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黨刊和主流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肩負著重要的社會使命。
隨著我國社會文明建設程度的加快,民眾的法治意識隨之提高,新聞糾紛也時有發(fā)生。因此,在當代新的歷史時期,法律意識被提到上新聞工作的重要的議事日程。
對于新聞工作,馬克思和恩格斯主張這樣的“慣例”:撰稿人對他們所報道的事實的準確性負責,編輯部應負發(fā)表的責任。馬克思主張中提到的編輯部,在我們這里就是指新聞媒體(編輯部只是媒體的具體辦事機構)。
月前,我國的新聞媒體,尤其是報紙,發(fā)表的稿件只有少數(shù)是“本報”“本刊”記者撰寫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依靠群眾投稿。這符合毛澤東提出的“我們的報紙要靠大家來辦,靠全體人民群眾來辦,靠全黨來辦,而不是只靠少數(shù)幾個人關起門來辦”的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的方針。
但是,在新聞作品發(fā)表之前,為了防止新聞糾紛的發(fā)生和失實新聞報道發(fā)表,新聞媒體在采寫、編發(fā)或處理新聞稿件時,應當學會運用相關的法律知識,消除不必要的隱患,規(guī)避潛在的新聞糾紛,以維護新聞工作良好的社會形象。
下面筆者根據(jù)多年的新聞實踐,綜合,各種實際情況談些如何正確把握新聞真實性的個人體會。
關于新聞的定義,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的表述:
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陸定一)
新聞是新近變動的事實的傳布。(王中)
新聞是已經(jīng)發(fā)生和正在發(fā)生的事情的報道。(美國約特斯)
新聞就是把最新的現(xiàn)實現(xiàn)象在最短的時間距離內,連續(xù)介紹給最廣泛的公眾。(德國多維法特)
從這些界定和新聞實踐中可知,新聞經(jīng)常是階段性、過程性(或者連續(xù)性)的。因此,新聞真實也有階段性真實和過程性真實之別。
而在新聞糾紛中,提及真實性時,往往又會帶出三個詞組:新聞真實、法律真實、客觀真實。雖然它們都有“真實”二字,但是它們各自又代表著不同的內涵。
所謂客觀真實,是指在意識之外,不依賴主觀意識而存在的事物和狀態(tài)。
所謂新聞真實,是新聞從業(yè)人員根據(jù)新聞規(guī)律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認識狀態(tài),新聞真實并不代表客觀真實。而新聞是對變動著的客觀世界的反映,屬于認識范疇。
所謂法律真實,是法學家根據(jù)訴訟規(guī)律、證據(jù)規(guī)則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認識狀態(tài),同樣不代表客觀真實。
這樣,我們就知道,在“新聞失實”名譽侵權訴訟中,對新聞失實的判斷不能僅僅從法律真實的認識規(guī)律出發(fā),甚至將法律真實等同于客觀真實,或者將新聞真實、客觀真實、法律真實混為一談。
有了以上概念的認知,我們在履行新聞工作職責時心中就有了準繩。
按照新聞實踐和慣例,新聞媒體在處理新聞稿件時首先應對新聞稿件是否真實、措辭是否得當、輿論導向是否正確等方面進行審查,以確定是否發(fā)表。
新聞媒體在對新聞稿件進行審查時,根據(jù)新聞工作的特點其側重點有所不同。通常,對新聞的真實性只作形式審查,而對語言表達、輿論導向等則應進行實質審查。
事實上,新聞媒體在審查新聞的真實性時,多數(shù)情況編輯不會直接接觸新聞源,或者深入到新聞事件的發(fā)生地去考察,因為這是作者的職責。即使是編輯接觸到新聞源、直接到新聞事件發(fā)生地去考察,得出的結論也許跟原作者不同,但性質一樣,都只是新聞真實意義上的真實,而不等于客觀真實。
此外,新聞的時效性也不允許編輯部的人員親自實地考證每一篇稿件的真實性。因此,編輯部在審查稿件時可以根據(jù)慣例和一定的形式依據(jù)來判斷新聞稿件是否真實。而對新聞真實性的把握,一般可遵循如下規(guī)律:
