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4月,經(jīng)中央軍委批準,決定在總參機關(guān)開展查斗志、查紀律、查作風(fēng),整頓“軟、散、懶”、整頓官僚主義、整頓文風(fēng)的“三查三整”運動。對此,鄧小平非常重視,提出這次查整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班子問題,一個是作風(fēng)問題。他指出,班子也好,作風(fēng)也好,都要分清是非。而要分清是非,沒一股子勁不行,甚至包括得罪一些人,不得罪人也不行。
總參“三查三整”的日常工作由時任總參黨委第二書記的楊勇具體抓。接觸過楊勇的同志都一致說他是個正派人,心地善良,政策觀念強。雖然如此,但大規(guī)模的查整畢竟觸及一些人的利益。譬如有一個地方干部,50年代初轉(zhuǎn)業(yè)時才是總參一般工作人員,提出要回來。她在地方也就是科級,但提出要到總參某部任局級干部。楊勇對這件事很慎重,因為大家都看著,是個突破口。他主持了四五次黨委會,討論決定回來可以,但只能平調(diào),不能提。一沒先例,二不合適。由于“損害”了個別人的利益,“三查三整”開始后,有些人就采取抵制的態(tài)度。他們寫誣告信,散布流言,無中生有地對總參黨委和主持“三查三整”的楊勇進行指責(zé)和惡意中傷。后來,部分告狀信刊登在軍委辦公廳的《信訪摘報》上,呈報軍委,抄送總參、總政。告狀者不敢反對“三查三整”,便指控楊勇工作不力,支持派性,壓制革命群眾。這些告狀信都是匿名的,沒有一封敢署真名。更耐人尋味的是,告狀信出現(xiàn)的高潮時期正是中央軍委調(diào)整各大單位領(lǐng)導(dǎo)班子的時候。告狀人信息的靈通,連總參的普通工作人員都看得出來。
熟悉楊勇的人都知道,他一向淡泊名位,對同志誠懇坦白,從不整人,處理問題比較客觀。在“三查三整”中,楊勇把自己擺進去,并開誠布公地歡迎大家批評。但他從不過問匿名信的事,既不提,更不查。把工作做好,千萬不能把總參搞亂,這是楊勇的一條大原則。
公道自有人心在,謠言市場越來越小。1979年初,總參黨委對告狀信作出了實事求是的回答,說明真相,澄清了是非。楊勇1983年去世后,有寫過匿名信的師職干部還專門到楊勇家中真誠地道歉。楊勇處理匿名信問題的做法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