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東(巢湖學院 歷史旅游文化系,安徽 巢湖 238000)
皖志的編纂,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自漢至隋唐,皖志的主要名目是地記、郡書、人物傳、風俗傳、圖經等,內容記載以地理為主,體例尚未定型。雖然這一時期的志書一部未存,但據有關文獻記載和學者的考證,①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M].北京:中華書局,1962;宮為之.皖志史稿[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劉尚恒.安徽方志考略[M].吉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吉林省圖書館學會印行,1985.為數(shù)不少。地記有東漢朱瑒的《九江壽春記》、三國魏人崔玄山的《瀨鄉(xiāng)記》、梁蕭幾的《新安山水記》、梁王篤的《新安記》、晉紀義的《宣城記》、南朝宋劉澄之的《豫州記》、南朝宋王玄謨的《壽陽記》、唐范傳正的《宣州記》、宋范致明的《池陽記》、宋宋祁的《壽州風俗記》、宋劉荀的《都梁問記》,以及撰者不詳?shù)摹痘茨嫌洝贰痘搓栍洝贰稄]江記》《姑孰記》等??軌虮淮_切考證的僅三國時期的《廬江七賢傳》,但與皖省有關的卻不少,如《沛國耆舊傳》《吳先賢傳》《汝南先賢傳》《徐州先賢傳》《楚國先賢傳》《丹陽尹傳》《竹林七賢論》等。隋唐時期,郡書逐漸衰落,地記的編修也進入低潮,圖經開始流行。皖省編纂的圖經有《宣城郡圖經》《濠州圖經》《廬州古圖經》《舒州圖經》《池州舊圖經》《新安圖經》《歙州圖經》《望江縣圖經》《泗州舊經》等。
宋代是我國方志發(fā)展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修志的組織形式及規(guī)模超越前代;各種方志的數(shù)量大增;內容更為豐富,志體趨于完備;在形式上,圖經逐漸被“志”代替。自宋以后,方志發(fā)展進入了成熟時期。皖志的編修也獲得較大的發(fā)展。據統(tǒng)計,此時期有名可查的志書79種,其中,圖經21種,地記4種,志54種。很明顯,兩宋時期以“志”命名的志書已占多數(shù)。而且,志書記載的重點開始由地理轉向人文歷史方面。南宋羅愿的《新安志》集中反映了這個變化。從《新安志》記述情況看,其經濟、人文方面的內容豐富,地理方面所占比重較小。元代方志繼續(xù)發(fā)展,完成了圖經向方志的過渡。《大元一統(tǒng)志凡例》的頒布和大一統(tǒng)志的兩次纂修,有力地推動了各地方志的發(fā)展。皖省在這一時期所修志書,有《廬州志》《無為圖策》《宿州志》《新安后續(xù)志》《祁閭志》《旌德志》《青陽志》《太平路圖經》《六安志》《泗州圖策》等。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幾乎遍布全省各地,淮北地區(qū)、江淮地區(qū)、江南地區(qū)均有志書。明承元后,修志事業(yè)更加發(fā)達。皖省境內的7府、3直隸州、7屬州、49縣,均皆修志,共修志書187種,其中主要集中在弘治、正德、嘉靖、萬歷四朝。這一時期,志書的篇幅大增,資料相當豐富,體例基本統(tǒng)一,內容較前代增加了有關經濟的記述,對當時社會矛盾及農民起義也有記載,是研究明代社會經濟的重要資料。
清代,皖志纂修進入鼎盛時期。清入關后,出于大一統(tǒng)政權的需要,編纂《明史》、三修《一統(tǒng)志》,以及編纂《大清會典》《清文獻通考》等典籍,多次要求各省編纂志書,提供資料,特別是方志“六十年一修”的規(guī)定,促進了各地修志的經?;椭贫然?。有清一代,皖省所修各類志書322種,其中順治朝36種,康熙朝80種,雍正朝8種,乾隆朝49種,嘉慶朝28種,道光朝37種,同治朝51種,光緒朝32種,宣統(tǒng)朝1種,加上康熙至光緒所修8種鄉(xiāng)鎮(zhèn)志,總數(shù)達330種之多。
民國時期,中國內外交困,政局動蕩不安,修志事業(yè)漸趨衰落。但與全國其他省份相比,皖省在方志編纂上還是有一定成績的。民國十九年(1930年),皖省成立了通志館,負責通志的編修,在其領導下,修有《安徽通志稿》及《安徽概覽》。此外,安徽在這一時期還修有大量縣志、縣志略、縣志補、鄉(xiāng)土志、風土志、村志、亭志,以及為志書提供資料的書和為小學提供鄉(xiāng)土教材的書,合在一起有80種。
綜上所述,皖省具有悠久的修志傳統(tǒng)。自漢至1949年,皖省的方志編纂代代相傳、綿延不絕。據統(tǒng)計,截至1949年,傳于今世的各類志書396種,其中宋志1種,明志74種,清志267種,民國志54種。[1]這些志書可謂是皖省的文化瑰寶。
面對皖省修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流傳下來的大量志書,當代人肩負著光榮而艱巨的使命:一是要繼承修志傳統(tǒng),繼往開來,做好編纂新方志的工作;二是要做好舊方志的收藏工作,盡量將皖省所修方志收集齊全;三是要進行舊方志的整理與研究,使現(xiàn)存的方志得以更好地發(fā)揮其功用。
