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書成 黃小雙(浙江樂清日報 325600)
在電視基本普及,網絡、手機報等新興媒體發(fā)展很快,大部分有國內統一刊號的縣市報已走向市場,媒體競爭異常激烈的歷史條件下,縣市報該如何定位,才能適應新的形勢,求得生存發(fā)展呢?
我們認為,縣市報是縣市區(qū)域內以“大眾情懷、百姓視角”為辦報理念,圍繞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大局和黨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全體市民(包括農民)對新聞、信息等方面的需求為報道內容,堅持新聞性、指導性、服務性并重的綜合性報紙。
縣市報的目標讀者群是:當地各級干部(包括農村村組干部)、黨團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知識分子、種養(yǎng)殖大戶、新社會階層的成功人士等??h市報要通過這一目標群去影響廣大人民群眾,以收到預期的宣傳效果。
縣市報必須根據自己的目標讀者群的要求,從百姓的視角出發(fā),“做足本地新聞,做深域外新聞,做好民生新聞,做活互動新聞”,努力辦成當地最權威的新聞媒體,為當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務,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大局服務,為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服務,為當地的五個文明建設服務。
縣市報要把服務“三農”作為自己的重要工作。作為最基層的縣市區(qū)域內唯一紙質主流媒體,無論怎樣市場化,決不能忘記自己的公益使命,決不能嫌貧愛富,決不能只關注城市而忽視農村,要自覺承擔起解決農村 “報荒”的義務,給予農民與城市市民同等的話語權和同樣的服務。
縣市報要學習都市報的辦報理念和手法,但要防止都市化傾向。要回歸新聞本位、受眾本位的理性,真正把讀者的需求當作辦報的目的。要強化平民意識,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板著面孔教育人、高高在上的做法,站在百姓的角度去想問題,看事物,作報道。一切報道從“百姓視角”出發(fā),以親和的姿態(tài)引領輿論。強調報紙的新聞性、指導性、服務性相結合,把報紙辦得領導滿意、百姓喜愛。
縣市報要發(fā)揮離讀者最近的優(yōu)勢,做足本土新聞。要全力做好讀者關心的本地人的本地事、本地人的外地事、外地人的本地事的報道。如果把中央級報紙、省級報紙、地市級和縣市報放在一起,縣市的讀者首選的肯定是縣市報。這并不是縣市報辦得比其他報紙好,而是縣市報刊發(fā)的新聞大多是本地新聞,離本地讀者最近,是人們最關注的事。這也是縣市報能夠在強手如林的媒體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武器,亦符合未來報紙的發(fā)展“小型化、地域化、言論化”趨勢。[1]
在新形勢下,如何做足本土新聞呢?筆者認為:
做全本地新聞。保證在第一時間內不漏發(fā)有價值的新聞,提高與域外媒體的競爭力。要做到這一點,一是要提高全體采編人員的認識,把這一條作為行動準則,堅決做到。二是要建立全面、忠實、靈敏的通訊員、報料員隊伍,保證本區(qū)域內發(fā)生的新聞線索在第一時間內傳遞到編輯部,第一時間記者前去采訪,第一時間見報。浙江樂清日報2009年8月改版后每天本地新聞占總量的80%以上,大大提高了對讀者的吸引力。
做深重大新聞,增強與電視、網絡等新興媒體的競爭能力。要克服表面現象,深挖新聞背后的東西,做好新聞鏈接,強化深度報道,像中央電視臺那樣,聘請權威人士對重大新聞進行解讀,運用記者述評、記者手記等形式,為讀者解讀新聞背后的東西,分析重大新聞對經濟社會發(fā)展可能產生的影響等。不僅告訴讀者發(fā)生了什么,還要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社會各個領域所發(fā)生的巨大變革與他們切身利益之間的關聯,并進一步知曉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2]以彌補與電視、網絡等新興媒體相比時效不足的劣勢。
主動介入熱點,加大對民生問題和社會熱點的引導力度。對民生問題和社會熱點引導是否及時有力,已成為衡量新聞媒體水平的重要標尺。由于信息接受有“先入為主”的現象,社會熱點特別是突發(fā)事件又往往夾雜著一些撲朔迷離的傳聞,特別容易引起社會輿論混亂。作為縣市區(qū)域內唯一紙質主流媒體,要轉變觀念,克服過去在熱點問題特別是突發(fā)事件報道的嚴重滯后甚至失語的現象。站在黨委和政府的角度冷靜思考,直面民生問題和社會熱點,多做解疑釋惑、理順情緒、平衡心理、化解矛盾的工作。通過詳盡的第一手資料,告訴人們發(fā)生了什么,政府對發(fā)生的事件做了什么并正在做什么。主動介入,及時、準確地報道社會熱點特別是突發(fā)性事件,要做到在第一時間,到第一現場,發(fā)出主流聲音,占領陣地,化解危機,正本清源,讓群眾更快更多地了解突發(fā)性事件的本來面目。
對于域外重大新聞,我們要及時刊發(fā),以幫助讀者一報在手,了解國內大事,知曉世界風云。
