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旭
散文詩的師友們
蔡 旭
蔡 旭
詩作中嘉陵江船夫號子,那頂天立地的回音……
我認識他時,他叫唐大同。
他的詩名,和粗獷與豪放一起飛揚,和恢弘與深邃一起飛揚。
80年代兩次詩會上聆聽過他的激情。那時他還在高位,卻以親切與和藹,指點著我的仰慕。
還在我的紀念冊上,題寫了讓我不安的稱“兄”的期望。
90年代我曾登臨他在成都的寓舍,當然很難登上他的高度。
后來就聽說橫禍飛來,把他的腿弄殘了。
正擔心他的時候,他的散文詩頻頻亮相,報告著他的狀態(tài)。
我掛念他時,他叫唐大童了。
他用堅韌與豁達,睿智與風趣,宣告著他的新生,和詩的新生。
是那場橫禍,讓他從古稀之齡回到少年時代?
或許,是一顆博大的心,喚回了詩心與童心?
這時,我忽然也回到了我的少年時代,回到半個多世紀之前,耳邊響起了他的成名
一片純潔的白云意外地飄落在我的驚喜之中。
捧著一本《行云集》,讓我驚嘆于散文詩之美。
驚嘆于到底是怎樣一支筆,竟能把我練習了20余年的散文詩,寫得這樣美!
所有的山,石,人,景,經過一顆柔情似水的女性的心的熏染濾洗,可以變得那么優(yōu)雅、純凈、柔和與可愛。
這些詩,以及留在我的紀念冊上她手題的白爾尼的名言:“偉大的心像海洋一樣,永遠不會封凍?!毕嗷プ髁擞∽C。
那是1986年。又是24年過去,那位一面之交,比我長了20年的大姐的音容已印象模糊。
后來才知道我只讀到了她的一面。
不僅是纖弱與細膩,更有冷峻與深刻。
她用詩融化與再造的故事,單純而豐富,簡潔而飽滿,寥寥幾筆卻勝似千言百語。
在中國散文詩壇另標一幟。
至今,這位年過八旬的大姐的面貌已被我丟失。
只記得散文詩需要一顆美的心,還需要一種創(chuàng)造美的功力。
他稱我校友,我叫他老師。
我們曾走進同一間大學,他比我早8年。
這就足以讓我稱師了。
在他入校30年時,我們才相認恨晚。
曾因一首散文詩被扣上右派帽子,他蒙冤穿越22年九死一生的磨難后,又用散文詩宣告歸來。讓我和世界一起,認識了一個堅韌不屈的靈魂。
這就更要令我拜師了。
我曾幾次進入他在貴陽的寓舍,可惜從未有機會進入他的講堂。
只是在他的詩作與詩論中,盡情領略散文詩精靈的風采。
捧讀他豁達的痛苦和隱忍的熱情。聆聽他探索生命,深悟人生那蒼涼熱情的歌聲。
在氣勢磅礴,激情澎湃,節(jié)奏強烈,旋律華麗,及一連串的意象疊加中,見識濃縮與凝煉,熱烈與厚重,突破與自由,剛毅與柔美,現代感與宇宙感。
年輪又轉了20多圈,我一直因學不到手而焦慮與抱憾。
承認著學生與老師的差距。
好在一卷他的散文詩50年自選集《一代歌王》來到我的手中。
他在扉頁中親切地呼喚:校友!
我恭敬地回應:老師!