2.1.1 了解皖志發(fā)展的歷史和所修方志的種類
皖省是我國古方志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歷史上曾產生了一批體例成熟、內容豐富、影響深遠的志書,并出現(xiàn)過多次修志高潮。了解方志發(fā)展的狀況,再對照現(xiàn)存志書,就可以使我們大致了解何時佚志較多、存志較多,摸清修志的家底,便于進一步開展方志的集藏工作。皖志種類繁多,按地區(qū)分,有省志、府州、直隸州志、縣志、鄉(xiāng)鎮(zhèn)志、村志以及衛(wèi)所志;按內容分,有通志和專志,其中專志有山志、水志、湖志、堤志、塘志、河志、泉志、溪志、寺志、廟志、古跡志、亭志、園志、書院志、風俗志、文獻志等。了解方志的種類,有利于更大范圍地收集方志。
2.1.2 利用方志目錄和其他圖書目錄
各種圖書目錄給我們了解皖志提供了指南,借助于圖書目錄的檢索,便可按圖索驥,去探究方志編纂的情況。因此,欲了解皖志的編修情況,掌握、利用方志資料,必須要了解、掌握一定的目錄學知識,利用各種方志書目和其他圖書目錄。
這些目錄類型主要有:① 各地方志書目。如:《清學部圖書館方志目錄》《故宮方志目錄》等,以及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央民族學院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等館藏方志書目,均著錄一定數(shù)量的方志。利用這些館藏書目,是獲取皖志的重要途徑,如從中發(fā)現(xiàn)皖省所缺藏的方志,便可以通過購買、復印、抄寫、拍照等手段求取,以充實本省的地方志寶庫。本省的館藏書目亦要充分利用,如安徽省圖書館、安徽省檔案館、安徽省博物館、安徽大學圖書館、安徽師范大學圖書館,以及各市、縣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要徹底查清、掌握,以獲取準確的方志收藏信息。②綜合目錄和聯(lián)合目錄。如:《四庫全書總目》《續(xù)修四庫全書提要》《中國叢書綜錄》《中國地方志綜錄》《中國地方志聯(lián)合目錄》《安徽方志綜合目錄》等。③ 方志提要與考錄。如:《稀見地方志提要》,該書著錄并提要一定數(shù)量的皖志,能使我們從中獲取各種線索和信息?!吨袊胤街究偰刻嵋肥俏覀兞私馔钪?、集藏皖志的最重要的工具書。《安徽方志考略》,劉尚恒編著,吉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吉林省圖書館學會1985年印行。該書首對安徽方志進行概述,介紹了宋以來至20世紀60年代初省志、府志、直隸州志、縣(府屬州志)、鄉(xiāng)鎮(zhèn)志的編修概況,對我們全面掌握皖省歷史上方志發(fā)展情況很有參考價值。④ 海外及臺灣編制的方志目錄。由于歷史上的各種原因,我國大量方志流失海外。美、日、英、法、澳等國對其所藏中國方志進行了整理,編制了方志書目。如《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國方志目錄》《歐洲各國圖書館藏中國地方志目錄》《日本主要圖書館、研究所藏中國地方志總合目錄》等。臺灣地區(qū)現(xiàn)存方志數(shù)量較多,并編制了相應的聯(lián)合目錄。如1956年臺灣“中央圖書館”編有《臺灣公藏方志聯(lián)合目錄》,1985年王德毅編制的《臺灣地區(qū)公藏方志目錄》等。
從以上情況看,皖省所修的大量方志散存于省內外、國內外,所以欲摸清皖志的家底,進一步開展方志的集藏工作,必須充分利用省內外、國內外各種方志目錄和其他書籍目錄,利用目錄與目錄間的對照,進行詳實的調查,從中尋找有價值的信息和線索,發(fā)現(xiàn)所缺少的志書,通過各種途徑索取或復制,方可完整地展現(xiàn)皖志這一絢麗的文化瑰寶。
集藏地方志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其價值,發(fā)揮其作用,為現(xiàn)實服務。皖志中蘊藏著巨量的歷史資料,有一定的利用價值。我們應充分挖掘和研究方志中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各方面資料,以為今天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和科學研究服務。
2.2.1 整理舊方志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舊方志的珍貴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研究、使用地方志的社會需求日益擴大。但舊有方志因其時代和語言隔閡,很難“古為今用”,所以“重視舊資料的整理工作,把它置于研究課題的領域中,把它作為每一部新志告成后的一項重要工程,同心協(xié)心地去發(fā)掘、整理、匯編、出版,使華夏文化重要寶庫之一的近萬部舊志能從半昏睡狀態(tài)中完全蘇醒過來,重現(xiàn)光彩”,[2]就顯得十分重要。在《新編地方志工作暫行規(guī)定》和《關于續(xù)修地方志工作的若干規(guī)定》中,均把舊志整理當作一項與新志編纂同等重要的史志工作提了出來。
