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生開學后,師生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做好初高中的銜接工作。這個問題解決得怎么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健康成以及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
一、學生在初高中銜接中出現的問題和原因
近幾年的調查研究表明,學生升入高中以后,一部分學生,也包括初中時的優(yōu)秀學生和尖子生,學習雖然廢寢忘食、刻苦用功,可效果不盡人意,成績嚴重滑坡,致使學生產生了畏難情緒,甚至失去了學習的信心。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是,這部分學生沒有盡快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角色轉變。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深入研究初高中的銜接問題,客觀分析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探究。
1.初高中教材差異大,學生一下子難以適應
由于課程標準和培養(yǎng)目的不同,高中與初中的學科門類雖然差不多,但在知識廣度、內容深度和思維跨度上有很大提高。初中教材中要求初步了解、只做定性研究的內容,在高中就要求深入理解、做定量研究;高中教材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理論性明顯增強,知識明顯結構化,系統性和綜合性大大增加;高中學科間的知識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例如物理,初中教材一般都是由實驗或生產、生活實際引入課題,通過對現象的觀察和分析,總結、歸納出簡單的物理規(guī)律。教材內容定性分析多,形象具體,趣味性強,易于接受。高中教材則重視理論的分析推導,定量研究多,數學工具的應用明顯地加強和提高,不僅有算術法、代數法,而且常常要用函數圖像和極值等數學方法,這使學生感到抽象、難學。
2.初高中學生在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上有很大差異,需要有過渡期
(1)在思維的靈活性上,初中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可變性較差。高中生則更多地需要培養(yǎng)辨證思維,既要進行逆向思維、發(fā)散思維等,又要重視復合思維,要求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學習解一元二次方程,初中只要求學生進行定向思維,用因式分解法、配方法或公式法,嚴格按步驟書寫就可以了;而到了高中,學生不論用什么方法,只要解得開就行。
?。?)在思維的深度上,初中學生主要對知識進行具體的認知,而高中不僅有一個學的過程,還要有一個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過程,最終化為自己的認知。如在數學學習中,初中數學較直觀形象,學生不需要多強的抽象思維能力,而高中數學內容大都要求學生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初中學生接觸的多是平面圖形,進入高中,由于思維慣性和缺乏空間想象能力,他們往往把立體圖形當作平面圖形來處理。
(3)在思維的敏捷性和創(chuàng)新思維方面,初中學生因知識量較小,思維過程較慢,質量不高,很難抓住問題的核心;而高中卻要求學生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方法靈活,思維流暢,更能抓住問題的本質。初中主要是機械性的認知活動,而高中要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和探究,自覺地去進行一題多解、個性化擴展等創(chuàng)新思維活動,創(chuàng)新性要求較高。高一新生邏輯推理能力不強,往往只會死記公式,對公式的條件、范圍不太注意,常常出現課堂聽得懂,課本也明白,但一解題就錯的現象。
(4)絕大多數初中生依賴教師和課堂,學什么、怎么學常常是跟著教師的指揮棒轉,不會自學。高中教師不像初中教師那樣緊跟班級和學生,更多的是讓學生自學,自己思考、自主分析、自行解決問題。高一是學習習慣形成的關鍵一年,如果不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即使學習再刻苦、勤奮,學習能力也難以有大的提高,學習成績就很難令人滿意。
3.初高中教學和管理上要求不同,學生對新環(huán)境和新問題感到茫然
?。?)高中教師改變了初中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上課注重分析,注重講清問題的實質和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教師反復講解少了,學生活動多了,許多問題要求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另外,絕大部分高中教師沒有教過初中,甚至沒有聽過初中的課,對初中教學知之甚少。教師的教學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這就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較大的知識難度的壓力下,又有了教法的不適應。
(2)因課改的深入實施而形成的初高中教育教學觀念上的差異,影響著學生對高中知識的接收。初中課改使許多教師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上發(fā)生很大變化,在平等對話和交流互動中,重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生的學,在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方法上也有了明顯的改進。和初中相比,高中的教學方式還相對滯后,教學改革不夠深入,教法陳舊單一的現象普遍存在。這樣,學生由初中很活潑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走進高中相對死板的教學環(huán)境,便產生了很大的不適應。
?。?)在初中階段,班主任事必躬親,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自我管理能力較差。高一新生乍一離開教師這個指揮棒和拐棍,就會感到不知所措。
4.進入高中,學生學習負擔重、壓力大,心理問題逐漸突出
高一學生在個性發(fā)展上存在著心理、生理的不平衡:成熟冷靜與幼稚浮躁、活潑外向與孤僻內向、自我表現與自我封閉在他們身上矛盾地統一著。成績較差的學生,尤其是“問題學生”易違反紀律,易與教師和家長發(fā)生沖突。一些學生原來在初中是佼佼者,突然發(fā)現自己再沒有優(yōu)勢可言。隨著地位的改變和學習壓力的增大以及對新的學習環(huán)境的不適應,學生心理反差很大,出現了失落、困惑、焦慮、不安等不良心理現象。
二、教師在初高中銜接中存在的問題
在調研中發(fā)現,一些學校和教師對初高中的銜接問題重視不夠,或缺乏深入的研究,出現了一些問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與進步。
1.拋開初中教材教高中。大多數教師認為初中教材簡單,只要把高中教材教好就行。這種認識一是忽視初高中教材的必然聯系和知識的遞進關系,有時注意到了也只是簡單重復初中學過的知識,缺乏創(chuàng)新和拓展;二是忽視對學生初中知識的糾偏、更新和整理,致使學生的知識零碎、散亂、不成體系,影響了高中的教學成效。
2.過分追求難度,脫離學生實際知識和能力水平,過快與高考接軌,造成學生負擔過重,部分學生產生挫敗感。這種“一步到位”的思想,是十分有害的。
3.盲目加大作業(yè)量,使學生疲于應付,學生很少有時間自行消化和接觸課外知識。
4.不重視與家長溝通,使一些家長在孩子學習、生活等方面形成盲區(qū)。很多家長尤其是住校生的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后就幾乎不過問,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孩子在初中時可不是這樣的”。家長對孩子的在校情況幾乎一無所知,教師又如何與之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呢?
