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運華 韓一樂
一米八的個頭讓他出現在哪里都有點鶴立雞群,尤其是站在領獎臺上,是那么顯眼。作為2010年度韓城礦業(yè)公司勞動模范,公司電視臺采訪他時,他說得最多的是怎樣帶領職工干好工作,從不提自己的業(yè)績和辛勞。25年來,他一直奮戰(zhàn)在采煤第一線,幾十本榮譽證書見證了他在煤海深處所付出的努力。他就是象山礦井綜采二隊隊長張雙良。
1986年,22歲的張雙良扛著簡單的行李從老家陜西丹鳳來到象山礦井采煤二隊。初到煤礦的他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完完全全是個門外漢。而“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這一老話,讓當時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老職工對像張雙良這樣的年輕人心存戒備。但是,張雙良的腦子里有的是靈氣,在井下總是不惜力氣替老職工和帶班師傅干攉煤這類的體力活,在工作面放頂、打柱、剎幫時卻偷偷將師傅操作時的一招一式記在心里。文化程度不高的他就這樣用眼看、用心記,學會了采煤工序中的每一項操作。沒過多久,他被提拔為采煤班長,在掌子面上獨當一面。當上班長的他每天安排工作時,總是讓經驗豐富的老工人干輕松但技術性強的工作,并為他們配上年輕好學的新工人,鼓勵師傅認真教、徒弟細心學。
25年來,不管是初到礦山的毛頭小伙兒,還是后來的班長、副隊長、黨支部書記,直至如今的綜采隊長,只要地面上沒有重要工作或會議,張雙良就會換上工作服來到掌子面。他每月下井都超過19天,最多的一個月下了25天井。來到井下的他總是走到工作面的最前沿,在了解現場安全狀況和工作難易程度的同時,更要對職工的思想和身體狀態(tài)進行排查,力爭對工作面的人員、設備和材料配置做到心中有數,便于第二天合理安排工作。
2007年3月,張雙良擔任綜采隊黨支部書記后,積極發(fā)揮黨員的先鋒作用,帶頭做好黨員責任區(qū)、黨員示范崗的創(chuàng)建工作,率先提出將每名黨員的工資獎金與工作成績掛鉤,促使黨員自覺保證出勤,在現場“想干事、找事干、謀事干”。在每月結算工資時,他力求公開、公正,及時安排人員將每位職工的工分、各項費用清單貼在公示欄上,讓職工明白自己每個工分的來由,杜絕了區(qū)隊私設小金庫、存在不明資金花銷等現象。2009年擔任綜采二隊隊長后,他不僅讓全隊職工監(jiān)督自己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對其他管理人員也是嚴格要求。他認為,安全的事和職工的事高于一切,做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先站直”,要對得起相信自己的人,更要對得起胸前的黨徽。
這個煤礦漢子,25年來帶出來了一支支品德優(yōu)良、技能精湛、素質過硬的隊伍,創(chuàng)造了“安全無事故”的神話,用愛心、關心、細心做支柱,托起了礦井安全生產的那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