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藏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Ⅳ)——藏族的生態(tài)文明、文化教育和歷史上的法律

      2011-04-02 02:59:11師尚禮張德罡
      草原與草坪 2011年5期
      關鍵詞:牧民藏族

      汪 璽,師尚禮,張德罡

      (甘肅農業(yè)大學 草業(yè)學院/草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甘肅省草業(yè)工程實驗室/中-美草地畜牧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70)

      1 藏族的生態(tài)文明

      1.1 適應高原環(huán)境的藏族傳統(tǒng)生態(tài)倫理

      1.1.1 一切生物平等 在藏族牧民的意識中,一個部落所處的地域是人、神和動物的共同居住區(qū)。在牲畜飼養(yǎng)與牧草生長關系中,藏族牧民認為,所有生物都是平等的,都是與人共生的,相依相存的,因此,就要兼顧各方利益不受侵害;作為牧民,既要保護畜養(yǎng)動物,又不能使養(yǎng)育食草動物的基地-草原草地受到致命的損害。藏族牧民不以人類目前的利益標準來判斷自然界生物的“優(yōu)”與“劣”。因此,這塊區(qū)域中的一切生物都是平等的。他們都源于同一種生命體,長期演化發(fā)展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感應,互為因果,共生共存的密切關系。既要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又要發(fā)展自己。古代藏族人沒有消滅“害蟲害獸”的觀念,相反,他們認為應不加歧視地保護任何一種生物。在一個部落擁有的大片草地上,牧民除了放牧家畜外,同時要留出大片草地給野生食草動物。即使對于游牧區(qū)域的野生食肉動物,牧民也不會主動侵擾它們,許多野生動物在宗教中是崇敬和禁忌的對象,如虎、鷹等。遇見所敬畏、禁忌的動物,人們敬而遠之;一般稱呼中亦不直呼其名。如瞎熊,不叫熊,而叫做刨土者;雪豹稱之為長尾巴、方頭等[1]。從而維護了高原生物的多樣性。

      1.1.2 家畜與野生動物共生存 在動物之間的關系中,牧民既要畜養(yǎng)已馴化了的家畜牛、馬、羊等,也要注意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存權利。在許多情況下,家畜與野生動物在同一地區(qū)和平共處。牧民的家養(yǎng)牦牛常爬上高山與野牦?;烊海袝r公野牦牛引誘家養(yǎng)母牦牛到處游走幾天不歸,但牧民知其活動路線,故不急于找回。由于野生動物不受驚擾,基本固定生活于一個區(qū)域,所以牧民能識別它們,與它們朝夕相處,發(fā)生大雪覆蓋草地的時候,野生動物與家畜擠在一起共覓食物,牧民若有飼料則也喂養(yǎng)它們。因此,草原上這些野生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有時會對牧民的家畜生存造成威脅,如一個地方野生食草動物過多,就搶食了家畜牧草;狼也是家畜的危害者,但藏族牧民認為這并不是經常發(fā)生的現象。當發(fā)生大雪災時,高山野生動物就會下山搶食牧草;當草原野生食草動物急劇減少時,狼才會襲擊家畜。對此只能通過調整系統(tǒng)內生態(tài)平衡來解決。于是產生了種種宗教儀式和經濟活動規(guī)范。其中,畜牧活動規(guī)范至關重要。在藏族宗教中,無論是現世生活場景,還是來世生活場景,人與各種動物總是同居一處相互依存。同樣,在一個部落游牧的地域內,牧民也將家畜與野生動物都視為該區(qū)域的生存成員,既要放牧家畜,但又不干擾野生動物。家畜與野生動物共生同長[1]。

      1.1.3 游牧方式與自然環(huán)境平衡協(xié)調 藏族牧民認為,人類畜牧活動的目的既要照看家畜又要保護水草,在此前提下獲得有限生產生活資料,以維系自身的生存發(fā)展,而不是商品生產。所以藏族牧民畜牧活動對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并沒有加以主動開發(fā)和過分干預。在人與其他生物的關系中,既要維持人類自身的生存權利,同時又要與其他生物共同生存,不至于造成其他生物的滅亡和消失。這便產生了人對自身生產、消費的限制和對自然界的有限利用為特征的生產生活方式。而節(jié)儉節(jié)約的消費生活方式使自然資源得以保存和更新。為了對自然資源不造成破壞性的開發(fā)利用,游牧社會與外界建立貿易關系,以畜產品交換生活消費品作為維護畜牧生態(tài)系統(tǒng)運轉的必要條件。其游牧方式是對高原環(huán)境的適應,而不是破壞和干擾。使千年來高原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未受大的人為破壞。對青藏高原高寒牧區(qū)來說,游牧方式不僅過去,而且到目前仍然是最適宜的方式,只有這種方式才能保護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同時保持優(yōu)良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如果從全國或者從亞洲地區(qū)整個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平衡協(xié)調來看,保護青藏高原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對全國和東亞地區(q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

      1.1.4 對自然界的禁忌與保護 古人云:“欲生于無度,邪生于無禁”。藏族牧民自古到今,對自然的禁忌已涉及各個方面,成為一種系統(tǒng)的禁忌文化。

      (1)對山的禁忌 禁忌在神山上挖掘,禁忌采集砍伐神山上的花草樹木,禁忌在神山上打獵;禁忌在神山上喧鬧;禁忌將神山上的任何物種帶回家去……。藏民熱愛自己的草原,說草原上有金瓶似的神山,明鏡般的神湖,翡翠般的森林,彩云般的鮮花。藏族語言中,一般不說登山、上山、下山之類詞語,而只說“進山”、“出山”、“山里去了”,因為山不是攀登、征服的對象,山不是獨立于人之外,山是人的居住地,但在牧民心目中山就是統(tǒng)管者和依賴者,人是山體的一部分,人與山融為一體。所以牧民崇敬山、保護山,不可能敵視山、破壞甚至征服山。當一些運動員爬上高山后稱:“征服了某山峰”,當地農牧民對此卻頗不以為然,“爬上山就算征服了山嗎?”“山能征服嗎?”人只能敬畏山,與山融為一體,而不能去征服它[1]。

