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駕駛人來取得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輛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要求保險公司在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內承擔賠償責任,目前司法界對保險公司能否免責存在不同立場。從立法價值取向、法律責任屬性和法律適用原則的角度而言,駕駛人未取得駕駛資格,不屬于保險公司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法定免責事由。為了充分發(fā)揮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的社會保障功能,強制保險制度關于保險公司的法定免責事由應該排除駕駛人過失的違法行為,限定在駕駛人故意的違法行為;同時,為了發(fā)揮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對違法者的懲罰功能,應賦予保險公司對駕駛人過失的違法行為的追償權。
關鍵詞:無證駕駛 強制保險 保險人賠償責任
中圖分類號:F84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2-075-03
駕駛人未取得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輛(簡稱為無證駕駛)。是指機動車駕駛人在未獲取或持有與所駕車型相對應的合法準駕證明的情況下駕駛該機動車。無證駕駛的情形包括:機動車駕駛人未依法取得所駕車型相符的機動車駕駛證駕駛的機動車,機動車駕駛人駕駛的機動車車型超出駕駛證核定準駕車型,持境外機動車駕駛證在中國駕駛等情形。駕駛機動車輛屬于高度危險作業(yè)的范疇,駕駛人采取得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輛極易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給社會公共安全帶來嚴重威脅。因此,機動車駕駛證的頒發(fā),國家設立嚴格的核準制度。無證駕駛人要直接承擔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從受害者權益保護的角度,無證駕駛人駕駛機動車輛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第三者人身損害,受害者要求保險公司在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內承擔賠償責任,關于保險公司是否承擔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下簡稱變強險)賠償責任,司法實踐同案不同判。保險公司對受害人是否負有直接支付第三者強制保險賠償金的義務,成為理論界、司法界關注的熱點和難點。
一、無證駕駛與交強險保險人賠償責任的分歧意見
交強險是指被保險機動車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車人員、被保險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依法在機動車變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關于交強險賠償支付?!稒C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侵權責任法》作了相關規(guī)定,但由于不同的理解,司法實踐就上述三法關于交強險的法律適用形成以下不同意見。
1.分歧意見的內容。第一種意見認為:保險公司在交強險限額范圍內墊付搶救費用,其他費用保險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按《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下稱《強制保險條例》)第22奈規(guī)定,駕駛人采取得駕駛資格或者醉酒的,被保險機動車被盜搶期間肇事的,被保險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保險公司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墊付搶救費用,造成受害人的財產損失,保險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無證駕駛人駕駛機動車輛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屬于保險公司免責的情形,保險公司如果就免責事項明確告知,履行說明義務,保險公司依法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第二種意見認為:保險公司應墊付搶救費用,并在交強險限額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按《道路變通安全法》第76條規(guī)定,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兜缆方煌ò踩!贰肚謾嘭熑畏ā访鞔_規(guī)定被保險機動車被盜搶期間肇事的,被保險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屬于保險公司免費事項,與《強制保險條例》第21每第2款規(guī)定:“道路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保險公司不予賠償”一致。《強制保險條例》第22條沒有明確規(guī)定無證駕駛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屬于保險公司免責的情形,《強制保險條例》第22條關于:“造成受害人的財產損失,保險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的規(guī)定,與《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規(guī)定相沖突。違反下位法不得與上位法沖突的原則,該規(guī)定不可作為適用依據(jù)。
