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鞋子》講述兩個孩子和一雙鞋子的故事,哥哥阿里替妹妹補好了她唯一的一雙鞋子,卻被人當垃圾收走。由于家境窘迫,買不起鞋子,于是引發(fā)了一場兩個孩子為了一雙鞋子進行的種種努力與追求。戴錦華曾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小鞋子》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伊朗電影。準確地說,是一部在國際視野中、在全球電影舞臺上具有典型特征的伊朗電影?!?[1]
在敘事技巧上,影片開頭就安排了一個很偶然的事件:阿里在賒買土豆時,妹妹的鞋子被當作垃圾收走,就此一個大懸念也埋下伏筆:鞋子丟失后阿里和妹妹的命運將如何,鞋子到底在哪里?如果說鞋子的丟失是一個偶然的話,在整個影片故事的敘述中,中心情節(jié)的動機就是鞋子無法得到,而且在持續(xù)了幾次鞋子失去和得到的過程里又設計了無數(shù)的偶然因素。例如:妹妹提前交卷下課,急著趕回去和阿里換鞋,鞋子卻又偏偏掉進下水道;更明顯的巧合,妹妹偏偏發(fā)現(xiàn)自己的小鞋子被同校的一個女孩穿在腳上,她和阿里想要回自己的鞋,卻發(fā)現(xiàn)女孩家里一貧如洗,他們無法開口,只能黯然離開;父子二人去城里打工,好不容易掙到錢可以買鞋,但車子失靈,父親受傷,鞋子買不到不算,掙得的錢也花完;阿里想要通過賽跑來為妹妹贏得一雙鞋子,千方百計爭取進入了比賽,卻一不小心跑到了第一名,而第三名的獎品才是一雙鞋子。于是,球鞋成了泡影,阿里在獎臺上潸然淚下。影片經過一系列這些偶然事件的設置,最終達到了敘事目的:一個孩子綿薄的心愿總是難以實現(xiàn),舊鞋和新鞋都難以得到;敘事動機、影片主題也躍然紙上:兩個孩子和一雙鞋子的背后是生活現(xiàn)實的殘酷和貧富差距的顯現(xiàn)。
《小鞋子》是一樁關于孩子的故事,也是一樁關于社會的觀照。在電影中,我們看到了貧困給孩子帶來的巨大壓力,看到了他們眼神里流露出的自然憂郁。但是,貧困卻給了他們更多寶貴的品質。
影片開始,阿里替妹妹修補鞋子,幫家里取食物,去商店賒買土豆,緩緩的敘事已提醒我們,這是一個小小年紀就肩負起來一定生活責任的孩子。所以,在看到父親回家后斥責阿里“不幫媽媽干活,只會吃,只會玩”,阿里眼淚閃動的淚水時,我們也會替這個孩子感到委屈。當阿里丟失鞋子后,并沒有告訴父親,因為家里根本沒有錢去買一雙新的鞋子,告訴父親只會增加父母的精神壓力,并可能帶來一頓訓斥與打罵。面對如此的困境,孩子有孩子自己的解決方法。阿里說服妹妹莎拉,輪流穿一雙鞋子上學。因而我們看到了莎拉在上體育課程時的躲躲閃閃,直到老師說要應該穿球鞋時,才露出了微笑;在奔跑著回去換鞋的過程中,莎拉不慎將鞋落入下水道,賭氣不再穿,而且要告訴媽媽時,我們不會怪責莎拉的不懂事。就是這樣,影片通過孩子的目光,體認著生活的艱難與苦澀,以孩子間的溫情與理解展現(xiàn)著那種追求的執(zhí)著以及過早承擔的責任感。
在課間操上,莎拉發(fā)現(xiàn)一個小女孩穿著自己丟失的小鞋子。她和哥哥好不容易找到女孩家,準備要回自己的小鞋子。當他們發(fā)現(xiàn)小女孩的父親是個盲人,原來迫切地想要回屬于自己的、能穿著上學的小鞋子的兄妹,默默離開了。這是多么難得的同情心,善良和美德是孩子的天性,在發(fā)現(xiàn)還有比自己更困難的伙伴時,他們沒有絲毫的猶豫就放棄了要回那雙小鞋子。在貧苦的人們那里,往往最能理解并幫助身處同樣困境中的他人,知道他們需要什么樣的幫助;當父子倆在城里掙了一筆小錢后,阿里首先就提醒父親要給妹妹買一雙鞋子。這樣的愿望最終因為一場小小的事故而泡湯。但阿里一直沒有放棄為妹妹獲得一雙新鞋的希望,為了贏得那第三名一雙鞋子的獎品而去流淚懇求體育老師允許參賽,到比賽中刻意保持在第三名的位置,此時,一種信念的頑強,隨著鏡頭流淌出來。而影片在如此溫情的表象后也隱約流露出現(xiàn)實的殘酷與嚴重的貧富分化。比如,在父子到城里找工作時,四周的高樓大廈,漂亮豪華的別墅區(qū),提醒了貧富的差距,富人的優(yōu)越。即便如此,影片的焦點也并不在于對貧富尖銳對立的社會批判,而是體現(xiàn)著含淚的微笑,辛酸的溫馨,側重展現(xiàn)平凡人的善良世界。
在鏡頭語言上,片尾馬拉松比賽的段落用了幾組移動鏡頭來突出緊張的氣氛,視覺節(jié)奏與敘事推進跌宕有致,充滿張力,動人心弦。除此之外,這部電影沒有任何花里胡哨的場面調度,也看不到任何好萊塢電影中虛張聲勢的東西,鏡頭處理上多采用長鏡頭,非常常規(guī)的分切,自始自終強調一種日常生活的本真感,用孩子的視點,反映一種原生態(tài)的真實。例如:影片序幕段落,在第一時刻將我們帶入一個底層社會的圖景中,帶入一個孩子無助的世界,一個長鏡頭從容地呈現(xiàn)修鞋師傅一絲不茍地修補著一雙已經開綻、破舊的小鞋子,然后,小阿里拿著鞋子,在商店賒買土豆,而鞋子被當作垃圾收走,此時,也設下敘事的懸念,“鞋子”和“孩子”將遭受怎樣的命運;再如,影片中也不乏溫馨的鏡頭,阿里和妹妹洗鞋時,導演略去了院落中的貧窮氣象,用了9個鏡頭,突出盆花、黃銅水龍頭,孩子燦爛的笑容,兩人快樂地吹起了的肥皂泡漫天飛舞,凸顯了孩子的形象。影片沒有激烈的沖突,沒有絢麗的特技與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變奏,馬基?馬吉迪從簡單出發(fā),用最單純的方式拍出了最豐富的作品。
近年來,國際電影節(jié)頻頻為伊朗電影喝彩,其中許多是以兒童為主角的影片,關注孩子們的生活瑣事,展示純真無邪的兒童世界,探索兒童眼中的成人世界,苦澀柔情,并不失時機地思索人情人性。正是這種不同,伊朗電影吸引著關注的目光,成為獨特的影像奇跡,而《小鞋子》幾乎集中呈現(xiàn)了這些典型的特征,流淌著生活素樸的詩意,卻帶給我們心靈的震顫。
[1]戴錦華.電影理論與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