      (2)對水體和土地的禁忌 禁忌將污穢之物扔到湖(泉、河)里;禁忌在湖(泉)邊堆臟物和大小便;禁忌捕撈水中動物(魚、青蛙等)。

      對土地的禁忌,牧區(qū)與農業(yè)區(qū)是有區(qū)別的。在牧區(qū),人們嚴守“不動土”的原則,嚴禁在草地胡亂挖掘。在農業(yè)區(qū),不動土是不可能的,但不能隨意挖掘土地,每年開耕前要先祭土地,去地里勞動穿新衣,不能在田野赤身裸體,以示對士地的尊敬;要保持土地的純潔性。比如:在地里不能燒骨頭、破布等有惡臭之物。藏族老百姓在新年第一天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敬“新水”和“新土”,而不是去敬神佛、朝拜喇嘛活佛,更不是訪親問友,祝賀新年。這說明藏族人民對他們賴以生存的水和土地有著多么深厚的感情!多么熱愛并珍視寶貴的資源[1]。

      (3)對鳥類、禽類的禁忌 禁忌捕捉任何飛禽;禁忌驚嚇任何飛禽;禁忌拆毀鳥窩、驅趕飛鳥;禁忌食用鳥肉(包括野外的和家養(yǎng)的);禁忌食用禽蛋[1]。

      (4)禁忌打獵 除獵戶外,大多藏區(qū)是禁止打獵的,尤其禁止獵捕神獸(兔、虎、熊、野牦牛等)、鳥類及狗等[1]。

      (5)對家畜的禁忌 禁忌侵犯“神牛”與“神羊”(即專門放生的),神牛、羊只能任其自然死亡。禁忌陌生人進入牛羊群或牛羊圈;禁忌外人清點牛羊數;禁忌牲畜生病時,外人來串門做客;禁忌食用一切爪類動物肉(包括狗、貓等);禁忌食用圓蹄類動物肉(驢、馬、騾等);禁忌在每月15、30日和6月6日、9月22日等宰殺牛羊[1]。

      (6)其他禁忌 禁忌捕撈水中任何動物,禁忌食用魚、蛙等水中動物,禁忌故意踩死打死蟲類。除此以外,藏區(qū)還有對火及灶的禁忌,對居室的禁忌,對樹木的禁忌以及人事方面的禁忌等等。

      有些禁忌出于對自然的感激之情:土地草山養(yǎng)育著一切生靈,泉水湖泊是高寒干旱之地珍貴之物。出于對大自然和相依為命的動物伙伴的感激,從而產生了對他們的保護禁忌。還有些禁忌是預防傳染病的表現:比如禁忌陌生人進入牛羊群或牛羊圈,尤其在牲畜生病時,禁忌外人來串門做客。

      禁忌使牧民只能有限度按自然規(guī)律使用草地(四季輪牧法)。幾千年來,牧民通過禁忌保護了草原,使草原生態(tài)維持了較好的狀態(tài)。保護了青藏高原許多珍貴的獸類、鳥類與魚類,保持著高原生物的多樣性,其效果是維持了生物界正常的食物鏈,使生物的多樣性優(yōu)勢得到發(fā)揮,維護了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平衡發(fā)展。牧民說:“草好的年月,狼不吃羊,草不好的年月,狼才吃羊。”這是有科學道理的。在家畜放牧的草原,如果牧草豐盛,作為不喜歡在高寒草叢中生活的老鼠、鼠兔、旱獺就會轉移到離家畜牧場較遠的荒地,這兒是野生食草動物出沒的地方。而這些動物又是狼的食物,狼自然會跟隨這些動物,這樣家畜受狼的襲擊就會減少,所以人們一般不去侵犯任何生物。高原上的人們并無“害蟲”、“害獸”的觀念,也不會為了牟利去殺害生命。許多牧民并不主張以藥滅鼠、以器捕殺狐貍。他們認為過去草原不用毒藥滅鼠,老鼠也不危害草原,主要是由于對草原保護得好,牧草長得豐茂,而高密的牧草下高原鼠不易生存,此外,被保護的草原生存大量獸類與鳥類,都是老鼠的天敵。表明在生物多樣化的環(huán)境里,不同生物自然實現平衡[2]。

      藏族自然禁忌是出于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因而對自然的保護性禁忌是一種非常自覺的行為,一種必須要這樣做,否則會引起災難的心理傾向與道德規(guī)范,而藏區(qū)部落及政教合一政權所頒布的保護水草動物的法令,則是對民間自然禁忌的擴大與具體化。這樣,自然崇敬觀念、自然禁忌機制、道德規(guī)范與世俗法令共同構成了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網絡。從文化上講,這是作為統(tǒng)一的整體而在發(fā)揮功能作用。禁忌與法規(guī)是建立在對自然的崇敬之上,沒有崇敬信仰,法規(guī)不可能被執(zhí)行。今天,國家環(huán)境保護法已頒布多年,許多人對他知之甚少或知而不行,除了別的原因外,缺乏對自然的敬畏,亦缺乏對法律的信仰與尊重是很重要的原因。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藏族自然禁忌中的迷信因素在淡化,但作為一種環(huán)保意識,仍在起有益的作用。

      藏族游牧方式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謹慎適應和合理利用。這種方式限制了家畜數量的增長,使其不超出草原牧草生產力的限度。牧民保護草原一切生物的生命權與生存權,既養(yǎng)家畜又保護野生動物;既要放牧又要保護水草資源,按季節(jié)、分地域進行游牧使草地得到休養(yǎng)生息。

      千百年來,藏民族在高原生存發(fā)展中,珍惜愛護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與高原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與民族文化。藏族人在青藏高原創(chuàng)造的這種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生存文化與自然環(huán)境高度適應,其游牧方式、農耕方式都是其文化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種文化的價值觀念決定了游牧方式、農耕方式不是純粹為謀利的經濟活動方式。因此,藏族人的文化與生活方式,是不同于今天我們所熟知并向往的那種追求物質利益、舒適、無限制消費的生活方式。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文化向世人表明他們擁有自己的天地、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生活。如今在市場經濟大背景下,現代生態(tài)學研究者們如何從中得到有益的啟迪值得人們深思。