第三種意見認為:保險公司應墊付搶救費用,并在交強險限額范圍內承擔人身損害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不同于商業(yè)保險,其投保和理賠均由法律強制規(guī)定,而非遵循當事人協(xié)議約定。對于交強險的責任免除情形,《強制保險條例》第21條第2款有明確規(guī)定。即“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失”?!稄娭票kU條例》第22條規(guī)定,駕駛人未取得駕駛資格或者醉酒等情形,保險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強制保險條例》規(guī)定的免責范圍僅限于受害人財產損失,《強制保險條例》第22條提及的“受害人的人身損害”屬于交強險責任。對“受害人的財產損失”應理解為狹義的財產損失即物質性財產損毀,不包括“受害人的人身損害”。對受害人造成的人身損害賠償項目醫(yī)藥費、死亡傷殘賠償金等,保險,公司仍應在變強險責任限額內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
2.分歧意見的異同。比較上述三種意見的異同,在墊付搶救費用上,由于《強制保險條側》、《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侵權責任法》作了明確規(guī)定,沒有任何爭議。在不同方面,前兩種意見在保險公司是否承擔賠償責任相互對立,第二種意見認為對其他費用保險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第二種意見認為對其他費用保險公司應承擔賠償責任。第一種意見對《強制保險條例》所指“財產損失”作廣義理解,包括人身損害。第二種意見對《強制保險條例》所指“財產損失”作狹義理解,不包括人身損害。第三種意見認為應區(qū)分財產損失和人身損失,財產損失保險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人身損失保險公司應承擔賠償責任。第三種意見力圖平衡保險公司與受害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上述三種意見在《侵權責任法》實施后至今,司法界仍未取得一致意見。有的人民法院采用第一種意見的思路,一律駁回受害者對保險公司的訴訟請求。有的人民法院繼續(xù)采用第二種意見的思路。判令保險公司在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限額內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有的人民法院采用第三種意見的思路,判令保險公司在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限額內支付受害人人身損害賠償金。同案不同判。無論是保險公司或受害者,在各自的抗辯理由、訴訟目的無法實現(xiàn)時均意見紛紛。不斷上訴、申訴。因此,在《侵權責任法》生效后,強制保險的保險人的免責情形亟待澄清、統(tǒng)一,以避免法律適用的混亂和人民法院審判權威的削弱。
二、無證駕駛交強險保險人不能免費的法理依據(jù)
1.強制保險制度的立法價值?!稄娭票kU條例》是國務院根據(jù)《交通安全法》的授權而制定,《強制保險條例》第1條規(guī)定:“為了保障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賠償,促進道路交通安全,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制定本條例?!贝藯l揭示設立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的立法目的,是為了保障道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獲得及時有效的經濟保障和醫(yī)療救治,充分發(fā)揮保險的社會保障功能。減輕道路交通事故責任方的經濟負擔,從而有利于促進道路交通安全,維護社會穩(wěn)定。當然,法律所保護的權益并非單一主體的權益?!稄娭票kU條例》的立法目的體現(xiàn)優(yōu)先保護處于弱勢地位的受害人合法權益的價值取向。立法價值取向是解決法律主體權益沖突的指導。權益沖突即權利主體在行使權利時超出法律規(guī)定的界限,導致了相對人權利的侵害。《強制保險條例》保護的權益主體包括保險人、被保險人和受害人,這必將產生權益沖突。在責任法定下,無證駕駛人的違法駕駛行為,使保險人的保險責任不適當擴大,無證駕駛是對保險人的合法權益的侵害。保險公司的利益保護與受害人的權益保護發(fā)生了沖突。保險人的利益與受害人的權益發(fā)生沖突時,《強制保險條例》的立法價值在于優(yōu)先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而不在于實現(xiàn)保險人的財產平衡和受害人、保險人的利益兼顧。無證駕駛交強險保險人不能免責符合強制保險制度的立法價值取向。
