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日報報業(yè)集團 羅建華
2010年7月30日,享年98歲的錢偉長逝世,次日各報均突出報道,一條看似尋常的訃聞,卻因?qū)Ρ尘安牧系牟煌幚?,產(chǎn)生不同傳播效果。
《長江日報》:《錢偉長逝世 “三錢”盡隕》
《武漢晚報》:《著名科學家錢偉長因病逝世(主) 中國科技界“三錢”成絕響(副)》
《武漢晨報》:《科學巨擘錢偉長辭世》
《楚天都市報》:《著名科學家錢偉長辭世》
《楚天金報》:《“力學之父”駕鶴去 “三錢”從此成絕唱(引) 錢偉長昨日逝世(主)》
《長江商報》:《錢偉長逝世 世上再無“三錢”》
六家報紙中,有四家在報道中增加了有關“三錢”的內(nèi)容,一下延伸了報道的“景深”,由此傳播了兩個層面的信息:一是錢偉長逝世,二是“三錢”已全部逝世。這種新舊信息的融合、疊加,表現(xiàn)更為豐富、深刻,所形成的張力擴展了新聞空間,使讀者從中獲得更多信息。
“三錢”是周恩來總理上個世紀50年代對錢三強、錢學森、錢偉長的三位科學大家的稱譽,標示他們在科學界的成就和地位,在國內(nèi)外傳為佳話,也是新中國科學史上的美好記憶。
新聞要增值,絕不能孤立地處理一個事件,一定要盡可能找到它的“聯(lián)系區(qū)”,放開視野,把孤立事件的背景中所蘊含的豐富內(nèi)容甚至本質(zhì)發(fā)掘出來,新聞就做厚了、做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