      1.2 藏民族傳統(tǒng)的精神生活與藏區(qū)文化教育

      1.2.1 藏民族的精神生活 藏民族人更注重精神生活。游牧民族精神上是充實的、自由的,他們在與草原大自然的交流中豐富、充實了自己的社會生活與精神生活,天地萬物是自已的伙伴。他們信仰崇拜大自然,在自然信仰中使自己有了追求和精神寄托。牧民的生活從容自由、胸懷開闊、熱情好客、樸實誠懇,這與現代都市人的爭斗、猜疑、貪財反差巨大。他們生活的目的并不是創(chuàng)造巨大的個人物質財富。而只是選擇這樣一種生活方式,追求與自然的和諧、與眾生相依為命的境界。而將剩余的時間與精力貢獻給無盡無窮的精神生活。所以游牧民族是真正的隱士。他們幾個世紀以來隱藏在草原深處,創(chuàng)造了適應草原自然環(huán)境的最佳方式-游牧方式,生存了近萬年,而遠離于人類主流文明。因而,游牧民的文明被歷史學家看作停滯不進的文明,游牧民的社會看作沒有歷史的社會[3]。在外人看來,游牧民雖然在草原以主人自居,但實際他成了天氣與草原的奴隸,只能服從,不能抗拒。主要表現在:

      (1)誦經、轉經輪、磕長頭 在高原藏區(qū)到處都能看到聽到大小寺院里許多靜坐苦修的僧人,成千上萬的僧人在苦讀研修。放牧農作的人們,一有閑暇便誦經、轉經輪、磕頭。在漫長的朝圣路上,磕長頭(等身頭)的民眾一步一步向神山、圣地行進,一路靠乞討生活。一走幾個月或一年,甚至更長,不達目的決不停止。手破了,頭破了,鮮血淋淋,在別人看來辛苦異常,而他們卻“樂在其中”。還有一些人,他們一生都在各種石頭上刻經文,刻下的經石壘成了一道道長城?!朗来鷮W⒂诰窕顒?,成為一種“精神人類”[1]。

      (2)進寺院當僧人 千百年來,寺院成為藏族人的寄托地,進寺院當僧人,成為至少是大多數男人的生活理想。18世紀中葉,藏區(qū)僧侶達48萬人,占當時藏族人口134萬人的1/3。如果除去婦女兒童,那么成年男子至少有一半或6、7成人口在寺院,這與“家有三男、二人為僧”的說法相吻合。

      (3)進寺院當僧人供養(yǎng)僧侶 在家的農牧民,除了自己盡量參加宗教活動外,傾其全力供養(yǎng)龐大的僧侶群體、建設大小寺院,則成為他們全部世俗經濟活動的主要目的。

      據1955年對黃河上游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阿曲乎部落的調查,該部落157戶牧民1955年全年宗教活動開支共64 550元,占157戶人家全部收入的43.9%。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20世紀50年代牧民的宗教開支一般占全年總收入的一半。

      (4)不屯積財富 既然認定人應過一種清貧而知足的生活,不該屯積財富。那么,人從一開始不該向大自然索取更多的東西。藏族人很早就在藏南河谷發(fā)現砂金,可是一直未去開采。近代以來,隨著內地及國外商人的涌入,藏族牧民知道像買賣冬蟲夏草、鹿茸麝香可獲大利,但是過去當地多數藏族人并沒有大規(guī)模地采集,始終對此行當不屑一顧,正是這樣一種處世態(tài)度,才維護了高寒地區(qū)較完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5)生活節(jié)簡 游牧民常年生活清貧,一壺清茶、一碗青稞炒面,是長期的飲食;一件羊皮祆,白日當衣穿,夜里作被蓋;一頂帳篷是全部家產,成年累月在高寒草原與牛羊為伴。他們說:“男人節(jié)制是智人,女人節(jié)制是賢女,大官節(jié)制是偉人。

      (6)尊敬老人、贍養(yǎng)父母 藏族諺語曰:“老人是家中的支柱,太陽是幸福的明燈”。首先對老人特別照顧,不論吃飯喝茶、飲酒等,先要敬給老人,待老人動手動口后,大家方可動手動口。在家里,兒女尊重父母,下輩尊重上輩。見老人應起立,老人進屋要起立讓座,吃飯飲酒先敬老人。兒女對父母口出狂言是不能容忍的。兒女不給父親剃頭。人到68歲以上,因以屬相計算,可稱之為80歲,便可祝壽,叫“加曲加東”,下輩人、客人向老人祝壽,老人也向客人說“我的壽給你,祝您健康長壽”。每當節(jié)日,尤其是春節(jié),先給老人拜年,全莊里先給年齡最大的壽星拜年,祝愿安康。平時,騎馬碰上長輩,要下馬問安,家中上炕,老人有病后,精心侍奉。對父母養(yǎng)老送終的人被認為是真正的兒子,受到人們的尊敬。虐待老人的人,過去要受到部落嚴厲的懲罰,現在要受到社會上最嚴厲的譴責[4]。

      (7)互助行為 放牧時,部落之間和睦相處,相互自覺地不侵占草地,相互照看牛羊。人們得到任何財富或收獲,他要與周圍人、周圍的動物均等分配。“露水大的一點東西分著吃,針尖大的一點活兒一起干。幸福與快樂若降臨,共同享受無偏私?!贝颢C時,獵人捕獲了獵物后,在他未拿回家向神佛、向家人、向鄰居分配前,任何外來人首先看見了獵物,獵人便要與其平分。如果是眾人集體狩獵,那么,獲得獵物眾人平分。以后,別人獲取了獵物,也照此分配。環(huán)青海湖等地的藏族部落之間每年有幾次重要的生產互助與財富相互饋贈活動:5月,各戶牧民的母羊產羔已結束,牧民們準備閹割公羊羔。于是幾戶或10多戶聯(lián)合起來組成一個組,輪流到各戶閹割。主人宰幾只羊慰勞幫忙人8月剪羊毛時,又組成互助組到各戶剪羊毛,主人同樣宰羊招待。這種集體勞動、集體食宿要持續(xù)10多天或20多天。此外,節(jié)日期間各戶都要相互饋贈禮物,至于婚喪嫁娶,全部落的人都要前去張羅,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這種互助饋贈成為互惠性的活動,各家都有贈送的義務,同時也得到了部落民眾的認可。一個部落在這種相互援助中維持著他們的正常生活。