2.強制保險制度的責任屬性。強制保險制度的責任屬性是具有社會保障性。強制保險制度的社會保障功能是依據(jù)保險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保險人應承擔的職責和義務。強制保險制度的保障功能具有三個特點:一是法定強制性。保險人對社會應承擔的保障功能是基于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二是社會公益性。強制保險具有商業(yè)性和非盈利性,商業(yè)保險中的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具有商業(yè)性和盈利性。公益性本質決定不允許任意擴大保險人的免責事項。否則交強險就喪失強制性保障性質,社會公益性更成為一紙空文。三是特殊救濟性。賠償責任對違法者、受害者和普通公民分別具有懲罰、救濟和預防的基本功能。救濟功能與懲罰功能完全相反,懲罰功能作用于違法者,救濟功能作用于受損害的一方。法律責任的救濟功能,是把物或人恢復到違法行為發(fā)生前的狀態(tài)或者基于利益受損的補償和撫慰。交強險制度對保險人設定的賠償責任充分體現(xiàn)對受害者的救濟功能。而實現(xiàn)救濟功能的有效手段是賦予受害者對保險公司、被保險人請求賠償?shù)倪x擇權。因為保險公司的賠付能力往往強于被保險人的賠付能力,從而在賠償主體和賠付能力上給受害者多了一個保障。如果沒有賦予受害者對保險人直接行使求償權,或免除保險人的賠償責任,強制保險制度就喪失其應有的救濟功能。
3.強制保險制度的適用原則。強制保險制度作為普通的法律制度,必須遵循法律制度適用的基本原則。法律制度適用的基本原則一是法制統(tǒng)一原則。具體法律制度的適用不能與憲法、法律的立法原則、立法精神、立法目的相抵觸。要符合法律制度的一般原則,《道路交通安全法》確立交強險賠償?shù)臒o過錯責任原則,無證駕駛免除交強險保險人的賠償責任,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法律適用擅自變更法律制度的一般原則。法的效力層次要遵循上位法優(yōu)于下位法,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后法優(yōu)先的原則?!稄娭票kU條例》不能超越《侵權責任法》對交強險保險人免責事項的規(guī)定范圍。二是公平合理原則。駕駛人無證駕駛使機動車處于非正常狀態(tài),受害人對駕駛人無證駕駛往往無法防范,交通事故損害結果的發(fā)生對于受害人是偶然的、不可預料的,只要發(fā)生交通事故,就應視為保險事故。當獲得賠償。同時,無論是強制險還是商業(yè)險,受害人因駕駛人一般過失行為都可以請求保險公司賠償,在駕駛人無證駕駛存在嚴重過失行為時,保險公司更應對受害人人身損害予以賠償,這更符合交強險對社會公眾利益保護的信賴原則及強制保險制度適用的公平性、合理性。有論者認為:“駕駛人員未取得駕駛資格、醉酒或被保險機動車被盜而在道路上行駛,機動車并不是在道路上正常行駛,這時責任風險無法被有效地預測和控制,保險公司也不應該仍舊按正常情況承保責任風險。因此,在這些特殊的情形下,應該把機動車一方的責任風險排除在保險公司的承保責任范圍之外?!贝擞^點的態(tài)度是讓駕駛人員未取得駕駛資格的危險行為全部轉移到受害者身上,實際是用商業(yè)三者險的風險規(guī)避方法運用于強制險。最終使保險公司徹底擺脫“無法有效地預測和控制的”保險事故。這明顯有悖強制保險制度適用的公平性、合理性和立法的初衷。
三、無證駕駛交強險保險人不能免責的立法分析
1.無證駕駛交強險保險人免責的解釋。規(guī)定。在權威的學理解釋方面,對于如何理解《強制保險條例》第22條關于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除外責任的有關規(guī)定,國務院法制辦、中國保監(jiān)會產險部、中國保監(jiān)會法規(guī)部主編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釋義》明確釋義。該《條例釋義》就“駕駛凡未取得駕駛資格的”作如下解釋:“機動車是高度危險的交通工具,上道路行駛對駕車者、乘客和社會公眾人身及財產安全都有較大威脅,因此,駕駛機動車應當具備合法的駕駛資格,這是對駕駛人最基本的要求。在未取得駕駛資格情況下上道路行駛是對人對己極不負責的行為,應由駕駛人本人承擔責任,保險公司不負責賠償?!鄙鲜觥稐l例釋義》成為保險公司抗辨的有利依據(jù)。此后,中國保險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和保險公司通過部門規(guī)章和保險合同明確規(guī)定“駕駛人未取得駕駛資格的”屬于保險公司的免責事由。在權威的請示批復方面,2009年12月10日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如何理解和適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十二條的通知(院高法[2009]371號)》向最高人民法院請示,最高人民法院認為:對《條例》第二十二條中的“受害人的財產損失”應作廣義的理解,即這里的“財產損失”應包括因人身傷亡而造成的損失,如傷殘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等。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復是援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規(guī)定:“因生命、健康、身體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從該條的規(guī)定來看,財產損失包括人身傷亡而造成的損失。在司法實踐中,有的地方法院在指導審判工作的會談紀要中規(guī)定:“無證駕駛人對自己故意違法行為應自行承擔行為后果,保險公司應免除人身傷亡的賠償責任?!钡鲜鰧W理解釋、行業(yè)規(guī)章、請示批復和會談紀要都屬于無權解釋,不得作為普遍適用的法律依據(jù)。實務界對學理解釋、行業(yè)規(guī)章、請示批復和會談紀要是否符合強制保險制度的立法精神、立法原則也評判不一,由此導致司法實踐法律適用出現(xiàn)“同案不同判”的現(xiàn)象。
