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惠及全民不妨從多分紅開始
11月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1年起,將5個中央部門(單位)和2個企業(yè)集團所屬共 1631戶企業(yè)納入中央國有資本經(jīng)營預算實施范圍,適當提高中央企業(yè)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這是自2007年試行國有資本經(jīng)營預算以來,國務院首次提出提高央企向國家分紅的比例。(11月9日《每日經(jīng)濟新聞》)
不久前著名經(jīng)濟學家許小年提出,可以將幾十萬億的國有資產(chǎn)分給13億民眾,國有資產(chǎn)在國資委手里管著,一分錢都不能用于消費,如果分給民眾就可以變成消費購買力。將國企“分給民眾”說一時引起軒然大波。如何搞好國企一直是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國企存在諸多問題是不容回避的現(xiàn)實,但因此就將其一分了之,無疑是因噎廢食。 要讓全體民眾享受到國企發(fā)展的成果,從國企的增量資產(chǎn)——紅利分配入手無疑是更為現(xiàn)實的解決辦法。
靠壟斷地位賺取了超額利潤的國企沒有理由不分紅或少分紅。一些國企尤其是央企借著壟斷形成的特殊地位賺得盆滿缽滿,2009年國企利潤高達一萬三千多億元,其中僅130多家央企的利潤就達九千多億元。但這些國企卻很少向國家分過紅,自2007年開始交納的利潤最多也沒超過百分之十,而且多數(shù)還返還給了國企。社會大眾既沒有享受到壟斷國企帶來的超額利潤,還要為壟斷帶來的高成本買單。
要國企為國民多分紅不僅合乎情理,而且具備現(xiàn)實可行性。以國企目前普遍較強的盈利能力,應定一個較高的紅利上繳標準,有消息稱,此次國務院確定的央企紅利上調標準是最低上調5%,這在紅利分配上無疑是邁出了一步。但除此之外,更應關注的是央企上繳的紅利怎么花,花到了什么地方。
國企紅利應該用于它們的股東的民生改善。當前來看,可行的方向有兩個,一是直接向國民發(fā)放補貼用于消費,目前通脹態(tài)勢明顯,從國企紅利當中拿出一部分來補貼公眾應對物價上漲,是國企回報國民直接有效的方式。此外,還可以拿出一部分分紅投入社會保障建設,用國企的盈利來為股東們的社會保障買單,使國企收入和全民的福利直接掛鉤。
[盧偉 2010-11-12《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