      不僅要與人類共享財富,而且要考慮到同一環(huán)境中其他生物的需求。在部落地域既留有家畜食用的草地,也留出足夠的草地供野生食草動物食用。比如,低洼處放牧家畜,高山處留給野生動物;野生食草動來到牧民的夏季牧場,牧民一般不會驚擾它們。

      (8)熱情好客 遼闊的藏區(qū),熱情地招待外來的旅行者、僧人及各部落牧民,這是世代相傳的習俗。在封閉的牧區(qū),人煙稀少,帳篷中偶爾來一客人,牧民自然高興,全家人都要出門迎接,而不管認識與否。婦女兒童要為客人擋狗;男主人則接過客人的馬韁繩,扶客人下馬,以敬語問候。對于外面的人類社會永遠充滿著好奇向往之心。見到外來人,牧民渴望了解外面社會的奧秘。所以與客人長夜漫談、喝茶、飲酒,是他生活的一大樂趣。在這里人們遵循著一條古老的人際相處原則即人類皆兄弟,財富應共享?!翱腿藖砹?,請坐下,先喝茶,再敬酒,空肚子說話,不是牧民的規(guī)矩。給客人遞茶時要用雙手;遞手時刀尖不能朝客人而將刀把遞給;在打罵小孩,不掃地倒灰。不應從客人衣物上跨過或踩踏,更不能從別人身上跨過。在屋里或帳篷里大家圍坐時,不應從客人的前面走過;不應把腳直接伸向客人,不能背對客人坐;不能當客人面咳嗽,咳嗽時以衣袖捂面。無論是親戚還是陌生人,只要人家前來你的帳篷投宿,主人須盡自己力量招待客人,給他飲食、讓他住宿,主人陪伴他說話[4]。拒絕給口渴者一杯牛奶的人,應罰羊1只。向鄰居強索乳酒喝的人,應罰備好鞍子的馬1匹[5]。

      (9)做客人的規(guī)矩 到別人的帳篷里去做客,騎馬者在離帳篷很遠的地方就下馬,以示敬意;他只用馬鞭擋主人家的狗,不去打它(當高大兇猛的藏狗奔來時,用手仗、鞭子輕輕指一下狗的鼻子,狗就會安靜下來)。進了帳篷,先向供佛處磕頭致意,然后靜靜坐在自己的位置;男客人坐帳篷左邊,女客人坐右下方。與主人交談時,既不高聲喧嘩,也不東張西望察看帳內,主客一邊喝茶一邊談事??腿讼蛑魅藛柡谩柊?,問牛羊好、草原好,但不打聽主人的隱私,比如追問牛羊數量、錢財數量等。他們認為打探別人的財富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腿瞬荒軐⒛_放在灶旁;不能在灶火里燒骨頭、布條等有臭味的東西[6]。

      主客之間無論是朋友,還是親屬,不能將手搭在對方的肩膀上,也不能拍肩,因為肩膀是人的陽神所在處。無論主人還是客人,也無論任何親屬,都不應穿別人衣服,不用別人的食具(碗筷),不用別人的鞍具、放羊工具。藏族牧民、僧人到別處旅行、作客,隨身總攜帶自己的茶碗。并且只讓主人給自己添茶,自己不能以自備碗去舀水。他們總是小心翼翼地不觸犯別人的生活權利,也不觸犯別人的生活領地,這種自覺性來自道德的約束,許多外來人自愧不如。

      沒有親戚關系的婦女不隨意進入別人的帳篷,下賤的人(鐵匠、屠夫之類)或有傳染病的人不隨意到別人家做客[6]。

      (10)藏族的“賤人” 觀衛(wèi)藏地區(qū)藏族人普遍歧視獵人、鐵匠、木匠、捕魚者等,在安多藏區(qū)歧視鐵匠、獵人。這種人因為屢次犯禁,采集捕殺生物,制造挖掘工具或者破壞草地,被認為是無社會公德脫離佛法教規(guī)的人,這種人是卑鄙的、低下的,人們一般不愿與他們來往,他們實際上成為社會賤民,所以與大眾疏遠,成為禁忌者。到這種地步,他們的生活便異常艱難。藏區(qū)過去少有此類職業(yè)者,便是這個原因[6]。但不歧視銀匠,因為他們只制造飾品。

      別的社會視為下賤人的乞丐、小偷、流浪漢等在藏族社會并未當作“賤人”,而偏偏將有正當職業(yè)的鐵匠、獵戶之類視為賤人,這是為何呢?這就是藏民族獨特的環(huán)境保護價值觀凡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毀滅其他生物的人是道德低下,天良喪失的無恥賤人?!叭藗円话阏J為:他們直接或間接地屠殺生靈,制造罪惡;或者他們的祖宗就不干凈”。“人們看不起鐵匠,因為嫌他們吃雪豬肉,認為他們骨頭臟”。“鐵匠的靈魂是黑的,骨頭也是黑的,鐵匠的影子映在誰的身上,誰就要倒一輩子霉,千萬不能與他說話”[7]。實際上對鐵匠、屠夫的歧視是游牧文化特有的現象。它是在草原受到破壞、牲畜被大量屠殺、畜牧業(yè)走向衰落時,牧民為維護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畜牧業(yè)發(fā)展而采取的一種防護對策。牧民普遍認為鐵匠不僅是不潔之人,而且是一種破壞勢力,因為他們間接破壞了原始的自然植被,使之千瘡百孔[8]?,F在,藏族的這種“賤人”觀己改變。

