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遠,肖興濤,叢麗君
(黑龍江省水文局,哈爾濱150010)
呼瑪河地處黑龍江中游,發(fā)源于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qū)呼中林業(yè)局伊勒呼里山北麓,流域面積33 924 km2,河長542 km,河源海拔高程1 010 m,入黑龍江河口海拔高程170 m,河道總高差840 m,平均縱坡1.11‰,河道彎曲系數(shù)2.1。水系呈樹枝狀分布,干流自源頭到黑龍江入河口,沿途接納了大小支流50余條,流域面積>1 000 km2的支流有10條。
呼瑪河流域地處低緯度大陸性寒溫帶季風(fēng)氣候區(qū),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年平均積溫不足1 600℃,屬于寒溫帶大陸性氣候,最低氣溫-48.2℃,最高氣溫39.4℃。年平均氣溫 -2.6℃。流域年降水量變化大,平均降水量為473.4 mm,年際變化較大,年內(nèi)分配不均,汛期和枯水期界限分明,6~9月降水集中,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圖1 呼瑪河流域水系示意圖
2003年6~9月,呼瑪河流域平均累計降水量為548 mm,比歷年偏多3成多;從6月份開始,呼瑪河流域降水頻繁,共有6月5~9日,6月25~29日,6月26~30日共3次大的降雨過程,降雨量比常年偏多6成左右,致使流內(nèi)各站水位普遍上漲,為后期的大洪水提供了充份的前期降水條件。
7月17~18日,流域普降大雨,流域平均降水量21 mm;7月25~28日,全省3 d累計平均降水量29.2 mm;7月27~30日,呼瑪河流域再一次出現(xiàn)了較大的降水過程,流域平均3 d降水量57 mm,各站3 d累計降水量在16~126 mm,3 d最大點雨量為塔河的翠崗站126 mm,其最大1 h降水量為70 mm,此次降雨也是呼瑪河流大洪水的造峰雨。
圖2 2003年7月全省降雨量等值面圖
2003年7月17~18日,極地冷渦南移,在高空與南來暖濕氣流相遇,冷暖交錯形成鋒面,加之受副熱帶高壓的影響形成降雨;7月27~30日,受冷暖空氣交匯影響,并與副熱帶高壓在高空相遇,形成了范圍廣,強度大的降雨過程。
受6、7月份降水的共同影響,呼瑪河流域先后出現(xiàn)兩次較大的洪水過程。
受6月5日~9日降水影響,呼瑪河流域各站水位普遍上漲,其中,新林站5 d上漲了1.07 m,塔河站上漲了1.20 m;6月26~30日,呼瑪河流域再降中到大雨,受這次降雨影響,呼瑪河流域再一次全線上漲,碧水站自6月29日2時,水位99.06 m,超過警戒水位0.06 m,6月30日23時出現(xiàn)洪峰,洪峰水位100.58 m,比警戒水位高1.58 m,相應(yīng)流量2 670 m3/s;呼瑪河上游固其故站于6月29日14時始超過警戒水位,水位101.20 m,超過警戒水位0.20 m,相應(yīng)流量526 m3/s,7月2日2時出現(xiàn)洪峰,洪峰水位為103.47 m,相應(yīng)流量為2 610 m3/s,超過警戒水位2.47 m,為建站以來第三位洪水;呼瑪橋站自7月4日18時,水位94.03 m,超過警戒水位0.03 m,相應(yīng)流量2 210 m3/s,7月5日13時出現(xiàn)洪峰,洪峰水位為94.72 m,比警戒水位高0.72 m,相應(yīng)流量3 340 m3/s,為建站以來第三位洪水;新林站自6月28日8時起,水位98.67 m,超過警戒水位0.17 m,相應(yīng)流量235 m3/s,6月28日20時出現(xiàn)洪峰,洪峰水位為98.13 m,比警戒水位高0.63 m,相應(yīng)流量370 m3/s;塔河站自6月30日起水位98.23 m,超過警戒水位0.23 m,相應(yīng)流量482 m3/s,7月1日5時出現(xiàn)洪峰,洪峰水位為98.70 m。
受7月27~30日降雨影響,呼瑪河流域水位再次全面上漲,碧水站從29日2時起超警戒水位,30日5時出現(xiàn)洪峰,洪峰水位99.60 m,相應(yīng)流量1 170 m3/s,到8月1日8時,水位才開始回落到警戒水位以下;固其故站自28日20時起,超過警戒水位,31日1時出現(xiàn)洪峰,洪峰水位103.09 m,相應(yīng)流量2 190 m3/s,超警戒水位2.09 m,為1959年建站以來第7位洪水;受支流來水匯入影響,呼瑪橋站8月3日11時24分出現(xiàn)洪峰,洪峰水位94.98 m,超警戒水位0.98 m,實測流量3 290 m3/s,為建站以來第二位洪水;塔河新林站29日14時出現(xiàn)洪峰,洪峰水位100.18 m,超過警戒水位1.68 m,相應(yīng)流量930 m3/s,為1972年建站以來第二位洪水;塔河站30日23時出現(xiàn)洪峰,洪峰水位99.64 m,相應(yīng)流量1 380 m3/s,超警戒水位1.64 m,塔河站自7月29日起開始超過警戒水位,到8月5日回落到警戒水位以下。各站最大洪水情況表見表1,各站洪水過程線見圖2。
表1 各站最大洪水情況表
圖3 呼瑪河流域各站水位過程線
本次洪水主要由暴雨洪水組成,多次的天氣系統(tǒng)疊加,連續(xù)數(shù)日乃至幾十日的降雨,再加上7月27~30日的強降雨,是導(dǎo)致本次洪水的重要原因。本次洪水從6月30日出現(xiàn)汛期第一次洪峰,中間降雨不斷,疊加形成第二次洪水,洪峰較瘦,持續(xù)時間不長,屬典型的山區(qū)性洪水特性,暴雨與洪水一致性較好。
本文對2003年呼瑪河流域的雨洪過程作了全面、細致的描述,并對成峰雨的天氣系統(tǒng)、洪水成因以及洪水特性進行了分析,為今后科學(xué)合理開發(fā)利用呼瑪河洪水資源及對實測洪水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1] 王貴君,趙曉麗,吳文保.呼蘭河流域“2003·8”暴雨洪水特性分析[J].黑龍江水專學(xué)報,2004,31(0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