費在人們的食物消費結構中所占的比例要比今天大,但由于當時人們的總體生活水平比較低,人均糧食消費量不會比今天大太多,每人月均糧食需求量仍可按35斤計算,那么顯然當時糧食畝產214斤是不夠農民生活的,再加上自然災害,苛捐雜稅,糧食收成受到影響,農民所剩糧食寥寥無幾,糧價也會因此飛漲,而貧困的農民是無法生存的。近代山東地區(qū)許多地方糧食不夠自給。清末,登州府“地狹人稠,境內所產,不足以自給”,[11]黃縣“豐年之谷,不足一年之食”[12]。民國年間更是如此,據(jù)膠濟鐵路車務處調查[13],海陽縣“每年全縣產量,尚不足十個月民食之用”,牟平縣“當?shù)厣a,不足消費”,文登縣“全縣生產,不足自給”,福山“山多地瘠,物產不豐,食糧不敷百分之三十左右”,蓬萊“全年出糧,僅足半年之用”。棲霞、黃縣、招遠、掖縣、昌邑、博山等縣,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食糧不足問題。因山東土地貧瘠、出產不豐或許是一方面的原因,但人口眾多才是食糧不足的根源。山東《章邱縣志》有云,雖然岡陵、沼澤盡辟為腴壤,“但歉歲固需告糴于遼東,即豐年亦多取給于萊沂。此則人浮于地,地實不足于養(yǎng)之故也”。[14]一語道出山東的糧食匱乏的原因是地少人多。

      其次,因人地矛盾出現(xiàn)的剩余人口,使農民的勞動力價格低廉。景猒、羅侖曾用清代山東經營地主太和堂的雇工老帳對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至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太和堂的工價進行了研究,結果是:長工年薪二萬二百文(制錢);短工日工資為一百二十四文(錢),當時高粱的價格是每斗(50斤)三千六百文,若把當時雇工的平均工資折成高粱,那么長工的年薪只合五點八九斗(324斤),短工的日工資只合點三五升(1.92斤)。[15]工價如此低廉,難以維持生存。再如日人田中忠夫在山東霑化縣調查,散工平時每日八分,農忙期一角五分;長工每年六元至十二元。而東北地區(qū)如何呢?根據(jù)日人井阪與莊村在黑龍江流域的調查, 1909—1910年農民日工的工資平均是大洋0. 36元,年工的平均是37.73元,是山東的三倍多。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不同,主要在于山東地區(qū)人口增加過快出現(xiàn)勞動力過剩,造成浪費,其價格也因此而降低。東北則因地廣人稀,缺乏勞動力,價格較山東為高。僅這一項的誘惑,對缺少土地的山東農民來說是沒有理由不加以考慮的。

      再者,人地關系影響下的山東人的生活問題及流向。土地對農民的生活至關重要。缺乏土地的農民,無論在生產經營、家庭收支,還是生活狀況等方面,都處于不利的地位,勤奮與節(jié)儉改變不了朝不保夕的命運。對他們來說,與其在家忍饑挨餓,不如外出另行謀生。“肥境自光緒十七年修志以后,生齒繁衍,戶口日增于前……近數(shù)年來莊農之赴哈爾濱等處謀生者不下萬余人,其與生齒盛衰聚散不無關系”。[16]人口眾多而地畝較少,是迫使他們離開的重要原因。德平縣“地狹人稠,平均每人占田二畝八分……出外謀生以在東三省作苦工者較多,櫛風沐雨,傭工于數(shù)千里外而能減衣縮食,其艱苦忍耐之精神有足多者,外出人數(shù)最多之時達二萬六千余人,郵局總款曾達百萬余元,農村經濟不無小補”。[17]外出東三省謀求生計一方面可以維持移民者個人的生活,另一方面有利于緩解親眷的生活的困頓,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外出尋找生存之路,已成為部分山東人的必然選擇,雖然他們盡可能地在本鄉(xiāng)尋覓生計,但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許多農民只好背井離鄉(xiāng),外出謀生,并以東北作為理想之地。