      (11)生死觀 人去世后,不再提死者的名字。認為人一死去,他的靈魂也同去轉生。為了使靈魂順利轉生,不應再叫;與死者同名的人則公開聲明自己已更名。這一切是為了尊重死者,祝愿他的靈魂得到安息。對富貴長壽在傳統(tǒng)社會中的藏族人并不刻意追求這種目標。對“英年早逝”他們隨緣任運、順其自然并不過分痛惜。老年時代,懷揣木碗,手持念珠,騎上慢牛,游走天涯,或到人家投宿乞食,或到寺院磕頭拜佛,無牽無掛。另一種活法則是白日捻毛線,轉經輪,晚上誦佛經、磕長頭。日升出帳浴陽光,日落進帳烤糞火。行則跟隨人后,聚則閉口少言。兒孫勿念,牛羊莫牽,但念佛教,只行善事。輕輕地退出社會,悠悠地隨緣任運,靜靜地衰老死亡。這是最自然的死亡法。

      藏族游牧民的有些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是值得我們當代人所敬佩和學習的,但也限制了生產力發(fā)展。尤其在農奴隸制時代,這些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往往被農奴主所利用,使他們忍受剝削,安于現狀而生活過于貧困。

      1.2.2 文化教育 (1)藏區(qū)文化教育 1959年以前藏區(qū)基本上沒有學校,民間的有關生產技術、生活知識、民間文學藝術等只是口傳心教。學習文化只有進寺院。但貴族子弟可到內地或國外學習。廣大牧民很多沒有文化。藏族中有文化的知識分子只是僧人。1959年民主改革以后在藏區(qū)各地開辦了大量的藏族學校,學習漢藏兩文,但理科也只用漢文教授。1980年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成立了四川藏文學校。這是我國第一所“以藏語文為主、用藏語文授課”的雙語教學中等專業(yè)學校,也是一所能較完整、系統(tǒng)學習藏族傳統(tǒng)文化的學校。學校面向全藏區(qū)招收藏族學生,旨在傳承優(yōu)秀的藏族文化[9]。

      全藏區(qū)各大寺院設有藏文高等學府。即六大學院。六大學院有“顯宗”“密宗”之分。拿現代語來表達“顯宗”是基礎課或專業(yè)基礎課。而“密宗”則是各種專業(yè)技術課。

      (2)藏文高等學府-六大學院[15]①聞思學院藏語稱“鐵桑浪瓦札倉”。是研究藏傳佛教顯宗之地。格魯派認為,顯宗是僧人學習的根本,有“不明顯宗,枉為出家僧人”之說,因之聞思學院在該寺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很多僧人都投身于該學院高僧門下求學,按照“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的原則,廣聞經義,聞后思維。聞思學院主司顯宗教義,通過傳授、背誦、思維、辯論等形式,經過至少15年的苦讀,達到學習13級,通曉五大論。其中,因明部分5年5級,學習理論,要求背誦《中論》和《觀莊嚴論》兩經:般若部(智慧學)分4年4級,學習600卷《大般若經》;中論部分2年2級,學習《中觀新論》、《中觀舊論》;俱舍部為4年1級,學習解說和論證佛經義禮、成就佛經智慧的手段,即生死輪回和超生死輪回之道;戒奧妙無窮部為1級,學習戒律和行為規(guī)范,學程視修為而定。聞思學院在每年農歷11月19日舉行嚴格的升級考試,如能考取格西學位,則有希望被指派為活佛的經師或屬寺的經師,去世之后有可能進入新的活佛轉世軌道,終成正果。

      ②續(xù)部上學院、③續(xù)部下學院 五大密宗學院中,續(xù)部上院和續(xù)部下院屬神學院,是次于聞思學院的兩大學府。該院因由后藏的喜饒桑蓋法師傳續(xù)而來,名曰“續(xù)部”。原拉薩的續(xù)部院按其所處位置高低有上下院之分。兩院都分為初、中、高三級,學程年限不定。續(xù)部下院主要研修密宗教儀,廣授法師之灌頂,教化善根弟子入密宗金剛乘門,立于解脫之道。續(xù)部上院按《密宗道次第廣論》要求,受法師之灌頂口訣,依生起和圓滿次第之道修行密宗真諦。兩院的教規(guī)嚴格而繁雜,僧人必須遵循一定的程序,賭咒發(fā)誓,才能傳續(xù)。修業(yè)期間,對行為規(guī)范要求極為嚴格:僧人不能穿綢緞,不能飽腹,嚼食不能出聲,吃飯必須持缽,外出必須持杖,走路不準仰頭,睡覺只能曲伏于1米見方的墊子上等等。僧人需學會用彩色細砂制作壇城(或譯為壇場),繪畫八種佛塔、土地金剛線等技法。每年考試只有1人能獲得“俄然巴”(學士)學位。

      ④時輪學院 屬密宗天文學院,不僅修持供養(yǎng),而且兼習實用技術,分為3級,學習年限不定。時輪學院除研究時輪金剛和怖畏九道金剛的生起與圓滿之道外,主要學習研究時輪天文歷算,兼司藏歷,并學習聲明、語言、詩詞、書法、繪壇、音韻的手法和步法?!皶r輪”為遠古苯教天文歷算的“時間之輪”,后為佛教中的時空理論所代替。時輪金剛現被人格化為一種白色的神。該院的主要任務是每年測算出次年及數年間的年歷。藏族的歷算吸取了漢族夏歷的歷算方法以及印度、尼泊爾的《時輪經》之精華,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藏族歷算。其推算方法除“大陽日”外,還有“大陰日”和“宮日”,在全世界也鮮見。藏歷算法以60年為一歷元,另有一套系統(tǒng)推算預測日食的方法。