1.媒體對自己記者采寫的稿件或者委托作者完成的稿件的真實性的審查,一般交給作者自己把關。對某些特殊稿件,編輯部需要要求作者送有關部門審查,合格后再決定是否發(fā)表。
2.一般的來稿,凡涉及具體的人和事,由此可能產(chǎn)生侵權問題的稿件,編輯部需要根據(jù)來稿是否有權威部門的審查意見來判斷其真實性。
比如,在編輯部收到的來稿中,一般都有權威部門蓋章并簽署“情況屬實”的意見。對這類稿件,編輯部一般都可以視其為具有真實性。對一些帶有投訴性質的稿件,如讀者來信,一般都有具體的批評指向,基本上不可能有什么部門會為其出具“情況屬實”的意見。這類稿件是最容易引起新聞“失實”侵權糾紛的,編輯部在審查時也要較為慎重,若反映問題較為重要,新聞價值較大的,媒體應將其作為新聞線索,派記者專門進行調查采訪;若反映的問題新聞價值不大,或者雖然有新聞價值,但媒體卻派不出記者采訪的,除極少部分編輯根據(jù)經(jīng)驗可以確定其真實性予以刊發(fā)外,其余的應慎重。
3.開設有“來函照登”一類欄目的媒體,在發(fā)表來稿時,也需要審查核實作者身份,并根據(jù)來信來稿人所提供的有關證據(jù)材料(如法院的判決書等)對來稿的真實性進行必要的確認。
4.媒體之間互相轉載轉播新聞的現(xiàn)象在我國新聞實踐中很普遍。比如,電視播報報紙、雜志和其他電視媒體上的新聞,報紙轉載其他報紙、刊物或電視上的新聞等。對轉載轉播新聞,根據(jù)著作權法的規(guī)定,只要著作權人沒有聲明不得轉載轉播,其他媒體都是可以直接轉載轉播的。媒體在轉載轉播其他媒體的新聞時,一般都是對其真實性持信任態(tài)度而不需進行特別審查的。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從業(yè)人員都非常注重新聞的真實性。從近年新聞實踐和新聞“失實”侵權訴訟實踐中反映出來的情況看,除少數(shù)新聞從業(yè)人員確因操守和作風的浮躁,導致新聞失實侵權外,絕大多數(shù)新聞從業(yè)者的報道(多為批評報道)行為都是嚴格按照新聞規(guī)律運作的,無可非議之處,但作者和媒體仍難以避免新聞糾紛,很多甚至難以避免在糾紛中敗訴。而一些敢于仗義執(zhí)言、輿論監(jiān)督力度較大的媒體更是經(jīng)常遭遇糾紛。
輿論監(jiān)督、批評報道必然會刺痛一些人。受到媒體批評,不管有沒有心理準備,誰心里都會不痛快,為此找媒體打官司,這是公民(或者法人)的訴權,無可指責。一些確實無辜受到媒體“傷害”的人,通過訴訟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是完全正常的。但對于一些經(jīng)證實確屬有問題的批評對象,面對媒體的批評,動輒興訴,無理擾三分,其目的不過是想先將媒體拖進訴訟再說,試圖達到干擾媒體正常的輿論監(jiān)督,讓媒體監(jiān)督止于訴訟的效果。對于這種濫用訴權的事情,新聞工作中應當給予高度警惕。
據(jù)資料顯示,在新聞報道引起的侵權訴訟(主要是名譽侵權訴訟)較多的時期,針對“新聞失實”提出的侵權案達80%以上,其中媒體進行輿論監(jiān)督,搞批評報道而被訴“新聞失實”名譽侵權的占了絕大多數(shù)。在已判定的若干“新聞失實”侵權案中,很多敗訴的媒體對判決多持疑義。
新聞失實理應承擔相應責任:如果該失實報道屬于不針對特定人和事的虛假報道,應受到新聞職業(yè)道德譴責甚至職業(yè)紀律處分;如屬于針對特定人和事的不實報道,構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應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從已發(fā)生的“新聞失實”名譽侵權訴訟看,絕大多數(shù)都是針對紙媒體或者說主要以文字傳遞信息的媒體的,這一方面是因為紙媒體白紙黑字、有形影響留存時間長;同時,紙媒體報道作為書面的材料,受眾是不能直接判斷其真實性的,易受非難性更大;聲像媒體的報道雖然影響范圍比紙媒體更廣,但影響時間比較短,而且聲像媒體報道比較直觀、生動形象,其真實性不需要特別證實便能使受眾信服,易受非難性較小。另一方面,這也與人們對紙媒體和聲像媒體報道真實性的認識持雙重標準有很大關系。
