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鑒 易 軒
哈勃新照片:M83中心
旋渦星系M83的中心究竟在發(fā)生些什么事情?或許從它的外觀即可看出一些端倪,M83距離我們約1500萬光年,升級后“哈勃”最近把視野投向了它的核心,也讓我們看到了迄今為止最為清晰的星系核心照。這里是一個能量極高且十分紛亂的地區(qū)。不僅有大量亮星正在誕生,而且還有至少60個超新星爆發(fā)后的殘骸。
沙塵暴肆虐后的火星表面
這張類似巖層“紋身”的照片,是由火星勘探者上的HiRISE相機拍下的,顯示出火星上剛形成不久的一堆錯綜復雜的淺色地形,研究者們認為這是火星上的沙塵暴狂飆后留下的痕跡。沙塵暴在地球上的沙漠地區(qū)十分常見,典型的塵暴可持續(xù)數(shù)分鐘,火星上的塵暴也與此相似,只不過它的肆虐范圍大得多,經(jīng)常能夠席卷火星全球,而且規(guī)模也大許多。在火星上,塵暴可達與地球上的珠穆朗瑪峰相同的高度!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150~250千米,持續(xù)時間更是長達數(shù)周至數(shù)月。風暴一旦發(fā)作,可以使大半個火星鋪上一層“沙毯”,并使溫度驟升30度。
極光、流星、雪夜
今年12月13日,北極光(或稱為北極極光)在挪威Tromso 附近Kvaloya島的夜空中飄舞,這幅曝光30秒的照片,不僅紀錄下了幽暗的寒冬里輕盈搖曳著的極光,還有一個不速之客與之交相輝映——一顆耀眼的雙子座流星,它掠過北斗七星的斗柄,余跡則可回溯至照片頂端之外的雙子座。極光和流星都是發(fā)生在地球上大氣層80千米~100千米處的現(xiàn)象,極光是由來自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與大氣電離層中的粒子相互作用激發(fā)的,而流星則是宇宙中的固體塵埃與大氣分子碰撞電離后產(chǎn)生的閃光。它們的觸發(fā)粒子不同,但物理機制相似,因此顏色也有些相近。
美國加州莫哈維沙漠上空的火流星
這顆照亮莫哈維沙漠 (Mojave Desert)清晨夜空的極亮火流星,為今年的雙子座流星雨留下了精彩之極的一筆。這幅在加州Victorville附近拍攝的照片中,閃爍著藍光的流星在獵戶座左下側(cè)如利刃般刺破附近的冬季星空,就連左側(cè)的全天第一亮星——天狼星以及右端的畢宿五和昴宿星團也顯得黯然失色。天文攝影家Wally Pacholka當晚拍攝了超過1500幅照片,捕捉到了48顆雙子座流星,這幅照片是他整夜操勞的最好報酬。雙子座流星雨是以雙子座附近為輻射點出現(xiàn)的流星雨,每年在12月7日至16日前后出現(xiàn),于12月14日達到高潮,與象限儀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并稱北半球三大流星雨,每年的流量都十分穩(wěn)定。
雙子“雨”落澳大利亞
12月14日凌晨守候在澳洲星空下的觀星者們一定異常滿足,2009年的雙子流星雨如期而至并且星落如雨,僅這張照片中就至少拍到了34顆流星!雙子座流星雨是彗星Phaethon的塵埃微粒穿過地球大氣時發(fā)出的輝光,漫游的粒子互相平行地進入大氣,由于透視效應,看上去就好像是從天空中的某一點發(fā)射出來的,這點就在雙子座的Castor與Pollux兩顆星的右下方。攝影師Phil Hart在12月14日的凌晨連續(xù)拍攝了兩小時以上,利用短暫的曝光記錄單一的恒星軌跡,然后疊加在一張長時間曝光的照片之中(用了赤道儀進行跟蹤),以顯示背景恒星。銀河中朦朧的恒星與星云恰巧穿過照片中央。雙子座流星雨的速度都比較快,兩個小時就能拍到這么多,實在難得。
劍魚座30的恒星群R136
恒星形成區(qū)劍魚座30(30 Doradus)的中心,有一群已知最巨大、最熾熱的大質(zhì)量恒星,天文學家稱之為R136。右邊這張由哈勃空間望遠鏡新近拍攝的照片,呈現(xiàn)了這個恒星群(照片中心的藍白色亮點)和它附近的部分云氣的繽紛面貌。劍魚座30內(nèi)的云氣和塵埃云又稱為蜘蛛星云,它在R136中那些熾熱恒星所發(fā)出的強烈恒星風和紫外輻射的雕塑下,形成了許多細長的結(jié)構。這群恒星的溫度都在30000開以上,而它周圍的氣體云只有1000開左右,因此呈現(xiàn)為暗紅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