我認識敏歧的綠窗。
就是在他的《綠窗集》里,長出如此多清新而又凝重,單純而又多彩的詩意的那扇窗口。
80年代中,受柯藍與陸地的重托,我跟著他籌建廣西散文詩學會。就在他南寧寓室里,我多次關注過他的綠窗。
總想找出那些塑造人生,激發(fā)生命,鐫刻歷史的短章,如何從這里生長的答案。
我沒有答案。
告別他家的綠窗后,一揮手揮走了20多年。
他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我到了碧海連天遠的???。
我看見,他不斷地用精短、凝煉、浮雕般的詩篇,激蕩著當代散文詩風平浪靜的水面,解讀著短小的散文詩如何表現廣闊的人生。
我找到了答案。
我想他桂林的居所,一定也會有一扇綠窗。
他和他的的詩走到哪里,都會有一扇綠窗。
他的心中,總有一扇綠窗。
《寫在早春的信箋上》的三月桃花水,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就漫過了我,一位高中生萌動的詩心。
《溫暖的情思》在80年代之初意外寄來,讓從未謀取面的我受寵若驚,給我艱難的散文詩跋涉引導了方向。
那些輕巧、細膩、柔美,流轉自如并帶著旋律的感情,一時風靡了南疆北國。
這才有了京城他狹窄的書房之夜,散文詩的話題繞梁翩飛。在隔壁他的小女的鋼琴伴奏下,春雨般灑落我的心田。
我們有了多次會面,在首都,在冰城,在南寧,他那機妙風趣神采飛揚的話語,一次次染綠了我的詩興。
后來又有了《遙遠的吉他》,這是20年前的情景了。
再后來,吉他聲飄得越來越遙遠。
只在間或中,聽到斷續(xù)的琴音。
真可惜,那時錄像還沒有在大街上流行。
現在只好翻開書本、相冊和回憶,去尋找遙遠的思念。
那里記下了一位引跑人對我,還有一大群操練者的熱忱。
記下一位辛勤而杰出的歌者,對當代中國詩壇的貢獻。
也把我的思念,從遙遠拉到跟前……
哦,那還是1982年的一天。一行標題刷亮了人民日報的版面——
《夜,亮了華燈,亮了華燈》。
刷,刷,刷,讓我聽到了潮水拍岸般,一排排街燈刷亮夜空的聲音。
那種有層次有節(jié)奏的光明,驚喜了我的眼睛。
于是記住了那個不是很好記的姓名,把所能發(fā)現的他的詩作列入必讀的篇目。
此后近30年,那些氣勢雄渾,才情橫溢的佳構,那些汪洋恣肆又瀟灑飄逸的名篇,便一次次地在我的捧讀中繞梁三日。
讓我的散文詩跋涉在山重水復中柳暗花明。
我記得近30年我們見過三次。每十年一次。
80年代中的樂山,第一次相會留下了他的簽名。
90年代初的???,行色匆匆中第二次握手。
2007年京城中國現代文學館,一起領取散文詩的獎項。
后來他又一次閃過海南,不過只留下他的聲音,留下他一部新作。
也許要等下一個十年才會見面。
好在那排華燈一直在亮著。刷,刷,刷,告訴著散文詩可以這樣寫。告訴著即使再過30年,散文詩還可以寫下去。
我知道他是醫(yī)大畢業(yè)生,那是60年前。我認識他是近30年前,他在主持一家叫《詩神》的醫(yī)院。
于是拙作散文詩千里求醫(yī),從南寧,后來又從??冢牡绞仪f請他診治。
每一次都手到病除。
以他博大的仁愛,溫暖的情懷,豐富的閱歷,一次次妙手回春。
還讓它不時生蹦活跳地在《詩神》露面。
后來,他退休了。后來,《詩神》也退休了。
記得1993我出差石家莊,他帶著一本新出的散文詩集《美的呼喚》來看我。還給我指點承德避暑山莊,他的故鄉(xiāng)的美景。
再后來,我們就失散了。無法相見,只好懷念。
好在他寄回的那些處方還在。精到的話語,蒼勁的筆跡,連同他的音容笑貌,還在醫(yī)治著拙作散文詩,那些頑固不化的病癥。
他的詩,早在三十年前就走進了我的手抄本。
十年之后,在椰城第一次握手,我喜獲了一本《愛的化石》。
那些構思新穎、抒情細膩、韻味悠長的情感,就這樣注射入我的內心。
后來就只有在思念中握手了。
第二次握手一再晚點,至今還未能到達。
甚至他用原始的血汁繪一幅車禍的壁畫時,我的問候也沒能趕到。
他拄杖而行,用另一種姿勢走路,我的牽掛卻愛莫難助。
突然有一天,一本新詩集天外飛來,我才得知他走進了《人生第五季》。
超越死生的強韌生命力的演奏,奇崛的境界與警策的主題,雋永詩心的跳動與靈性激流的奔涌,現代詩語方式燦發(fā)的現代光采,宣告了他新的“詩季”的來臨。
我連忙伸出我的手,讓他的手把我握緊。
讓他的手拉我一把,比他年輕比他健全的我,需要拉這一把。
好遞給我詩的生命,和生命的詩。
初次見面時他就在編書。
不知是不是在20年前的朔州散文詩年會。在五臺山風光、應縣木塔、北岳懸空寺的走馬觀花中,竟把他的地址丟失了。
幾次搬遷后,以為他也會把我丟失。
不料17年后,一封約稿信從天而降,他是從哪找到我的?
