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常識?常識就是不經證明而常常引用的知識。一個人不可不懂常識,但是過分迷信常識的人,就會錯過一些重大發(fā)現(xiàn)的機會。歷史上這類例子是不勝枚舉的。地心說最初由古希臘學者歐多克斯提出,幾千年來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常識,但是后來它被哥白尼顛覆了;時間是絕對的,這是牛頓力學中的常識,后來被愛因斯坦看出了破綻;宇稱總是守恒的,這本來也是一條常識,卻又被李政道和楊振寧兩位物理學家動搖了。
羅巴切夫斯基挑戰(zhàn)第五公設
1893年,喀山大學樹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數(shù)學家的塑像。他就是非歐幾何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俄國人尼古拉斯?羅巴切夫斯基。
在公元前三世紀,歐幾里得編寫了數(shù)學發(fā)展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巨著《幾何原本》??上У氖?,這件精美絕倫的“天衣”上,有一條小縫隙。這條縫隙就是論及平行線的第五公設:若一條直線與兩直線相交,且若同側所交兩內角之和小于180°,則兩直線無限延長后,必相交于該側的一點。數(shù)學家們并不懷疑這個命題的真實性,只是認為歐幾里得沒能找到它的證明,才不得不把它放在公設之列。
既然在美麗的“天衣”上出現(xiàn)縫隙,人們當然要千方百計地把它補好,后世的數(shù)學家們?yōu)榇送度肓藷o窮無盡的精力,但都遭到了失敗。
前人的失敗從反面啟迪了巴切夫斯基,使他大膽思索問題的相反提法: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第五公設的證明。于是,他便著手尋求第五公設不可證的解答。
他首先假設第五公設是可證的,即第五公設可由其他公理公設推演出來。那么,在新公理系統(tǒng)的推演過程中一定會出現(xiàn)邏輯矛盾,至少第五公設和它的否定命題就是一對邏輯矛盾;反之,如果推演不出矛盾,就反駁了“第五公設可證”這一假設,從而也就間接證得“第五公設不可證”。在推演過程中,羅巴切夫斯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幾何,它的邏輯完整性和嚴密性可以和歐幾里得幾何相媲美。而這個無矛盾的新幾何的存在,也就是對第五公設不可證性的邏輯證明。
可是,這一重要的數(shù)學發(fā)現(xiàn)在當時不但沒能贏得社會的承認和贊美,反而遭到種種歪曲、非難和攻擊,使非歐幾何這一新理論遲遲得不到學術界的公認。
但歷史是最公允的,1868年,意大利數(shù)學家貝特拉米發(fā)表了一篇著名論文《非歐幾何解釋的嘗試》,證明非歐幾何可以在歐幾里得空間的曲面(例如擬球曲面)上實現(xiàn)。直到這時,羅巴切夫斯基的獨創(chuàng)性研究才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和一致贊美,他本人則被人們贊譽為“幾何學中的哥白尼”。
相關專業(yè)連接:信息與計算科學、數(shù)學與應用數(shù)學
就業(yè)方向:研究員、教師、程序開發(fā)員
求學點評:羅巴切夫斯基的理論是他的同代人無法理解的,因為他與一種幾千年來被視若神明的“公理”相矛盾。在科學探索的征途上,“真理”或許也只是未被推翻的“悖論”,未經驗證的真理,或許本身就隱藏著下一個重大發(fā)現(xiàn)。
丁肇中發(fā)現(xiàn)J粒子
翻開物理學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物理學的發(fā)展猶如滔滔江水,滾滾前流。從17世紀牛頓建立了萬有引力的理論;到19世紀,麥克斯韋建立了電磁理論;再到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和20世紀30年代出現(xiàn)的量子力學。各種新的理論學說不斷被提出,經典物理不斷被挑戰(zhàn)。
丁肇中通覽了物理學發(fā)展史后,看清了自己要走的路。對于他來說,近代物理學就像是一個大旋渦,其中心部分就是實驗高能物理學。越接近這個旋渦的中心吸引力就越大,丁肇中就越離不開它。
