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皓曾經(jīng)拒絕過無數(shù)次專訪,理由無他,唯說要低調(diào)。在徐皓的心中,腳踏實地地做事才是重要的。終于,在他的研究文選《站在遠程教育的門檻上》即將付諸出版之時,才終于肯面對記者。
新書散發(fā)著淡淡的油墨芬芳,在目錄頁的前面,有一頁徐皓自擬的:我的研究與寫作箴言,非常引人注目。第一句是勒奈·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最后一句是國學大師黃侃的:五十之前不著書。
僅僅看第一句與最后一句,便可讀出他的嚴謹。他有著冷靜的哲學思辨,也有當下浮躁空氣中難得的沉靜。
他出生于1951年,早已過了知天命的五十歲。在近30年的電大教學和管理中,積累了近百萬字的研究心得、思考與體會,2010年,他終于開始將他多年的積淀集結(jié)成書。書中的文章是精選了再精選的。盡管他本人說,這只是對自己多年來思考和寫作的一個總結(jié),這本書的出版,也標志著徐皓已經(jīng)成為研究遠程教育的知名學者,實際上,他早已是遠程教育方面的專家。
在該書自我簡介中,徐皓這樣寫道:現(xiàn)任上海電視大學研究員、《中國遠程教育》雜志專家委員會成員。卻并未提及他的另外一個重要身份:曾任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現(xiàn)任上海電視大學副校長?!霸龠^幾年從行政職務(wù)上退了,到時我就可以專心去搞遠程教育研究了?!毙祓┪⑿χf,一點也沒有行將退位的失落,卻有對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的向往。
兩個十年項目中的中堅分子
并非只有一波三折的經(jīng)歷才可以構(gòu)建起精彩的人生。順風順水中依然能夠暗藏生活的波瀾壯闊。徐皓的人生經(jīng)歷是極為平和順暢的,在江蘇廣播電視大學任教,由于能力突出,兩年后就被破格提升為最年輕的教務(wù)處副處長,不到十年又被提拔為分管教學的副校長。1992年,又進入上海電視大學。“屈指算來,我在電視大學領(lǐng)域工作近30年了。盡管有多次去普通高校的機會,但始終沒離開過電大,因為我和電大有很深很深的感情?!毙祓┱f。
“中央電大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的試點和評估是徐皓在電大系統(tǒng)中所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從1999年到2007年,整個工作近十年,徐皓全程參與。作為教育部高教司評估課題組副組長、專家組成員,徐皓身在其中,熟悉其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既是參與者,又是評價者,使徐皓能夠經(jīng)常換位思考,獲得很多寶貴的感受,除了撰寫了“理解三部曲”和“如何三部曲”六篇論文近10萬字之外,還寫出了一系列評估雜感,發(fā)表在《中國遠程教育》雜志上,被圈內(nèi)認為“非常引人注目”,從而在遠程教育系統(tǒng)內(nèi)獲得了極大的反響。他的很多觀點,既帶著結(jié)合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考量,又有著悠遠的哲思。比如,在《還是‘回到原點去’》這篇文章中,他寫道:“在遠程教育教學模式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教學管理模式的改革滯后了。什么才是管理模式改革的切入口?管理模式改革推進的合理思路在哪里?看來還是回歸到事物發(fā)生的原點,即能否做到‘以學習者學習為中心’,才是問題的關(guān)鍵所在?!?br/> 如上種種新穎獨特的觀點在他的一系列教育部試點項目教育評估現(xiàn)場雜感中均有許多體現(xiàn)。在歷時十年的評估過程中,徐皓并不單單將自己定位于一個工作者、參與者,同時,他還是一個思考者,思辨的眼光從未放棄在遠程教育的這片廣袤的沃野中深入挖掘。在很多人看起來程序化,規(guī)則化的工作中,徐皓卻擷取了一串又一串思想的珍珠,并付諸文字,成為一種理論。
徐皓參與的另一個項目則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政府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的電大發(fā)展項目。電大從無到有的電視演播設(shè)備引進和技術(shù)培訓就在那時開始的。為此他也被教育世界銀行貸款辦公室借調(diào),忙完電大的又忙其他高校的,斷斷續(xù)續(xù)就是10年,“細細想來,這十年真的經(jīng)歷了太多,”徐皓說,“也收獲了很多。”那十年中ad426338474c7737bb697126be410709,徐皓經(jīng)常往返于北京和南京兩地,有時為了一個項目的進行,不得不離家常駐北京數(shù)月甚至一年。吃住在簡陋的大學招待所中,工作就在教育部機關(guān)或項目攻關(guān)集中地,兩點一線,通宵達旦,廢寢忘食,這些詞兒太普通,卻是真實的工作寫照,有樂趣嗎?或許也有,一個小小的插曲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他所住的那個招待所里,某一天,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鄰居竟然是現(xiàn)在大紅大紫的宋祖英。徐皓偶爾還能欣賞到金嗓子宋祖英的美妙歌聲。
