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首篇筆會專題博文《首屆“中國·散文詩大獎”進入終評階段》出現(xiàn)在馮明德總編輯博客上,然而,他的心并沒有完全輕松下來。散文詩大獎評獎從去年年底正式啟動以來,他的辦公室燈光常常到凌晨才熄滅。為了讓更多的代表共襄盛舉,他利用電話、博客等方式,給近150位前九屆筆會正式代表一一聯(lián)系,除此,為了確定研討會重點發(fā)言代表,為與會代表設計最佳往返路線,他反復與代表們通話,并多次召開雜志社編務會,具體分工,責任到人,可謂事無巨細。未雨綢繆。
令我們深為感動的是丹江口市會務組工作人員的鼎力協(xié)助和支持,讓籌備工作事半功倍。至今,卜寸丹仍記不清她跟丹江口市朱化波等人通了多少電話,發(fā)了多少短信。近期,丹江口機關干部主要忙于兩件重要事情,一是南水北調(diào)十萬移民拆遷安置;二是建國以來第二次大洪峰正經(jīng)過丹江口,全市人民抗洪搶險,然而,為了迎接筆會的召開,丹江口市有關主要領導和相關部門已經(jīng)做好了細致周到的準備工作。兩地合作,人雖未謀面。但一次次的交流、磋商。讓我們提前感受到了水都朋友澎湃的熱情和澄澈的友情。
7月25日,馮明德、吳又無、盛景華、黃曙輝提前啟程參與會務工作,他們實在是放心不下——近期,一些地方普降暴雨,洪災、泥石流等導致火車停運,部分代表改道,或無法成行。一個個消息傳來,讓人抱憾。翌日,益陽市代表團其他成員會同長沙代表鄧杰一道踏上火車。車一啟動,我心飛翔。車到襄樊,迎接我們的,將是一個新的黎明。
報到篇
7月27口,丹江賓館。曼暢、張筱、肖建新等代表提前或如期抵達。一幕幕新朋老友喜相逢的場面,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正值盛夏,天氣酷熱,他們都是風塵仆仆,汗流浹背。一些代表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贊盡周折,想盡辦法。像甘肅花盛、陸承、伊戈、離離,年輕詩人喬書彥、三米深,黃暉、李金福、楊嘩等代表結伴同行,彼此照應。四川代表李茂鳴、雨田、亞男、郭毅自駕車趕來。莊偉杰教授乘飛機抵達鄭州,為了不耽誤時間,花1100元從機場租的士直奔會場。山東代表韓嘉川、欒承舟、陳茂慧,本因交通受阻,已放棄前往,最后還是繞道趕來。體重近一百公斤的燕趙大漢可風年過四十,卻只有兩次坐火車出門的經(jīng)歷,一次是去四川樂至參加第五屆筆會第二次就是丹江口之行,與他同屆的女詩人雨霖到達賓館,時針已指向凌晨三點。來門安徽的趙宏興、青海格爾木的陳勁松,趕到丹汀口已是28日下午5點多鐘,他們來不及休息,直奔會議室,參加研討會,
是呀,千里奔波只為散文詩,只為心中那份無法割舍的情結?!渡⑽脑姟穭?chuàng)刊25周年以來,一直以發(fā)現(xiàn)、扶植新人為己任,許多作者一經(jīng)亮相,便一發(fā)不可收拾,創(chuàng)作成果斐然。廣西的黃神彪、安徽的崔國發(fā)等代表說自己是《散文詩》刊的見證者。1987年,黃神彪在第一屆散文詩大獎賽中獲得佳作獎,當時他還是一個大二學生。他們認為《散文詩》刊已經(jīng)成為當代散文詩壇的重鎮(zhèn)、一面旗幟,因此,所有代表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而來,帶著一份朝拜的虔誠而來,都不愿錯過機會,留下遺憾。、山西的丹菲說散文詩筆會是她的“人生之緣”:上海的徐俊國火車困故晚點六個小時,但他說,不管晚點多久也要到會,因為“散史詩筆會,是散文詩界的青春詩會”,
這一天,代表人數(shù)多,報到時間長,丹江口市會務組負責后勤接待的周玉娟等同志有的堅守崗位一步不離,有的熱心地為代表提行李,送他們進房間…,點滴見精神,這種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讓代表們深受感動。渭北說這里一切都是一流的,一流的設施,一流的服務,一流的情感,給人一種到家的感覺。這,正是代表們共同的心聲。
會議篇
28日上午。筆會正式拉開帷幕。丹江口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潘新萍主持開幕式,她的主持風格從容大度,極富親和力,令人不由感嘆:誰說女子不如男!