      ⑤喜金剛學院 藏語稱季多札倉。以古吉都金剛為主供神,主要研究密宗喜金剛的生起和圓滿次第之道,兼司官歷(現行公元紀年歷法)、藏僧徒依照拉薩南佳札倉,穿紫不穿紅。最拿手的是彩砂繪制壇城。佛經上說,曼陀羅是一種有靈光寶氣的花,色白而音妙,花盤碩大,誰若是遇見它,就會舒心愜意,脫出地獄之苦,升華到極樂世界。曼陀羅是梵文音譯,意為“壇”、“壇城”。因此,修行密宗者都想通過繪制壇城,悟性修行,以便早日擺脫“罪孽”,層層過關,跳出人間地獄之苦,見到曼陀羅,達到級樂世界??梢?,繪制壇城是具有象征意義的修行。金剛壇城有木制的,有金屬材料的,也有繪畫的,但更多的以細砂制成。首先篩選顆粒均大的細沙,洗去泥土,以不同顏料染成各色,分別裝在牛角形鐵筒內。筒口留有能流出細砂的小孔,然后在砂盤內以各色細砂堆繪成佛經所描述的各種金剛圖案。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寺院都要舉行時輪金剛法會,在供奉的壇城下首,由時輪學院中精選的十余名高僧,身著法衣,手持法鈴,頭戴五瓣蓮花帽,舞蹈誦經。

      ⑥醫(yī)院學院 藏語稱曼巴札倉。除佛經、醫(yī)典外,主要研習醫(yī)療技術和薌學及藏醫(yī)藥的采集、炮制。學習分初、中、高3個階段,一般要15年。初級階段學習《總則》、《總則續(xù)經》和《后續(xù)經》;中級班要背誦《偏經》、《藥王經》和《后續(xù)藥王經》??既敫呒壈嗪蠹撮_始研究《四部醫(yī)典》等深奧的醫(yī)學理論。醫(yī)學院的僧徒在每年2月20日至4月19日為授課學習時間;4月下旬,初、中級班僧侶外出采藥3天;6月上旬,全院僧侶外出采藥14d;8月,全院僧侶又外出采藥3d;7月下旬開始制藥;8月由全體僧侶誦經7d。祝愿各藥“靈驗”,已成定規(guī)。藏藥中的潔白丸、九味沉香散和九味牛黃散,已被列入國家藥典。目前寺內設立有藏醫(yī)研究所。

      在醫(yī)學院的墻壁上,以象征主義手法繪有一張張生命之樹,講解復雜的藏醫(yī)學原理。樹旁書寫著各自象征的名稱,表示人體經絡、氣脈、生理結構及相互關系的形象示意圖。

      1.3 藏族古老傳統(tǒng)的文化產品

      1.3.1 藏族的文房四寶 藏族學者十分重視書法,也有自己的文房四寶,即筆、墨、紙、散木札。藏文字形有楷書、草書兩大類,草書分六類,尚有篆文。

      藏族人寫字不用毛筆,而用竹筆,一般使用者自己制作。藏族學者十分看重竹筆,認為它是文殊菩薩“智慧之劍”的象征。制筆分選竹、加工、削筆3道工序。選竹一般是舊竹,皮色杏黃,無裂紋斑痕,質地柔堅為優(yōu),每筆有節(jié),有節(jié)則為吉。先將選好的竹架于屋梁煙熏,或油箭竹體干硬,色澤油亮。削竹時,備鋒利小刀,然后根據書寫需要,即體大小,削出各種筆來,一體一筆,另外也有以鳥翎為筆的。

      盛墨黑用墨盒而不用硯臺,墨盒形呈瓶狀,銅制,小巧玲瓏,書寫時,左手持盒,右手執(zhí)筆。以前,墨多為自制,其原料有木炭、燈芯灰、黑礦石之類。在墨汁中加少許冰礦以求光澤,加少許麝香使氣味芬芳,也可防腐。藏傳佛教的經文用“賽爾寨”(金粉)、“俄寨”(銀粉)、“瑪爾寨”(朱砂)、“東寨”(白貝粉)、“納亥寨“(黑墨)等原料和色彩寫成。

      紙是土法制作,種類較多,質量也不一,綹巴嘎紙為上品,次為饅頭花根制的紙,再為草紙。紙以潔白、薄亮、柔輕、不易撕壞,書寫不洇為優(yōu)。

      散木札形似漢族水牌,為長方形,大小不等,四周有沿,表面涂以黑漆。書寫時,用少許酥油擦面,再打上橫格,然后撒上糌粑粉或草灰之類,隨即抖去可寫。散木札一可寫字,二可打草稿,三可繪草圖,四可演算,五可當書札,真可謂一物多用[1]。

      1.3.2 宗教典籍 14世紀編纂的《甘珠爾》與《丹珠爾》即聞名于世的《藏文大藏經》,包括了顯宗、密宗、戒律、般若、華嚴、寶積、經集、涅磐、中觀、因明、聲明、醫(yī)方明、工巧明、世論等幾十類學科,共459種書籍。其內容以佛學為主,包含了藏族文化各個方面,是一部學科齊全的百科全書。

      1.3.3 歷史著作 有《蔡巴紅史》、《西藏王統(tǒng)世系明鑒》、《青史》、《新紅史》、《漢藏史集》、《賢者喜宴》、《西藏王臣記》、《白史》等10種。在佛教史方面,有《布頓佛教史》、《雅隆教史》、《土觀教派源流》、《安多政教史》等幾十部。家族史中有《薩迦世系譜》、《朗氏家族史》、《德格土司世系》等部。傳記方面有《宗喀巴傳》、《薩班傳》、《布頓傳》、《米拉日巴傳》、《蓮花生大師傳》等幾百部。此外,尚存約200多名學者的學術著作全集。

      1.3.4 文學著作 藏族創(chuàng)造了各種題材的詩歌、神話、傳說、故事、小說等。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已發(fā)現有100多部,僅對已出版的40部統(tǒng)計,共有25萬多詩行。它是世界著名的英雄史詩之一,其影響遍及世界。

      1.3.5 藏醫(yī)學著作 藏醫(yī)是藏族的民族醫(yī)學,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吸收和借鑒漢醫(yī)、印度醫(yī)學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而形成。在吐蕃王朝時期,便有大量總結藏族醫(yī)療衛(wèi)生方面的學術著作問世,包括《醫(yī)療術》、《火灸療法》等。以后出現了《月王藥診》等理論系統(tǒng)、完整的醫(yī)學典籍。最著名的是公元8世紀宇脫·云丹貢布所著的《四部醫(yī)典》。內容從基礎理論到各科臨床實踐,包括人體解剖、胚胎發(fā)育、病因病理、治療原則、臨床各科、方劑藥物,診斷病情主要是問診、望診和觸診。還有治療器械、治療方式、藥物性能等內容。18世紀中葉由帝瑪爾·丹增彭措完成的《晶珠本草》藏藥巨著,收藥2 294種,其中大部分是青藏高原的草原植物藥和動物藥。據說是由內地僧人敘述而成的藏醫(yī)典籍。藏醫(yī)常用藥是由多種藥物配制的成藥,共有1 400多種。此后又有《藏醫(yī)史》、《藍琉璃》等著作出版。