但是,當丁肇中向布魯克海文國立實驗所提出了尋找新粒子的計劃時。由于這一實驗費用多、難度大,所以計劃一出臺,便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批評和責難。一位權威的物理學家在參觀了丁肇中的工作室后,拍了拍丁肇中的肩膀說:“老兄,你難道連這點常識也不懂,在那個區(qū)域,即使有什么新的粒子出現(xiàn),也不過是些寬度很大的粒子,你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本錢去搞這種勞民傷財?shù)耐嬉鈨耗兀俊倍≌刂泻敛皇救?,他反問說:“先生,這不是懂不懂常識的問題,而是要靠事實來回答。一般說來,我是不相信理論上的爭論的?!?br/> 但是令人沮喪的是,雖然他們每天用16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在能量為40億~50億電子伏特那一區(qū)域反復尋找新粒子,卻毫無任何收獲。一位組員說:“看來過去批評我們沙里淘金的人也許是說對了。”丁肇中瞪了他一眼。然后把尋找的能量范圍向下調低了一些,又開始了一輪新的探索。
突然,儀器出現(xiàn)了反常的現(xiàn)象,計數(shù)器接受的信號驟然增加。大家的臉上流露出掩飾不住的興奮。一向冷靜的丁肇中,也無法抑制內心的喜悅,注視著儀表的動靜。已經可以毫不含糊地講,在他們面前,果真出現(xiàn)了一個新粒子。這就是讓丁肇中走進瑞典皇家科學院領獎的J粒子。
丁肇中不顧傳統(tǒng)的習慣,頂住了反對意見,強調了改進儀器分辨本領的重要性,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才取得成功。這里,我們不由得想起銘刻在貝爾塑像下面的一句忠告:“有時需要離開常走的大道,潛入森林,才會發(fā)現(xiàn)前所未見的東西?!?br/> 相關專業(yè)連接:物理學、應用物理學
就業(yè)方向:研究員、教師
求學點評:學物理的同學,如果你也想要像丁教授那樣有所作為,那就請記住他說過的一句話:“做基礎研究要有信心,你認為是正確的事,就要堅持去做;不要因為多數(shù)人的反對而不做,也不要去管其他人怎么看?!?br/>
病原體理論先驅:路易?巴斯德
千百年來,普遍流行著一種所謂“自然發(fā)生說”。它認為,不潔的衣物會自生蚤虱,污穢的死水會自生蚊蚋,骯臟的垃圾會自生蟲蟻,糞便和腐敗的尸體會自生蠅蛆??傊锟梢詮乃鼈兇嬖诘奈镔|元素中自然發(fā)生,而沒有上代。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中世紀神學家阿奎那,甚至連17世紀的大科學家哈維和牛頓 ,都相信這種學說。意大利醫(yī)生雷地于1668年進行的實驗以及其他一些科學家的反復驗證,曾一度動搖了人們對自然發(fā)生論的信念??墒钱敽髞戆l(fā)現(xiàn)了微生物時,很多科學家又認為至少像微生物這樣“最小的”生物體總該是自生的。加罩容器中的腐肉不是長滿了細菌嗎!
巴斯德根據(jù)自己的研究實踐,認為微生物也是不可能自然發(fā)生的,微生物肯定有母體。這下子可激怒了自生論者。他們問巴斯德:“酵母從什么地方出現(xiàn),這些使每個罐里的牛奶變酸,每個瓶里的牛油變壞、每個桶里的葡萄汁釀成酒的小動物,來自什么地方?”
為了回答這些挑戰(zhàn),巴斯德設計了一個曲頸瓶,瓶里有一個彎曲的長管與外界空氣相通。瓶內的溶液加熱至沸點,冷卻后,空氣可以重新進入,但因為有向下彎曲的長管,空氣中的塵埃和微生物不能與溶液接觸,使溶液保持無菌狀態(tài),溶液可以較長時間不腐敗。如果瓶頸破裂,溶液就會很快腐敗變質,并有大量的微生物出現(xiàn)。實驗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結論:腐敗物質中的微生物是來自空氣中的微生物。為了駁倒自生論者,巴斯德和助手們還將煮過的裝有細菌培養(yǎng)液的燒瓶分放在多塵的市區(qū)、陰冷的地窖里和其他環(huán)境中打開。發(fā)現(xiàn)空氣越是不潔,培養(yǎng)液變質就越快、越嚴重。這說明使培養(yǎng)液變質的細菌不是自生的,而是來自空氣。他還推測,海拔越高,空氣一定越潔凈,培養(yǎng)液受細菌的污染也越輕微。為了驗證這一點,他和助手們又先后登上浦佩山和勃朗峰進行實驗。結果,猜想得到了證實。
巴斯德的試驗徹底否定了“自生說”,并從此建立了病原學說,推動了微生物學的發(fā)展。
相關專業(yè)連接:生物技術、生物科學、生物信息學
就業(yè)方向:研究員、技術員、生產管理人員
求學點評:雖然現(xiàn)今的生物學課本都記載了巴斯德實驗的正確性,但當時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反對他。而巴斯德用嚴謹?shù)?、科學的實驗設計將懷疑他的人一一擊潰。要做研究,就不要為莫名其妙的現(xiàn)象找借口,萬物皆有本源,微生物亦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