注意域外新聞的落地工作。要從本地受眾需求出發(fā),有選擇地刊發(fā)本地受眾關心的可能對自己利益產生影響的域外新聞,并從本地受眾的角度做好新聞鏈接和解釋工作,讓受眾知曉世界各個領域正在發(fā)生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要建立靈敏的通訊渠道,及時做好本地人的域外新聞報道工作。報道本地人的外地事,本地人關心的外地事。浙江樂清日報關于在外樂清人報道的做法值得借鑒。該報除開辟有《天下樂清人》專版,報道在外樂清人事跡外,像澳大利亞四所私立大學倒閉,新華社2009年11月7日發(fā)布消息,樂清日報11月9日就在頭版刊發(fā)《樂清籍留學生在澳失學全家著急》的報道,10日及以后又刊發(fā)了《留學,當心“流“學》等,給予及時關注。2008年1月2日晚8時20分許,由樂清人投資興建的烏魯木齊市德匯國際廣場突起大火,4日樂清日報就在頭版以主打稿的形式刊發(fā)了本報記者以電話、QQ聊等方式采訪的消息,以后又多次刊發(fā)后續(xù)報道,幫助讀者及時了解相關信息。
總之,要及時刊發(fā)本地受眾最關心、最迫切想知道的域外新聞,并及時回答本地受眾最關心的問題,讓受眾深入了解世界各個領域所發(fā)生的巨大變革與他們切身利益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知曉如何調整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適應不斷發(fā)展的形勢,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
民生新聞是縣市報的報道重點,我們要以民生的視角關照社會,下大氣力把民生新聞做深做活。要從策劃入手,強化民生新聞的報道,讓民生新聞唱主角,努力提高報紙的親和力。加大對民生問題的引導力度,為讀者提供切實有效的全方位服務,是縣市報吸引本地讀者的有效武器和特有的優(yōu)勢。要充分利用縣市報貼近基層、貼近群眾的優(yōu)勢,根據受眾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
做好政策解讀工作,圍繞勞動就業(yè)、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wèi)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和農業(yè)生產等方面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把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講清楚明白,為受眾提供政策服務,讓受眾及時掌握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
強化言論宣傳,高揚報紙旗幟,敢于承擔起“意見領袖”的責任。在領導關注、群眾關心的契合點上作文章,及時對本區(qū)域的重大事件發(fā)表有見地的評論,為受眾解疑釋惑,指點迷津,提供輿論引導服務。傳媒學者喻國明指出,一個有品質的媒體,不應該是既有聲音的一次次重復,而應該敢于發(fā)出獨立思考的聲音。造就一家好媒體,最重要的是一種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一種大徹大悟的智慧。我們要努力改變過去言論宣傳太少的局面,加大言論宣傳的力度,努力達到這樣的高度和境界,真正承擔起主流媒體引導輿論的責任。
做好受眾的生產生活服務工作,為受眾提供有效的生產技術服務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服務,切實幫助讀者解決一些實際難題。浙江樂清日報2009年11月關于山區(qū)農民柿難賣的系列報道,不僅幫農民解決了賣柿難的問題,還催生了一個新的旅游項目——鄉(xiāng)村采摘游。山東壽光日報聘請農業(yè)院校畢業(yè)的、熟悉農村的同志從事農業(yè)科技方面的采訪編輯工作,大大提高了為“三農”服務的水平,還辦起了北方蔬菜報,卓有成效地開展為農服務。
加強與受眾的互動,通過一系列有影響的新聞策劃、活動策劃,讓讀者參與到辦報活動中,拉近報紙與受眾的距離。浙江蕭山日報天天活動不斷,不僅開展全區(qū)性的活動,還適時開展全國性的活動,大大提升了報紙的形象,聚集了人氣,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報紙越辦越好,報社收入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tài)勢,去年經營總收入突破億元,獨占全國縣市報鰲頭。
圍繞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大局,選擇百姓普遍關心的題材和話題,有針對性設置議題,給受眾表達意見或建議的平臺,為黨委政府了解民聲提供溝通的渠道。重視來信來訪工作,及時反映群眾的呼聲和要求,并協調相關部門解決受眾的合理訴求。另外,要高度重視農村的報紙發(fā)行工作,堅決消滅空白村。像浙江紹興縣那樣,政府給予一定的獎勵,鼓勵有條件的村建立縣報村,提高縣市報在農村的覆蓋率,滿足農民的讀報需求。
注 釋:
[1]喻國明:《小型化 地域化 言論化》,《新聞前哨》2008年第12期
[2]梁曉濤:《“主流新聞”的內涵和特征》,《電視研究》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