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靜寧縣果業(yè)局(743400) 王田利
本刊訊 甘肅地處我國內陸,是紅棗起源地之一,境內土壤資源豐富,空氣干燥,光熱資源充沛,勞動力充足,很適合紅棗發(fā)展。但由于傳統(tǒng)的種植習慣,紅棗生產沒有受到重視,基本上以零星種植為主,目前生產的棗樹都有一定種植年限,新植園在經濟林中所占比例很小。甘肅省紅棗栽培較集中的縣有寧縣、臨澤、民勤、靈臺、涇川等,其中寧縣和臨澤為主產區(qū)。近年來,靈臺縣和寧縣將紅棗確定為主要經濟林,進行了規(guī)模開發(fā),發(fā)展速度較快,種植面積擴張迅速。
紅棗品種繁多,全國大約有700多個品種,甘肅大約有30多個地方品種,其中較著名的有產于河西的臨澤大棗、臨澤小棗,產于隴東的晉棗、疙瘩棗、馬牙棗等。近年來引進了灰棗、贊皇大棗、冬棗、駿棗等大批鮮食及加工品種,豐富了棗品種資源。甘肅農業(yè)大學經多年研究,利用棗組織試管培養(yǎng)的“鳴山大棗”,以果大、核小、味甜及鮮食加工兼用而著稱,是甘肅名、優(yōu)、特、稀珍貴良種。
甘肅紅棗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規(guī)模小,品種單一,苗木繁殖方法落后,品種退化嚴重,栽植密度較稀,單產低,病蟲為害嚴重,品質較差,加工能力低下。紅棗果實采后損失較大,經濟效益不高等成為紅棗發(fā)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在目前全國水果普遍過剩,經營效益下滑、不太景氣的情況下,發(fā)展紅棗正逢其時,應牢牢抓住果業(yè)結構重新整合的機遇,加快甘肅紅棗產業(yè)的開發(fā),促進農村經濟的發(fā)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