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軍
(晉城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莊礦洗選廠,山西 晉城 048000)
重介質分選工藝是當今煤炭洗選加工行業(yè)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分選手段,分選精度高,適用范圍廣,便于操控,工藝流程相對簡單等是其突出的優(yōu)點。其中的分選媒介—重介質,是該洗選加工方法的核心因素,因此,選用何種物質作為分選媒介也成為重介質分選工藝的關鍵課題之一。
1)理化性質穩(wěn)定,可適用于大多數常態(tài)環(huán)境,特別是能抗擊洗選過程中各種理化條件下的侵蝕、腐蝕、摩擦、碰撞、浸泡的損害。
2)密度較大,一般應不小于3.5 g/cm3(或3.5 g/mL)。
3)可研磨性好,粒度可達到-100網目以下。4)可回收復用,且回收工藝簡單,成本低廉。5)在水中懸浮性好,懸浮液性質穩(wěn)定、均衡。6)對人及自然環(huán)境無害。
重介選煤通常所用的重介質有兩類:重液和重懸浮液。
1)重液是各種可溶性的高密度鹽類的水溶液(如氯化鋅、氯化鈣等)或某些高密度的有機液體(如苯、三溴甲烷、四氯化碳等),雖然重液有長時間保持其他物理性質穩(wěn)定的優(yōu)點,但由于它們價格高,不易回收,腐蝕性強且多數有毒,所以工業(yè)上很少采用。
2)重懸浮液是用磨得很細的高密度的固體(如磁鐵礦、重晶石、沙、黃土、浮選尾礦等)微粒與水配制成的懸浮狀態(tài)的兩相流體,所用的固體微粒稱為加重質,水稱為加重劑。由于重懸浮液價格便宜,無毒無腐蝕性,特別是用磁鐵礦粉與水配制的重懸浮液,加重質容易回收,配制的懸浮液密度范圍較寬。所以目前在選煤工業(yè)上得到廣泛的應用。
選煤用的重懸浮液既要達到要求的懸浮液的密度,又要使懸浮液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同時還要具備較好的流動性(即黏度不能過高)。而其中加重質的性質將直接決定懸浮液的性質,當懸浮液密度一定時,加重質的粒度越粗,則懸浮液黏度越低,加重質沉降速度越快,回收越容易,但懸浮液越不穩(wěn)定;反之,加重質的粒度越細,加重質沉降速度越慢,懸浮液穩(wěn)定性越好,但黏度增加,加重質回收困難。另外,加重質的密度越高,懸浮液容積濃度越低,穩(wěn)定性也越差,因此,加重質的性質對于重介質分選來說至關重要,值得進一步對其各項理化性質進行探討和研究。而這其中,重介質粒度對分選工藝影響至關重要。
加重質的粒度大小決定了它在水中沉降速度的快慢,也代表著懸浮液的穩(wěn)定性。因此,懸浮液的穩(wěn)定性和黏度是隨加重質顆粒平均直徑的減小而增加,而懸浮液的穩(wěn)定性和黏度對實際分選影響巨大。
這一特性在成莊洗選廠末煤車間投產初期得到了充分的印證。當時,即1999年末煤車間投產時,采用與塊煤重介一樣的磁鐵礦粉(-200網目),其各項性能指標見表1。
表1 -200網目磁鐵礦粉性能指標
但在實際生產中,卻發(fā)生了嚴重“跑煤”現象,生產無法正常進行,具體的各項生產數據見表2。
表2 -200網目洗選時產品質量、產率
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調試、分析,在逐一否定了煤質、水質、分選比重、處理量、重介旋流器入料壓力、混料桶固液比、重介旋流器錐比、傾角、溢流管長度、尾錐長度等諸多因素后,確定了問題原因是由于磁鐵礦粉細度不夠,導致懸浮液穩(wěn)定性下降。再經重介旋流器的濃縮分級作用,懸浮液穩(wěn)定性和均衡性進一步惡化,使分選過程變得極不穩(wěn)定,從而導致嚴重“跑煤”。該車間工藝流程示意圖圖見圖1。
圖1 末煤重介旋流器+螺旋分選機洗選工藝流程圖
為驗證這一分析,采用球磨機進行磨介,僅僅在系統(tǒng)中引流出一部分介質進行磨細、循環(huán)、再磨細、再循環(huán),之后生產大為改觀,磨介系統(tǒng)圖見圖2。因此,采用了-325網目磁鐵礦粉配制重懸浮液,該磁鐵礦粉的性能參數見表3。
經過對介質細度的改善,整個生產系統(tǒng)很快趨于正常,產品質量也隨之大為改善,不僅保證了精煤的灰分要求,而且大幅度提升了精煤產率,更換介質后的產品、產率數據見表4。
表3 -325網目磁鐵礦粉性能指標
表4 -325網目洗選時產品質量、產率
圖2 磨介系統(tǒng)示意圖
通過生產實踐,對比前后兩種介質的使用效果,特別是在末原煤性質、灰分基本一致,生產工藝流程、設備性能參數及各項洗選工藝設定參數不變的情況下,僅改變了重介質的細度(由原來的-200網目改為現在的-325網目,而其它性能指標基本不變),產品質量和實際產率發(fā)生了大的改變。而且,由于不再“跑煤”,整個生產系統(tǒng)得到了衡定,提升了系統(tǒng)處理能力,由剛開始只能帶載300~350 t/h,提升到現在的500~550 t/h,最終達產甚至略超設計能力(600 t/h)。
以上這些變化和各項數據的對比說明:重介質的粒度在重介質分選中的影響巨大,特別是在末煤重介旋流器生產工藝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同時,這一生產實踐也為今后的末煤重介分選領域中,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案例和進一步探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