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紅 王宇鵬 龔 平 譚 春 江平靜
(1 重慶北碚區(qū)歇馬中心衛(wèi)生院外科,重慶 400712;2 重慶天府鎮(zhèn)衛(wèi)生院,重慶 400705)
痔是最常見的肛腸疾病,國內普查報道,肛門直腸疾病發(fā)病率占59.1%,其中痔發(fā)病率占肛門直腸疾病的87.25%,又以內痔最為常見,占所有肛腸疾病的52.19%。任何年齡都可發(fā)病,其中20-40歲的人較為多見,并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加重,故有十人九痔之說。痔瘡的治療方法非常多:①如藥物、注射、枯痔釘、絲線結扎;②膠圈套扎、冷凍、紅外線、微波、射頻;③手術治療。目前公認的、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兩個:一是膠圈套扎,二是手術治療。其中膠圈套扎是歐美國家的首選療法[1]。
套扎法是在傳統(tǒng)結扎基礎上的發(fā)展,結扎療法應用的是絲線,而套扎療法應用的是橡皮筋圈,后者可理解為是改進了的彈性結扎療法。痔瘡套扎有兩種方法:傳統(tǒng)的痔核基底套扎法和改進后的痔上黏膜套扎法。目前自動套扎技術(RPH)在痔瘡的治療應用非常廣泛,自動套扎器可分為拉入式和吸入式兩大類。其具有簡、便、廉、驗 的特點,但自動套扎技術的適應范圍僅局限各期內痔,其中以Ⅰ、Ⅱ度內痔和混合痔的內痔部分療效最好;但對Ⅲ、Ⅳ度內痔的效果差及外痔為自動套扎技術的禁忌癥[2]。 本文采用自制的氣門芯膠圈套扎結合手術在治療痔瘡,特別是對Ⅲ、Ⅳ度內痔和混合痔的治療中的體會,報道如下。
本組48例,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齡15~84歲,平均年齡48歲。根據《痔臨床診治指南( 2006版) 》的診斷標準[3]診斷為混合痔28例,內痔20例,Ⅰ、Ⅱ度內痔12例,Ⅲ、Ⅳ度內痔8例;病程最短2月,最長30年。
1.2.1 器材準備
常規(guī)自行車氣門芯直徑3mm,制成粗約1mm的膠圈,膠圈內穿10號絲線打結,泡于75%的乙醇中30min備用。
1.2.2 對于Ⅰ、Ⅱ度內痔,采用肘胸膝位,用插入肛窺器,消毒直腸與肛管,顯露齒狀和內痔塊,把止血鉗穿過氣門芯膠圈,置于止血鉗關節(jié)上約0.5cm處,用鼠齒鉗通過窺肛鏡提起痔核的頂部,用帶氣門芯膠圈的止血鉗鉗住痔核的基底部,松開鼠齒鉗,然后用另一把止血鉗把氣門芯膠圈越過止血鉗頂端,套扎在痔核的基底部,松開止血鉗,套扎完成;肛門內塞入痔瘡栓。
1.2.3 對于混合痔及Ⅲ、Ⅳ度內痔患者,采用腰麻或者骶麻,取膀胱截石位,消毒直腸與肛管,顯露齒狀和內痔塊,把止血鉗穿過氣門芯膠圈,置于止血鉗關節(jié)上約0.5cm處,用鼠齒鉗通過窺肛鏡提起痔核的頂部,混合痔的外痔部分切開皮膚,Ⅲ、Ⅳ內痔切開痔核邊緣的黏膜,然后用紗布鈍性游離顯露基底部的靜脈叢,用帶氣門芯膠圈的止血鉗鉗住靜脈叢的根部,松開鼠齒鉗,然后用另一把止血鉗把氣門芯膠圈越過止血鉗頂端,套扎在痔核的靜脈叢的根部,松開止血鉗,套扎完成;肛門內塞入痔瘡栓。
術后保持大便通暢;禁食辛辣、酒類等食物;可配合使用坐浴、外用藥膏、肛門藥栓,酌情使用抗生素等。部分患者術后有墜脹感,一般經對癥治療可緩解。如偶遇術后出血,宜在肛窺鏡下作重新套扎止血或縫合止血;于混合痔及Ⅲ、Ⅳ度內痔患者,術后給予抗感染治療7~10d。
2.1 療效標準[4],①痊愈:臨床癥狀消失,痔體消失,恢復直腸下端正常解剖結構。②有效:臨床癥狀改善,痔體縮小。③未愈:癥狀體征均無變化。
2.2 治療結果
術后患者基本上都有肛門輕微的墜脹感以及有便意感,極少數患者可出現劇烈的肛門疼痛。本組48例,治愈45例,有效3例;12例Ⅰ、Ⅱ度內痔痊愈率100%,門診手術,隨治隨走;混合痔及Ⅲ、Ⅳ度內痔治愈率91.6%,總治愈率93.7%,總有效率100%,平均住院7~14d。隨訪3~12個月,無明顯不良并發(fā)癥發(fā)生。
在以往醫(yī)學中,認為痔的形成是由于直腸下端或肛管內豐富的靜脈叢發(fā)生擴張或曲張?,F代醫(yī)學解剖研究卻發(fā)現,擴張的靜脈并無任何病理性損害,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因此,目前絕大多數學者偏向于肛墊下移學說,所謂肛墊(肛管血管墊的簡稱)是由靜脈、平滑肌、彈性組織和結締組織組成。正常情況下,肛墊疏松地附著在肛管肌壁上,排便時主要受到向下的壓力被推向下,排便后借其自身的收縮作用,縮回到肛管內。彈性回縮作用減弱后,肛墊則充血、下移形成痔[5]。內痔是肛墊肛管血管墊的支持結構、血管叢及動靜脈吻合發(fā)生的病理性改變和移位;外痔是齒狀線遠側皮下血管叢擴張、血流疲滯、血栓形成或組織增生,根據組織的病理特點,外痔可分為結締組織性、血栓性、靜脈曲張性和炎性外痔;混合痔是內痔和相應部位的外痔血管叢的相互融合。
本組按《痔臨床診治指南( 2006版) 》標準,病例均為內痔和混合痔。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本組病例在內痔的治療效果與自動套扎技術(RPH)無明顯的差異[6],具有同等的療效。該方法在混合痔的治療,與傳統(tǒng)手術切除方法療效相當,但具有出血少,病程縮短,技術易于掌握,條件要求較低,極易在基層醫(yī)院推廣使用。
[1]王中華,旦增,德吉.自動痔瘡套扎技術在痔病治療中的應用[J].西藏科技,2010(6):43-44.
[2]梁永欣.膠圈套扎療法治療內痔技術總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8,10(15):115.
[3]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肛腸病專業(yè)委員會,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結直腸肛門病專業(yè)委員會.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6,9(5):461-463..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2.
[5]吳在德.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529.
[6]陳國盛,蔣敦厚.自動痔瘡套扎術治療內痔68例臨床觀察[J].現代醫(yī)院,2007,7(1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