免責的適度把握。輿論監(jiān)督無疑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職責,而不當?shù)男侣勄謾嘣V訟實踐卻使得媒體無所適從。在新聞實踐和新聞“失實”侵權案件的審判實踐中,不時可見媒體對法院新聞侵權案件判決的指責和民眾對法院新聞侵權案件判決的非議;同時,法院對媒體的抵觸、反感,甚至發(fā)展到限制媒體采訪報道的事例也不在少數(shù)。媒體與法院關系的緊張,不僅傷害了新聞事業(yè),也不利于司法工作的良性發(fā)展。
而雙方的溝通了解則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從新聞工作實踐和新聞侵權審判實踐來看,合理解決新聞真實性的責任問題,有效的方法是媒體長期以來堅守的“文責自負”原則。同時,一些新聞事業(yè)發(fā)達國家司法機關判定新聞報道不構成名譽侵權所遵循的“三公”原則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即報道是為了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報道內容系公眾關心的公共事項且有事實根據(jù),報道對象系國家公職人員或知名人士。
“文責自負”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主張的“撰稿人應該對他們所報道的事實的準確性負責”的體現(xiàn)?!拔呢熥载摗辈粌H符合我國新聞媒體的性質以及實現(xiàn)憲法賦予公民的言論、出版自由及批評、建議等權利的需要,也是符合我國民法通則確認的過錯責任歸責原則的。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憲法賦予了公民廣泛的自由和權利。而我們的大眾媒體,不僅是黨的喉舌,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工具,也是人民的喉舌,是公民實現(xiàn)憲法賦予的言論、出版自由和批評、建議、申訴、控告等權利的陣地和工具。大眾媒體作為輿論工具,其本身并不是相關自由和權利的主體。因此,行使相應自由和權利而產(chǎn)生的責任,在媒體并無過錯的情況下,自然應該也只能由相應自由和權利的主體來承擔。而且,憲法和法律也明確規(guī)定,公民在行使權利和自由的時候不得損害他人合法的權利和自由,否則應該承擔責任。因此,民眾給媒體投稿、向媒體投訴,通過媒體發(fā)表言論,應當“文責自負”。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媒體完全沒有責任,媒體的責任應以過錯為限。
比如,編輯稿件時對稿件侮辱性言辭的處理不當、配發(fā)評論不當、編發(fā)積累下來的陳舊稿件未核實最新情況,導致失實等,構成侵權,媒體才應承擔相應責任。同時,媒體發(fā)表評論員文章、社論、本報記者文章等,屬于媒體自己行使言論自由及批評、建議、監(jiān)督權利,應自己承擔相應責任。
這些年來,輿論監(jiān)督在現(xiàn)實生活中正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很多民情民生問題經(jīng)過媒體的反映,都得到了較好的解決,很多民眾都能通過媒體反映自己的呼聲和愿望。而這些,從一定意義上講,都是公民充分行使言論自由和批評、建議權利的結果。但應該看到,隨著新聞糾紛的增多及個別法院在審判中無視新聞規(guī)律的不當判決,也使一些媒體畏訴,進而對輿論監(jiān)督、批評報道避而遠之。結果,公眾的聲音,特別是一些批評性的意見,要在媒體上得以反映則困難重重。如包括讀者來信在內的大量反映問題的來稿,因媒體無力核實其真實性,而不能被采用。而對一些批評報道,一旦涉訴,媒體便束手縛腳,難有下文。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對公民言論自由及批評、建議、監(jiān)督、申訴、控告等權利的損害,其結果必然使民情民意難以通達,社會流弊淤積。