(1)制訂舊志整理規(guī)劃。舊方志內容龐雜,整理之前必須要有一個嚴格的規(guī)劃,安排學有專長的人進行整理,保證整理后的舊志能被較好地開發(fā)利用。皖省現(xiàn)存歷代方志(1949年以前) 中清志占2/3以上,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種類齊全,內容豐富,所以應加大對清志的整理利用力度,即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在百種精選志書整理出版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對清志的整理。皖省1999年完成第一輪修志任務后,省地方志辦公室和省古籍整理出版辦公室經過認真研究,決定開發(fā)舊志資源,計劃從1949年以前的皖省歷代方志中精選百種,加以??薄它c,整理編纂成《安徽歷代方志叢書》出版。與此同時,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以皖編志[2000]2號文件向全省各市、縣發(fā)出《關于做好〈安徽歷代方志叢書〉出版規(guī)劃工作的通知》,部署開展全省舊方志的整理出版工作。2000年11月,安徽省地方志辦公室成立省舊志整理出版委員會,下設《歷代方志叢書》編審室,負責制定出版規(guī)劃、點校通則等規(guī)范性文件,指導《安徽歷代方志叢書》的規(guī)劃出版工作。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全省的舊志整理工作。
(2)重新編輯安徽方志目錄、提要和索引。1983年編制的《安徽方志綜合目錄》收錄本省現(xiàn)存方志340余種,加上散見于外省的38種,共約378種;1985年編制的《中國地方志聯(lián)合目錄》著錄皖志396種,但都沒有做到全面地著錄。因此,再次開展省內外、國內外有關皖省舊方志資源的普查工作,編制一部全面反映皖志家底的方志目錄仍然十分必要。在舊志收集齊全的基礎上,精選一些較好的志書,特別是稀缺志書,撰寫舊志提要。每部舊志應寫一則提要,內容包括書名、卷數(shù)、版本、收藏情況、纂修者簡介、修志緣由、志書目錄、主要內容、整體評價等,還可述及政區(qū)沿革等內容,以便“考鏡源流,辨章學術”。另外,還應編輯方志索引,方便學者和一般讀者檢索,使舊志整理走向現(xiàn)代化??删幍乃饕小栋不盏胤街緜饔浰饕贰栋不盏胤街舅囄闹酒克饕贰栋不盏胤街驹娢乃饕贰栋不盏胤街镜孛饕返?。索引的編寫應對舊方志涉及到的內容廣泛采錄,如人物索引,凡舊志中人物、職官、選舉、雜錄、拾遺等相關類中所載人物的內容,均應收錄,每人可按姓氏筆畫為序,標注姓名、別名、字、號、別號、引用方志的簡稱、卷次、頁數(shù)等。
(3)舊志的輯佚。舊志輯佚是整理研究皖志的重要內容。舊志輯佚能較全面地恢復皖志的原貌,為舊志的研究提供較大的方便,也為地方史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素材。歷代皖省亡佚的志書有名可查者335種。[3]為反映皖志的全面性和連續(xù)性,利用多種途徑和方法進行輯佚很是必要。輯佚方志必須綜合運用方志學、校勘學、目錄學、版本學、史源學、歷史地理學方面的知識和研究方法,結合現(xiàn)存方志及其他文獻的豐富記載,注重考證,力求豐富。可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輯佚,一是按歷史朝代順序,每一朝代下先列小序,略述該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特別是方志的修纂概況,以及這個時期方志的主要特點,然后列出已佚的方志。每種佚志先敘文獻根據,次記輯佚內容,再述修纂者小傳。二是按當時的行政區(qū)劃,如以清代皖省八府、五直隸州為單位,先對每府、州的修志情況進行概述,總結本府、州方志特點,然后列出本府、州現(xiàn)存方志和已佚方志,最后對已佚方志的內容進行輯錄。無論采用哪種方志輯佚,對輯錄的內容均應根據事物的性質進行歸類,注出引文者書名及所在卷數(shù),并對其內容及價值稍加評論,為使用者提供參考依據及查找線索。
2.2.2 開發(fā)利用舊方志