在參與教育部的這兩個項目中,兩個十年,很多老師參與了又走了,徐皓是為數(shù)不多,從頭至尾堅持到底的人。并且是其中的中堅分子。為此,徐皓也認識了一大批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以及全國其他高等學府的專家和學者們,并且還被他們戲稱為“行政級別最高的青年專家”。于是徐皓還被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以及兄弟省級電大請去,在那里進行講學和開展培訓。這就是因為一般人總是把項目當作工作來做,徐皓則把項目當做一個事業(yè)來做,同時又盡最大的可能將事業(yè)當做學問來做,從而傾注了自己所有的熱情,真誠和思考。
創(chuàng)新獨特的學術(shù)理念
“我一直追求的一點就是和別人不一樣,也跟自己不一樣。”從這,也可以解讀出徐皓式的特點之一,那就是創(chuàng)新,獨特,這在他的文章中處處可見。
“我喜歡站在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毙祓┮稽c也不避諱自己思考方式的“另類”,也承認,這是他的特點之一。
徐皓喜歡讀書,自進入電大系統(tǒng)以來,一直對遠程教育進行著不懈的思考。徐皓不大喜歡談?wù)撟约?,他更愿意與人分享他的研究心得,他對遠程教育的不懈思考。在他的言語之中,很容易就會讀出他身為電大人的驕傲與自豪。他看書很多,不管是文史類,還是理工類,他都有涉獵。與眾不同的是,他總是將在其他龐雜學科中所看所想?yún)R聚到遠程教育的思考中來。
“我服膺他們的學術(shù)思想與研究成果,但并非是對他們所有的理論都全盤接受,我有我的看法,自己觀點?!毙祓┱f。比如,托尼·貝茨,這位加拿大籍鼎鼎有名的國際遠程教育技術(shù)領(lǐng)域中的大家,也是英國開放大學的奠基人之一,曾經(jīng)寫過一本書《技術(shù)、電子學習與遠程教育》。徐皓通讀完畢,便提筆寫下《直面貝茨》一文,文章的主旨是與貝茨討論,如何認識、理解乃至翻譯“E-Learning”。徐皓明確地指出:大凡術(shù)語的提出乃至理解,首先應(yīng)在其社會屬性之上,才有內(nèi)涵,才可久遠。徐皓認為,不要去糾結(jié)如何翻譯“E-Learning”,因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習的媒體總是在更新,但總不能將各類學習方式簡單地跟隨技術(shù)手段的變遷而更名,其實直呼“E-Learning最好。“因為它本來就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豐富的學習內(nèi)涵、同時還可與其后出現(xiàn)的M-Learning(移動學習)、B-Learning(混合學習)、U-Learning(泛在學習)等組成一個美好的Learning系列而與時代共舞,與人類同存。當然,還是貝茨的書名中原先的‘Open-learning’就比現(xiàn)在的‘E-learning’要好?!伴_放學習作為開放教育的核心,不正是充分體現(xiàn)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終身學習理念,難道還有比之更好的表述嗎?因此,還是O-Learning好!”在文章的結(jié)尾,徐皓這樣寫道。言語之中,自有一種恢弘闊朗的氣質(zhì)。
與《直面貝茨》同類型的文章,徐皓還寫了八篇,分別是與世界著名的遠程教育學者之間既崇敬又傾心的對談。徐皓認為,這并非是挑戰(zhàn)權(quán)威,而只是提出了他自己的個人思考和觀點而已。
他并非只會對公認的權(quán)威點頭頷首,也并非一定要在學術(shù)大家的文章中挑刺,他只是喜歡在閱讀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并用哲理的筆觸將它寫出來而已。“與這些大師面談或許并不現(xiàn)實。但是這并不防礙我與他們在心靈和思想上的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也不失為對遠程教育研究的一種貢獻?!毙祓┱f。
他不說教,不玩深奧,盡量將難懂的學術(shù)研究用優(yōu)美的語言表達出來。他如同一個作家般地珍愛著自己敘述過程中的句子,讓每一個句子都散發(fā)出一種詩意的存在。而這些真實的,詩意的,美妙的文章也在或明或暗在彰顯著徐皓充滿哲學,詩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