對新聞作品實行“文責自負”,也有人擔心媒體刊登“一家之言”而不承擔責任,會使大眾媒體成為人們互相誹謗、攻訐的場所。還有人擔心,實行“文責自負”會使一些危害社會的言論出籠,產(chǎn)生不良社會反應。這樣的擔心是多余的。一則,我們的法律規(guī)定公民有言論自由、批評、建議權利的同時,也有相應的義務規(guī)范,侵害他人權利和自由可以依法追究相應行為人的責任;再則,我們的媒體都是由一支具有高度責任感和政治意識的采編隊伍組成的,對什么稿子可以發(fā),完全具有相當?shù)恼J識水平。
主張“文責自負”的同時,要求媒體對可能造成的侵權后果予以充分的考慮。新聞媒體可以借鑒一些新聞事業(yè)發(fā)達國家司法機關判定新聞報道不構成名譽侵權所遵循的“三公”原則。
法律意識貫穿在新聞寫作中
除了上面兩部分提到的方面外,在新聞產(chǎn)品采寫編發(fā)的生產(chǎn)線上,特別是批評性報道產(chǎn)品生產(chǎn)線上,因為某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都有可能出現(xiàn)新聞侵權、新聞涉訴等新聞糾紛的發(fā)生。因為,所有的新聞糾紛是以公開發(fā)表的新聞作品為起因的。比如,我國第一個新聞誹謗罪案例,《二十年“瘋女”之謎》誹謗杜融案。上海《民主與法制》雜志敗訴的原因在于:作者把杜融妻子狄振智患有精神病以及3次進精神病醫(yī)院和杜融工作調動的事實聯(lián)系起來,在寫作中強行把杜妻之“瘋”歸結于杜融的殘暴,并且拿不出在法律上能夠站得住腳的證據(jù)。如杜融毒打妻子的見證人,醫(yī)院證明其妻發(fā)瘋的主要原因在于丈夫的毒打,杜融私生活的見證人等,以客觀存在的事實揭露其本來面目。但是,文中在解釋原因時,用詞模糊,事實之間聯(lián)系牽強,甚至虛構事實。
造成這種原因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一點是記者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識。另外記者在采訪不深、不實等情況下,根據(jù)“感悟”到的主題,合理想象、甚至為求生動虛構細節(jié),以構建完整的作品。
新聞糾紛的出現(xiàn)與公民法律意識的增強有關,公民法律意識的增強是事物向前發(fā)展的好現(xiàn)象。
怎樣防止新聞糾紛的發(fā)生?在新聞產(chǎn)品生產(chǎn)線中,可以完善新聞產(chǎn)品生產(chǎn)流水線,扎實采訪,認真核實,精心寫作,嚴格把關,或者建立一套完善的監(jiān)督防護機制等。但是,要從源頭上杜絕新聞糾紛,必須提高記者自身的寫作素質,增強其寫作中的法律意識。具體而言:
1.準確使用法律用語
在新聞糾紛構成三個要件中,新聞作品是連接當事人雙方的關鍵。當事人雙方爭論的焦點在于新聞作品描寫的事實是否確切,描寫的事實中是否有法律禁止發(fā)表的文字,如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個人隱私等。
杜絕記者為追求新聞的可讀性,追求轟動效應,根據(jù)基本事實,隨意使用、生制濫造法律用語在新聞作品中出現(xiàn),以致給被監(jiān)督者留下了起訴的把柄,比如,“犯罪分子”一詞是需要法律審判后才能夠確定的,在此以前,一律稱為“涉嫌人員”“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等。
同時關于表達人們的心聲、傾向性詞不宜超出法律的規(guī)范。比如,在法庭尚未開庭之間,在報端不可以使用這些用語:“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罪大惡極、死有余辜”“法院應該為民除害”“希望政府從重懲處”等。這些詞語在判決之前,法律上都視為不妥當?shù)挠谜Z。
準確的法律用語還表現(xiàn)在寫批評性稿件中,切忌過細地描寫細節(jié)。
批評性稿件寫作中要刪繁就簡,寫出最基本、最確切的事實來,讓最確切的事實說話,涉及隱私權、名譽權、商業(yè)秘密、國家機密等的言語盡量避免。因為,法律審判重視的是證據(jù),描寫過細,一是沒必要,二是如果涉訴,記者很難找出有利于自己的證據(jù)。為此不要讓自己的情緒流露在筆端。
2.文章內在邏輯要確鑿