舊方志資料豐富,信息密集,舉凡一地各方面的情況,幾乎無所不容。這些資料的價值是無與倫比的,為其他正史等文獻所不可替代。皖省的文史部門及工作人員,曾根據皖省歷代地方志,將皖省歷史上近千年的自然資料作系統(tǒng)整理,輯成《安徽地區(qū)地震歷史記載初步整理》《安徽地區(qū)歷代旱災情況》《安徽地區(qū)蝗災歷史記載初步整理》和《安徽地區(qū)風雹雪霜災害記載初步整理》等材料,為皖地的經濟建設、科學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就目前皖志的開發(fā)利用程度與方志潛在的實際社會價值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須繼續(xù)不斷加大方志開發(fā)利用的廣度、力度和深度。第一,要繼續(xù)加強方志資料類編工作。方志資料的類編,可根據當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和科研、生產等各方面的實際需要,全方位、大范圍地進行。除以上已編的幾種資料外,還可輯專題資料,如《安徽農業(yè)史資料》《安徽工商史資料》《安徽水利建設史料》《安徽天文氣象史料》《安徽民俗資料》《安徽地方文獻史料》《安徽教育史料》《安徽礦藏資料》,等等。第二,充分發(fā)揮舊方志資料在地方建設中的作用。舊方志中留下了許多供后人利用的極為寶貴的資料和經驗,在地方經濟建設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安徽省全椒縣舊志中,有廬州古驛道的內容,縣交通志編寫小組對這一記載作了實地調查。這時,合(肥)浦(口)公路因有的路段尚不符合二級路標準,汛期多處路段淹水,車輛受阻,事故也逐年增多。交通志編寫小組根據舊方志信息和實地調查所得,針對交通阻塞的現(xiàn)狀,提出利用原廬州古驛道開辟新線的建議。改線工程被納入省建設工程計劃。新線建成后,縮短了21公里的路程,第年可年節(jié)省客運費1000多萬元,兩年就收回了建路投資。馬鞍山市人民政府在1983年5月發(fā)出當年有特大洪水的通知,市志辦及時整理、編印了《馬鞍山口岸地質構造》《馬鞍山歷年水文情況》《馬鞍山歷年崩岸、保坍工程情況》《馬鞍山歷年水位一覽表》《當涂縣近千年來水災記錄》等5份資料,在7月市委召開的防汛抗洪緊急動員大會上發(fā)給各級領導參閱,直接配合了抗洪斗爭,起到了良好作用。這些例證充分說明,地方志中蘊含的史料價值、經濟價值對地方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建設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沒有地方志作依托,地方經濟的發(fā)展就失去了參照的標識和文獻基礎,就會多走彎路。安徽省地方志辦公室為了更好發(fā)揮地方志的資政功能,自2006年10月起編纂不定期《治皖一葉》,以史志類地情書為資料主要搜集渠道,圍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和當前工作中心,針對當代社會出現(xiàn)的新問題、新現(xiàn)象,精心查找收錄我省歷史上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自然等方面的典故、掌故、軼聞、軼事等,供全省各級黨政領導參閱、借鑒,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第三,開發(fā)利用方志文化資源,為地方文化建設服務。一是利用方志豐富翔實、內容全面的資料,為文藝創(chuàng)作提供大量積極、健康、有益的題材和素材,為地方文化史的編修提供真實、可靠、權威的第一手資料;二是通過地方志對一地的人口、家庭、種族、社區(qū)、組織以及風俗、習慣、心理、信仰的記述,研究區(qū)域社會結構、文化心理、群體素質,探索區(qū)域文化發(fā)生、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展現(xiàn)一個地方的歷史長卷和文化風貌,提煉足可凝聚人心、激勵人心、振奮人心的人文精神,豐富地方文化及社會文明史的內涵。
地方志雖有“資治、教化、存史”等重要的人文價值,但要引起社會足夠的重視和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轉變觀念,主動參與,變封閉保存的地方志為積極的信息動態(tài)資源,開展地方志的推廣利用工作,供政府和個人決策參考,真正發(fā)揮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二是地方各級政府要大力支持舊方志資源的整理、開發(fā)和利用,從財力上予以保證;三是整體規(guī)劃,合理安排,分期分批地進行方志輯佚,舊志資料整理,編制舊志書目、索引等,搶救珍本、孤本,發(fā)掘方志信息,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四是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舊志整理工作,使舊志整理工作成為各級修志機構和社會各階層共同關心的事業(yè)。
[1]中國科學院天文臺.中國地方志聯(lián)合目錄[K].北京:中華書局,1985.
[2]來新夏.舊方志資料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C]//三學集.北京:中化書局,2002:328.
[3]宮為之.皖志史稿·附錄[M]//安徽佚志考.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