      1.3.6 天文歷算 吐蕃時期有《珍寶明燈》、《冬夏至圖表》等。11世紀出現了《時輪根本經釋》,14世紀出現了《歷算綜論》等。17世紀后出現了《天文歷算問答·光輝太陽》、《白琉璃》、《除銹》等著作。

      1.3.7 藏族的諺語 諺語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用比較固定的語言形式,積累出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和教訓。具有勸慰、啟迪等功能。它廣泛流傳在人民群眾口頭之中,通俗、順口、樸實、精煉、清新、含蓄,具有鮮明的形象性,生動的比喻,濃厚的民族特點,獨特的地方色彩。如:

      1.要象柱子一樣端直,要象柱石一樣堅實。

      2.艱難時不可泄氣,安樂時不可得意。

      3.享樂的欲望要抑制,吃苦的精神要發(fā)揚。

      4.口說空話如泡影,實踐珍貴似黃金。

      5.不餓肚子不知糧食寶貴,不經步行不知乘馬恩重。

      6.唾液吐不到天上,駝腿跨不過山巔。

      7.蒼天之中的父親,大地之中的母親。

      8.寧喝朋友涼水一勺,不吃壞人蜜糖一碗。

      9.大敵當前共舉刀,朋友光臨共舉杯。

      10.雄鷹雖是天上的鳥,但它還要落在石崖上。

      11.權勢達到頂點,苦海跟前亂翻。

      12.酒醉了有清醒之時,財迷了無清醒之日。

      13.黃土堵不住泉眼,石頭壓不住新苗。

      14.源頭一旦渾,下游不會清。

      15.小溪喧囂不已,大海無聲無息。

      16.河水雖然寬大,仍在船身之下。

      17.清水打不出酥油,巖石榨不出清油。

      18.牦牛不想喝水,壓頭也是無用。

      19.家鄉(xiāng)的氣味,比牛奶還香。

      20.不到山頂不知山高,不渡河水焉知水深。

      21.一次說了謊,一生人不信。

      22.沙子里面有黃金,眾人中而有智者。

      1.3.8 藏族八吉祥徽[10]藏族在3000年的發(fā)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學原則和心理素質,有自己獨特的吉祥符號,稱八吉祥徽,藏語稱扎西達嘉,由于歷史上藏族信奉藏傳佛教,這些符號都和宗教緊密相連。八吉祥徽是:吉祥結、妙蓮、寶傘、右旋、白海螺、金輪、勝利幢、寶瓶、金魚。另外,藏區(qū)還有一種叫“央章”的吉祥徽。

      1.3.9 藏區(qū)的六長壽 藏區(qū)尊崇的六長壽(藏語稱才讓南木周)用繪畫來表現,多繪在墻壁上,也有刺繡在布面上,掛在墻上。這六長壽是:巖長壽、水長壽、樹長壽、人長壽、鳥長壽、獸長壽。即巨巖(也喻大山)、常流水、蒼松柏、壽星老人、仙鶴、千歲鹿。

      1.3.10 藏族的七珍寶 七珍寶,藏語叫仁欽納東。即金輪寶、神珠寶、玉女寶、主藏臣寶、白象寶、紺馬寶、主兵寶?;蛘撸航稹y、琉璃、子母綠寶石、晶石、紅珍珠、冰珠石。

      1.3.11 畫與雕塑 以巖畫、壁畫、卷軸畫(唐卡)、木版畫、羊皮畫、堆繡為主要藝術類別的繪畫藝術。有以銅鑄、石雕、泥雕、木雕、酥油塑等用料所雕塑的圓雕、半圓雕、浮雕等藝術,具有高原獨特的藝術風格。

      1.3.12 建筑藝術 藏族建筑藝術則突出人工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的高度協(xié)調,形成了與自然環(huán)境渾然一體之貌。從公元3世紀到當代,青藏高原大地上建成了數以萬計的寺院,這里依高山而建的寺院,似從山中長出,與山成為一體。在夏日碧綠原野上的一座座白色佛塔,與自然色彩高度和諧,從中可見藏族人創(chuàng)造了一種崇高與優(yōu)美高度結合的美學境界。

      1.4 藏族的文體活動和節(jié)日

      1.4.1 民間歌舞藝術 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自古以來,“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說話就會唱歌”。安多地區(qū)主要流行的歌為“魯”和“拉伊”,流行的舞為“卓”和“噶爾”等?!棒敗笔前捕嗟貐^(qū)方言中對酒的一種歌唱形式,主要在節(jié)日聚會、婚姻嫁娶時演唱,用以抒發(fā)情感,烘托氣氛,表詞達意。它的評議含蓄生動,比喻形象貼切,曲調比較短小,但音域寬廣,音調悠揚婉轉,悅耳動聽。“拉伊”意為“山歌”或“情歌。所唱內容多為愛情題材,也有少數贊美家鄉(xiāng)風光和草原景色的。一般不能在家里唱,只有在遠離帳篷和長輩的地方才能唱,拉伊的歌詞多用比喻。語言生動浪漫,曲調高亢自由,音域高遠奔放,節(jié)奏顯明,散拍中有規(guī)律,規(guī)律中有自由?!白俊笆且环N比較古老的歌舞。流行在藏族各地區(qū),有的地方稱“鍋莊“,為在年節(jié)、重大聚會、喜慶豐收之時邊唱邊舞的一種舞蹈。從總體而言,具有詩歌、音樂、舞蹈融為一體的特點,內容豐富,文學性較強。表演時手足舞動,節(jié)奏活潑歡快,曲調易于上口,歌曲嘹亮高亢,舞蹈動作粗獷、豪邁、遒勁,富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民族特點。