新聞寫作的核心不僅表現(xiàn)在用確切的事實說話,還表現(xiàn)在事實之間的聯(lián)系要確鑿,符合事物的本來面目。不少新聞涉訴是因為文中內在的邏輯與事實不符,或者記者為文中內在邏輯找不到在法律上可以站得住腳的證據(jù)。比如,有一篇題為《真兇案寫成假新聞假新聞引發(fā)真官司》的報道講的就是這樣一件不該發(fā)生的事情:
2000年3月20日《南陽晚報》二版“新聞快餐”欄目刊發(fā)了題為《聽說是逃犯父子施毒計》的消息,導致張某訴《南陽晚報》侵犯名譽案?!赌详柾韴蟆纷罱K敗訴,其敗訴的原因在于:張某在文中被誣告為與其父一起參與一起謀殺案。仔細讀全文,讀者會發(fā)現(xiàn)文章內在邏輯出現(xiàn)問題。在文章導語中說,“兩名犯罪嫌疑人捉拿歸案”然而在正文中卻只是點名了張某父親被捕的事實。為回應“兩名犯罪嫌疑人捉拿歸案”的事實,在文中作者這樣描寫“張和剛結婚不久的兒子合謀后,趁某某不備,在其飯碗里放了一包老鼠藥”等語暗示其子張某也參與了整個謀殺過程,而沒有點名張某是否被公安機關被捕,從而回避張某未被捕這一客觀事實。
文中點名張被捕的客觀事實,而以白描的手法隱含其子張某參與整個犯罪過程。張某是其子,卻不能必然推出結論:張某參與其父犯罪的事實。文中以或然性的聯(lián)系代替必然性的聯(lián)系,必然違背新聞寫作的要以確切事實說話的原則。
3.用事實說話要講究技巧
法律要求用證據(jù)說話,而不是記者看到的“客觀事實”。沒有證據(jù),即使被批評者怎么道德敗壞、有多大的罪惡,記者、法律也拿他沒辦法。而被批評者對批評稿件特別敏感,新聞作品略有差錯,就易造成侵犯被批評者的正當權益,以致產(chǎn)生起訴新聞媒體的可能。對此,寫作批評稿時,在確定事實確切的前提下,更要注意巧妙地用事實說話。如,刪繁就簡策略、公正與平衡的手法、寫作中盡量多用動詞少用形容詞、多用中性詞少用或不用褒義詞和貶義詞、文中對某人某事定性的詞盡量采用權威機關的言+3lUZry163FlEusT3WdjBJrD4fYoezA9LjRfU9NSYhk=論、點名消息來源、對新聞通告切忌斷章取義等等。
4.學法、用法提高法律意識
怎樣提高新聞寫作中的法律意識?除新聞媒介加強行業(yè)自律、提高新聞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道德外,學法、用法才是提高寫作中法律意識的捷徑。
具體而言,記者需要學習以下幾個層次的法律知識,構建自己的法律知識體系。
基本的法律常識。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刑法》《民法》等國家基本的法律知識,了解到我國的法律體系、國家司法體系,了解涉訴的基本知識等,對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要達到可與有關法律專家對話。這也是記者構建自己法律知識體系的基本功。
有關新聞法規(guī)的基本知識。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完整的新聞法,有關新聞法規(guī)散落在各個法律法規(guī)內。記者需從相關的資料中學習有關的新聞法規(guī),了解到當前的新聞政策、適用范圍、報道口徑,了解易發(fā)生涉訴的新聞以及時采取規(guī)避措施;了解記者擁有的權利和義務,有哪些維護記者權利的法規(guī)、法律;認識到記者并不是無冕之王,不能以道德審判代替法律審判;了解一旦發(fā)生涉訴,記者該怎么處理才有效、才能合理地維護自己的權益;等等。
記者都有自己的報道領域,因此需要對自己報道的領域內的有關法律法規(guī)詳細了解。這些知識與記者的新聞報道息息相關,是記者觸“雷”的前沿地。在新聞采訪寫作中,記者經(jīng)常會碰到該行業(yè)的有關違法亂紀的新聞事件,如果沒有充分的法律背景,在寫作中,記者不能確切地用詞,就可能導致新聞糾紛的發(fā)生。
只要我們切實地把工作認真作好,新聞糾紛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的工作也會越來越順利,從而更好地為黨和人民做好社會輿論和宣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