三、解決好初高中銜接問題,進一步增強教育教學效益
解決初高中教學的銜接問題,我們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要高度重視初高中銜接工作
無論從教育管理還是教學研究上看,初高中銜接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教學主管部門要從宏觀上指導和把握,深入調研,盡快形成初高中銜接的指導性意見。各高中學校應該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教育教學問題進行認真研究,形成解決問題的具體方略,校長要親自抓。業(yè)務副校長、教務主任及年級主任要了解初高中教學的不同內容和要求,研究初高中課程標準的目標和任務,一開學就拿出初高中銜接的工作意見,最好編寫出相關教材。同時,要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恰當調整教學的進度、難度和要求。對一些學生基礎薄弱的學校,教師更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科知識狀況和基本能力水平,放慢進度,降低難度,及時補充初中遺漏的內容和學生學得夾生的知識。
2.在教師中開展初高中教學銜接問題的研究
初高中教學屬于兩個不同的學段,高一新生帶有明顯的初中學生的痕跡,除了知識之外,學生在不同學段的心理特點、認知規(guī)律、思維形態(tài)、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都是我們研究的內容。如果高中教師不清楚學生在初中的基本情況,那么讓學生在原有知識與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起新的知識大廈就是一句空話。
3.加強常規(guī)教育和管理
學校要在學生報到的當天就組織學生認真學習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使學生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德育工作要根據初高中過渡期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制訂出切實可靠的德育方案,教育內容要體現漸進、連續(xù)、有所側重的特點,教育實踐要彰顯過渡階段學生的心理需求,注意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發(fā)揮高中德育工作的引領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愿景,增強其自信心和抗挫能力。同時,還要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制訂一系列的班規(guī),使班級管理制度化。學校和班級常規(guī)的落實情況要有專人抓,有檢查、督導、評比和考核,與評模樹先、操行評定掛鉤,做到獎懲分明,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覺遵守校紀班規(guī)。班級工作要改變初中依賴型的管理為開放型的管理,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最好在學生入校后一周左右以自我推薦、競爭上崗的方式組建班團干部隊伍,半學年后再進行選舉,讓有威信、有能力的學生脫穎而出,帶領全班學生在班級管理的實踐中不斷走向成熟。
4.改進教法,加強學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高中教師,尤其是高一教師要認真研究初中的教材與課程標準,梳理初中知識,找到初中與高中對接的地方。同時,要深入到學生和初中教師中進行廣泛交流,弄清楚學生在初中學了什么、沒學什么、應該學好而沒有學好的地方,在教學中穿插著將其強化、鞏固。還要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努力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踏實的學科素養(yǎng)。
(2)由于初高中教學方法上有很大差別,高一年級的教學方法也要有一個與初中的銜接過程。這個過程應該是循序漸進的,讓學生有一個適應期,盡量減少學生課堂上聽不懂的現象。
經驗告訴我們,大部分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往往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潛移默化形成的。因而,廣大教師要從更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fā),堅持以學法定教法,真正做到精心研究,努力追求教學方法的最優(yōu)化。
?。?)要在學法指導上做好銜接工作。進入高中,學生的學習是否得法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如果沒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找不到學習的規(guī)律,學習再用功也是事倍功半。一段時間下來,就會造成心理負擔,產生厭學情緒。學校要抓學法指導,班主任要利用班會進行學法指導,請學科教師給學生作學習方法專題講座,還要利用墻報、學習園地促使學生自己摘抄、復印一些學習方法之類的文章,介紹一些好的學習方法相互參考。教師在教學中要適時進行學法指導,把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作為突破口,適時引導、鼓勵學生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略,經常對學生的學習方法作出評價、指導,使學生在學法上揚長避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5.注重師生情感交流,不斷調適學生心理
一說起初高中銜接,人們總習慣把眼睛盯在學習策略上,其實我們更應該把調適學生心理放在突出位置。高一學生在個性發(fā)展上存在著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隨著班集體中地位的改變和學習負擔加重等現象的出現,學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困惑、失落、焦慮、膽怯等不良心理現象。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要時時處處做有心人,注意學生的言行,通過談心、聊天和一起參加各類課外活動,不失時機地熱情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上的困難和問題。同時也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教師相互交流和溝通。通過情感交流,教師把自己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嚴謹踏實的作風、積極健康的情緒傳染給學生,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為今后的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心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堅實基礎。
6.充分發(fā)揮任課教師和家長的教育作用
現代教育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統一體。要想做好初高中學生教育的銜接工作,就必須充分發(fā)揮校內教師集體和校外教育力量特別是學生家長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經常和任課教師一起分析班級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對策,使教師們能從不同角度去要求和教育學生。家長是班主任工作的伙伴,他們都迫切希望能與教師多接觸、多溝通,所以班主任要堅持多與家長聯系,利用家訪、家長會等機會,及時交流學生的情況,傳達學校的有關要求,爭取家長配合自己的工作,努力使學生能盡快順利度過進入高中的過渡期。
如何抓好初高中的過渡與銜接是一項復雜而又頗有藝術性的工作,這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師不斷研究、探索和創(chuàng)新,在不斷的研究、探索和創(chuàng)新中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ㄗ髡邌挝唬荷綎|省金鄉(xiāng)縣教育體育局副局長)
?。ㄘ熑尉庉嫞簞⑷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