      三、總結

      隨近代山東人口的增長,耕地擴展在18世紀中葉卻已接近頂點,直至民國時期沒有多大的變動,人口與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國的廣大鄉(xiāng)村經濟十分落后,種地幾乎是農民的唯一經濟來源,沒了土地就意味著沒了生活來源。一部分無地少地的農民為了生存,不得不離開家鄉(xiāng)到外地打工。據(jù)南開大學經濟學院訪查,山東各地的離村比率,昌邑約為25%;日照全縣平均為20%,其西北鄉(xiāng)和北鄉(xiāng)則為40%;費縣、莒縣、臨沂一帶,離村農民約占全村人數(shù)的60%左右。[18]通過山東與東北比較可知,山東人口眾多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無法滿足日益增加人口的需要,導致人們生活水平下降,人們生活倍感艱難。耕地不足的農戶越來越多,能在本鄉(xiāng)安居樂業(yè)的農戶愈來愈少。東北則恰恰相反,資源豐富,可耕地面積、人均耕地面積增加較快,各種產業(yè)發(fā)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人口容納力較強,且與山東交通便利,因而成為外出之山東農民的首選之地?!吧綎|的人口過多,生活自感困難,其年青力壯的農家子弟便自然移向人口稀少而又距離甚近的東北各地求生活,求新的發(fā)展”[19]。因而人地矛盾促使大多數(shù)農民紛紛向東三省移民,是重要的原因。當然,筆者只是認為人地矛盾激化只是山東移民東北的一個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山東移民東北是各種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1]陳達.人口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4:361.

      [2]洪亮吉.卷施閣文甲集卷一[M].清嘉慶間刻本.

      [3]論中國治亂由于人口之眾寡[J].東方雜志.第1卷第 6號.1904:170.

      [4]李鐘豫.續(xù)修萊蕪縣志[Z].卷八政教志·田賦.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

      [5]何廉.東三省內地移民研究[J].經濟統(tǒng)計季刊(第1卷第2期).1931:240.

      [6]雷 殷.答詢問移墾東北[J].東方雜志.第28卷第13號.1931:76.

      [7]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12.

      [8]路遇.清代和民國山東移民東北史略[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55.

      [9]黃冕堂.清代農田的單位面積產量考辨[J].文史哲,1990,(3) :36.

      [10]吳慧.清前期糧食的畝產量、人均占有量和勞動者生產率[J].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1).

      [11]方汝翼.增修登州府志[Z].卷六風俗.光緒七年刻本.

      [12]尹繼美.黃縣志[Z].卷三食貨志.同治十年刻本.

      [13]膠濟鐵路車務處.膠濟鐵路沿線經濟調查報告總編/分編[Z].1934.

      [14]吳璋.章邱縣志[Z].卷六禮俗志.清道光十三年刻本.

      [15]景猒,羅侖.清代山東經營地主底社會性質[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59:63.

      [16]李傳熙.肥城縣鄉(xiāng)土志[Z].卷六戶口.光緒三十四年刊本.

      [17]呂學元.嚴綏之.德平縣續(xù)志[Z].卷十社會志·縣民生活.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

      [18]王藥雨.山東農民離村的一個檢討[N].大公報, 1934-05-23.

      [19]王成敬.東北移民問題[J].東方雜志.第43卷第14號,1947:12.

      (責任編輯:鄧秀麗)

      F127

      A

      1008-8091(2010)04-0057-04

      2010-04-25

      孫合秀(1980-),女,山東臨沂人,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地理。

      猜你喜歡
      山東人山東地區(qū)東北
      MADE IN CHINA
      漢語世界(2021年6期)2021-12-17 10:51:50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東北就變成了“凍”北
      意林(2021年3期)2021-03-11 03:07:24
      試析山東地區(qū)所出金銀飲食器具
      東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 00:46:06
      考古新發(fā)現(xiàn)所見山東地區(qū)新石器文化的起源與發(fā)展
      東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 00:45:32
      大東北的春節(jié)
      山東地區(qū)茶用元寶楓品系的比較與篩選
      CAMS-LNWS雷電臨近預警系統(tǒng)在山東地區(qū)的應用
      紅燈女俠翠云娘(上)
      鄭元無
      藝術沙龍(2015年4期)2015-05-30 21:46:11
      晋江市| 南川市| 玉树县| 仙游县| 夏河县| 大兴区| 改则县| 吴旗县| 泰和县| 自治县| 岳西县| 白银市| 隆林| 金秀| 大荔县| 香河县| 富顺县| 天长市| 宽城| 忻城县| 万安县| 玛曲县| 岳西县| 宁武县| 石阡县| 鲜城| 沂水县| 红桥区| 吉隆县| 南和县| 酉阳| 平果县| 湟源县| 察雅县| 广平县| 鄢陵县| 长岛县| 延吉市| 亳州市| 西林县| 石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