《詩刊》副理事長周慶榮雖與丹江口市委書記郭新明沒見過面,但他記得曾在《新京報》上看到的郭書記親自進京為果農(nóng)推銷柑橘的一則新聞。他不無動容地說:“我一直認為,一個眼光中有民生的人,他的身材雖矮小,背影卻很偉岸?!?br/> 丹江口市政協(xié)副主席王馥君是一位女詩人,網(wǎng)名草馨兒,于案牘勞形之余暢游網(wǎng)絡、詩海,她又是一個非常熱心的人,不僅當向導,而且還個人贈送紫砂茶杯給所有與會代表做紀念。
著名詩人王家新恰好回故鄉(xiāng)探親。他應丹江口市市長曾文華之邀出席了會議,這算是筆會的一大驚喜。
下午,在散文詩研討會上,韓嘉川一句“這次筆會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引起了代表們的共鳴,周根紅為此將2004年至今的《散文詩》刊集中閱讀、分析;黃永健教授寫了兩篇論文,一篇發(fā)言稿。會前,大家都做了充分的準備,會上,觀點鮮明,各具特色,
晚上,代表們意猶未盡,分屆進行詩藝術交流,慧瑋、張道發(fā)等代表串門贈送詩集,而會議室內(nèi)飄起了濃濃墨香。盛景華、譚延桐、沉沙、馮明德等為丹江口市各級領導及與會詩友揮毫潑墨,求字者摩肩接踵。據(jù)譚延桐回憶。他們整整寫了一刀宣紙。十月和十品這對“家門”詩友,書法頗有造詣,卻因忘了帶印沒有留下墨寶,遺憾。
本屆筆會的重頭戲無疑是“首屆中國,散文詩大獎”頒獎會。29日下午游覽太極峽歸來,近六點,大家直奔會議室。會議由郭輝主持。隨著《散文詩》創(chuàng)刊主編、首屆評委代表鄒岳漢宣布獲獎者名單,答案終于揭曉,花落亞楠、黃恩鵬之手,在如潮的掌聲中,兩位獲獎者分別發(fā)表了獲獎感言。之前。吉狄馬加部長應馮明德總編邀請,欣然同意赴會,后因公務繁忙,推遲行程。他在北京開完一個重要會議后,與中國詩歌學會副秘書長祁人等人乘機又轉乘汽車趕到會場。他輕車簡從,完全是以一個詩人的身份出席頒獎會,使詩人們感動無比。會上,吉狄馬加部長就在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一個詩人如何堅守自己的文化理想和散文詩創(chuàng)作等話題作了講話,縱橫捭闔,令人思維開闊,受益匪淺。頒獎會剛剛結束,大家紛紛圍住他要求合影留念!他一一滿足了大家的要求。有人對他說,您今天當了一回模特,他笑著說,大家都是詩友,在一起很開心。
參觀篇
29日游覽丹江口水庫大壩,正遇泄洪,巨大的水流穿過閘門飛流直下。如同彩虹般壯觀。有人打趣道;“遙看瀑布掛(吳)曉川,何止三米深”。之后乘船游覽了小太平洋景區(qū)。下午游覽了太極峽景區(qū)。無論走到哪里,都是一路笑聲一路歡歌。大家一邊欣賞美景。一邊相互寒暄、合影。想象力,是詩人特有的稟賦。于是。一些新詞隨滾滾車輪傳開了。
山珍,誤以為他是甘肅詩人王小忠。而女詩人陳茂慧也犯下同樣“美麗的錯誤”,她跟周根紅沒有見過面,只在刊物上讀過其詩,周根紅的名字引起了她的誤會,她一直以為那樣細膩的筆觸應該出自一個溫婉的女詩人之手。
水上圓夢:盛景華與雪漪是同屆代表。雪漪身體不便,每到一個景區(qū),盛景華總是主動照顧她。太極峽水道中擺放著石墩、木墩。雪漪說她從沒有在水上走過的經(jīng)歷。這次在盛大哥的攙扶下圓了凌波漫步之夢。
自然災害:大衛(wèi)海拔1.83米,雪漪、天涯與其合影時要求他蹲下,大衛(wèi)笑瞇瞇地依從,說。怪不得我,這是自然災害。同樣,云珍、白麟與人合影時,也有需要“屈尊”的感覺。
達人:亞男、陳茂慧、符純云均是四川達州籍人,大家知道此事后,連聲稱奇,一路上以此名相稱。
拉二胡:兩個美髯公彭國梁、雨田,與他們合影,大家以此戲稱。哈尼族詩人莫獨的絡腮胡子雖然茂盛,相比之下。其長勢不如兩位。
一逗一捧:李智紅在會議期間,始終穿著一套富有民族特色的彝族土布服裝,與來自彩云之南的陳衍強談吐幽默,亦莊亦諧,一個逗哏,一個捧哏。讓人忍俊不禁。
六枝半紅杳出墻:趙宏興筆名紅杏,這次洪放、張抱巖、司舜、黃葵等六位代表均是安徽人,老家碭山的陳勁松現(xiàn)在在青海工作,他將六位老鄉(xiāng)喻為“紅杏”,而自己只算半枝。
熱。實在是熱:瀏覽太極峽時,天氣酷熱,年輕詩人王慶、容浩、胡建文、千島、黃鉞或健步如飛?;蜷e庭信步,林登豪愛好攝影,胸掛相機,御風而行。渾然不覺累。而宋長玥、楊建虎這些西北漢子卻不堪其苦,滿頭大汗。氣喘吁吁。景區(qū)風景不錯,有人說:“空間這么大,何不向天笑!”有人抱怨天氣實在熱,馬仕安說:“這都是因為有了散文詩!”
三劍客:30日,游覽武當山。吳又無、夢天嵐、我在商店各買了一把寶劍。又無說他那把是“任劍鋒”,夢天嵐的是“毅劍”,那我這把就是“伊戈”吧?
美景更添離別情,午飯后,部分人員在餐館外踏上歸程,另外的大部分人員則繼續(xù)參觀后返回丹江口。望著離去的代表,卜寸丹、蘇蘭朵、離離忍不住流下了依依不舍的眼淚,讓人感懷詩歌帶給我們的內(nèi)心深處的美與善。
31日早餐后,潘新萍、王馥君等眾多丹江口朋友前來送行,依然是依依不舍。淚別詩友。讓人感動于一片詩歌的真情。車至火車站時,音響里播放著歌曲《梅花三弄》,低婉的旋律徐徐響起,這時候。三十多名代表情不自禁地齊聲合唱起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在這世間,讓我們生死相許的,惟有散文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