2.無證駕駛交強險保險人不能免責的立法缺陷與完善。在無證駕駛交強險保險人是否免責的解釋、規(guī)定中,存在諸多不同的見解,根本原因是交強險保險人免責條款的規(guī)定不明確甚至沖突?!兜缆方煌ò踩ā返?6條規(guī)定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侗kU法》第65條規(guī)定保險人對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給第三者造成的損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或者合同的約定,直接向該第三者賠償保險金。《道路交通安全法》、《保險法》的規(guī)定是受害者要求保險公司賠付變強險的一般條款。關于保險公司的免責情形,《強制保險條例》第21條第2款規(guī)定道路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保險公司不予賠償,而《道路交通安全法》、《侵權責任法》則沒有相關的規(guī)定?!肚謾嘭熑畏ā返?2條規(guī)定,盜竊、搶劫或者搶奪的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由盜竊人、搶劫人或者搶奪人承擔賠償責任。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墊付搶救費用的,有權向交通事故責任人追償?!肚謾嘭熑畏ā返纳鲜鲆?guī)定一般認為是保險公司免責情形的規(guī)定?!肚謾嘭熑畏ā逢P于無證、醉酒造成他人損害的交通事故,屬機動車一方責任的,保險公司要不要承擔賠償責任,《侵權責任法》沒有明文規(guī)定??梢?,《道路交通安全法》、《侵權責任法》、《保險法》和《強制保險條例》對無證駕駛。交強險保險人是否免責的問題,要么沒有作出規(guī)定,要么各自表述。在基本概念的界定上,《強制保險條例》第22條關于“財產損失”的概念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關于“財產損失”的概念是否等同。也缺乏充分的立法表述。引用“彼法”的概念闡述“此法”的概念也缺乏法律依據(jù)。而實際上對比《強制保險條例》相關條文的表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及批復關于“財產損失”的立法表述存在不規(guī)范化的問題?!稄娭票kU條例》的相關條文的表述證明“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稄娭票kU條例》第21條第1款規(guī)定:“被保險機動車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車人員、被保險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依法在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焙偷?3條第1款規(guī)定:“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tǒng)一的責任限額。責任限額分為死亡傷殘賠償限額、醫(yī)療費用賠償限額、財產損失賠償限額以及被保險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無責任的賠償限額?!眱蓚€法條的表述實際已經將“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區(qū)分開來,表明“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同一法律的法條的同一法律名詞,不可能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前后不同。在法的協(xié)調性上,上位法與下位法,一般法與特別法,并沒有作出協(xié)調一致或授權性的規(guī)定。保險公司對第三人的責任是一種法定責任。從立法的科學性而言,在一般法對法定責任已作了總則性、原則性規(guī)定時,法定責任的例外適用和免責事項必須通過特別法予以明確規(guī)范?!稄娭票kU條例》第22條關于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除外責任的有關規(guī)定,結合《侵權責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guī)定,“除外責任”并不等同“免責條款”?!稄娭票kU條例》作為下位的特別法,不得作出與上位的一般法《侵權責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保險法》相沖突的規(guī)定。為此,強制保險免責條款的立法完善,有賴于上位法與下位法的銜接,一般法與特別法的協(xié)調。按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原則,從提高法律條文的可操作性、可適用性角度出發(fā),強制保險的免責備款作為法定責任的特別條款和例外適用,應當在《強制保險條例》作出明確規(guī)定。為了充分發(fā)揮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的社會保障功能,強制保險制度關于保險公司的法定免責事由應該排除駕駛人過失的違法行為,將免責事由限定在駕駛人故意的違法行為。同時,為了體現(xiàn)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對違法者的懲罰功能。在保險公司對第三者承擔賠償責任后,應賦予保險公司對駕駛人過失的違法行為的追償權。通過免責事由、追償權的規(guī)定,進一步擴大《強制保險條例》的調整對象,從調整保險公司與投保人之間的關系,擴大到調整投保人、保險公司和第三人之間的關系。從而最終確定投保人、保險公司和第三人責任的最終承擔者?!稄娭票kU條例》的完善有利于填補《侵權責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不足。
綜上所述,《侵權責任法》生效、實施后,在法理、司法實踐必須正確區(qū)分《強制保險條例》所稱的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法律性質及責任范圍。強調保險公司的賠償責任是為了保護弱勢受害者的利益,但合理界定保險公司的賠償責任和免責事由是為了維護社會公正。保護弱勢受害者與維護社會公正兩個基本點的實現(xiàn)有賴于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