于是我被他引進了《中國散文詩90年》,一部兩大卷150萬字的大書。
這部由他主編的中國散文詩的史詩,以其宏大的規(guī)模、廣泛的視角、精當的篩選,如一座空前的巨碑聳立在中國散文詩的時空。
這部史上最牛的中國散文詩大書,我已數百次捧讀。
在一遍遍翻閱前輩、同輩、晚輩師友們的精品佳構的同時,一次次向王幅明致敬。
一次次猜想,這位把散文詩起名“美麗的混血兒”的詩人,這位高瞻遠矚的編書人,怎能心細得如一張密網,連我這樣只出過幾本小冊子的操練者都不至于遺漏?
現在又一張約稿函飛來了。一套《散文詩的星空》的系列叢書又快誕生了。
王幅明的又一部大書又將橫空出世了。
我趕緊收拾行裝,向大書報到。
不由得再一次捧起他的大書。這里是他永久的地址,再也不會丟失。
我們的友情起源于一輛吊車。
1985年,在我主持的廣西一家報紙上,一輛滿載詩意的吊車開上了“散文詩專版”。
這位大型建工企業(yè)的宣傳部長,帶來了他的真摯情感與真切體驗。
在海南建造了許多樓群、廠房和水塔之后,他回到了廣西。
而不久,我從廣西調到了海南。
詩情與友情,就這樣在此后幾十年的時空中越長越高。
我一直見證著他開的大吊車,建起的一座座大廈。
百余冊的的《中國99散文詩叢》,尤其是多卷本的《中國散文詩大系》,映亮了整個中國詩壇的天空。
在改革開放的大地,升起了與此相配的散文詩奇跡。
后來他又把大吊車開進大學校園,教授著散文詩地基的開掘。
順理成章地,在中國散文詩90年的慶祝會上,他被授予了“魯班獎”。
我也在群情振奮的現場,聽他激動地說著獲獎感言。
我其實聽不清楚他說什么。只用掌聲,表達對他的大吊車加足馬力建造更多大廈的期望。
當然,也表達著我伸出手來,為大廈添磚加瓦的心愿。
交往二十年,從未見過面。
只在詩中見過。
交流著詩集。交流著詩稿。交流著詩情,
讓兩顆詩心,在信件、電話、短信、電子郵箱里,在海南島與山東齊河兩地來回奔跑。
直到前年的某一天,想起交流相片,才終于見上一面。
他坐在全家福的歡笑里,卻叫我認不出來。
一個躲在詩的后面,活潑得如同背著書包的小孩的人,卻也到了退休的年齡,比我也才少了一兩歲。
一個熱情、機敏、空靈,想象力漫天飛翔的詩人,卻也是一個憨厚的山東大漢。
老實的人與不老實的詩擺在我的面前,讓我不敢相認。
令我對詩如其人的古訓,頓起了疑心。
對于他的詩作、詩話、詩評、詩觀,我佩服得經常伸出大拇指。
他不接受大拇指,至多接受小拇指。
他主編的詩刊,就叫《小拇指》。
拇指雖小,卻要短、深、真、靈、美。
讓我自嘆難及,又忍不住要追趕。
面對按期飛來的《小拇指》,情不自禁地,伸出我的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