      “噶爾”也稱“郭爾”,是圓圈舞,也稱為環(huán)舞,是一種群眾性的歌舞,融表演、說唱、舞蹈為一體。曲調可快可慢,自由浪漫。它有傳統(tǒng)的歌詞,也有即興詞用以演唱,有時分為男女雙方互相問答。內容涉及古老的神話傳說、男女愛情等。歌舞興濃時,則通宵達旦,進行比賽時,常常一兩晝夜不散。

      1.4.2 民間說唱 一是《格薩爾王傳》的說唱;二是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的詩贊類說唱;三是樂曲類說唱,一般用龍頭琴搭八弦琴作伴奏樂器,即興編詞,自彈自唱。格式為三段三句式或三段四句式。曲調有多種,內容豐富,極富旋律。

      1.4.3 民間體育[11](1)賽馬 藏族多畜牧、善騎射,因此,賽馬十分興盛,其歷史悠久。賽馬有跑馬(奔馬)、走馬兩種。跑馬賽是五里至二十里路距離中比速度和耐力的比賽。走馬是在100~200m的距離中,騎手擺動腰肢揚鞭催馬,對側快步向前飛走,既要速度又要平穩(wěn)。走馬一般先分成幾個小組預賽、復賽、然后決賽取名次。跑馬距離遠,一般一次決賽,騎手摔下馬,馬自己跑向終點,也計名次,一般取13名,也有根據馬的多少來決定。

      (2)馬術 馬述表演也很普遍,一般除馬上射擊、射箭、打飛石之外,最有名的是“飛馬拾物”。在馬跑動時,騎手俯身拾起地上相隔幾處的石子或哈達或紅布。二是“蹬里藏身”。當馬飛奔時,騎手機敏的竄到馬的一側,一腿踩蹬,手抓馬鞍或馬鬃,身體縮成一團,呈隱蔽狀。三是“馬上站立”。當馬兒跑動時,騎手雙手扯住韁繩,全身站立。四是奔馬過障礙。五是馬上射箭、馬上射擊等。

      (3)打鎖兒或打梭 平灘挖一長方形小炕(長2~3寸,寬1寸),玩者為二人或不等,開始時在小坑內放1~2寸長的圓木,再斜插一根五寸長的細木棍,打者用二尺來長的木棍輕輕敲擊斜插木棍,使小圓木跳起來,然后,用木棍猛擊圓木,打得越遠越好,打不著為輸,由第二人輪打。對打三局連輸者要勝利者把圓木打遠,讓其口喊“鎖”聲跑到圓木落處并拾上圓木又返回,如果途中聲音斷了,就要從斷聲處將對方背到壘處。

      (4)摔跤拔腰 摔跤有兩種,一種是固定式的,兩人交叉相抱,然后使勁摔,不能使勾腳,以先落地者為輸。另一種是自由式,可以使勾腳,只要將對方摔倒在地便可,拔腰可用雙手也可用單手相抱其腰,被先拔起來者為輸。

      (5)蹬棍 用三尺長的一根棍。兩人坐平伸腿,兩腳相蹬,兩手伸直握棍;口令一下便用勁互拉,先被拉起來者為輸。

      (6)拉扒牛、犟板筋 用一條繩兩頭挽成死結拉直,掛在朝相反的方向站立者的脖頸,繩從胸前穿過兩腿間,然后彎腰用手觸地,聽到命令方可互拉。其場地只要平就行,有的被拉得退三步算是輸,有的在繩中間結一紅布為標志,再劃兩條界線,以拉過界線者為勝。犟板筋也用上面的一條繩(或腰帶)雙方掛在脖頸,根據繩的長短相視而坐,伸直雙腿,以拉過界線者為勝。

      (7)射箭、射擊 射箭在以前很普遍。其射法是在30步遠的地方立靶,然后,每人射3箭,中靶者為勝,如果雙方都射中,看誰射在中心,依此為標準決定勝負。比賽射擊時有幾種方式,一是打死靶,在百米處放一碗或立一木為靶。晚上在20~30m的地方插上一排香火,每人輪流射擊,看誰射得準。二是打活靶。小山坡上放一滾動篩子,半山腰射手要連放3槍,以打準次數多的人為勝。有些槍手就是用火槍土炮能連續(xù)打三槍,其速度之快,令人驚訝。先裝好一槍的藥、鉛彈。在嘴中含一顆、在耳門中放一顆,用牛角制成的裝火藥皂的器具,小角中放一槍的藥,用火繩點燃,動作極其熟練。三是在馬兒奔跑時打死靶。每人打3槍。因此,對善騎射者,格外崇敬。

      (8)舉石頭、搬石頭 50~100kg的石頭,雙手舉過頭,又能輕輕放在地下,這叫舉石類,把石頭從一個地上搬到另一個地方,不但要搬起來,而且要搬到一定的地點后,輕輕放下。

      (9)扳巴、擰勾 雙方兩手姆指朝上相握,胳膊伸直,左右相扳,決出勝輸。擰勾是雙方用中指相勾,胳膊伸直而相擰,按順向擰過去者為勝,不過擰勾往往發(fā)生把指頭擰柝的現象,盡管如此,但很普遍。

      (10)踢毽子、打毛蛋 俗話說:“踢毽子,穿緞子,打毛蛋,穿褐衫”。這類活動一般是少年兒童參加,成年人較少。踢毽子有拐、踢、盤、剪、轉、跳、蹲等數十種動作。毽子多用古錢插公雞毛做。毛蛋是在毛團上繞纏毛線而成,也有在吹脹的豬膀胱(尿泡)上纏上毛線而成的。動作有拍、踢、跳、轉等(現已很少)。

      (11)打拋兜(拋石器,藏語稱爾朵) 拋石器是牧區(qū)每一個牧民都有的放牧工具,它用牛毛線編成,長約2~3尺,中間有一小兜,其上置小石子,兩頭抓在手,揚手揮輪,然后突然放開一頭(另一頭有耳環(huán)、套在中指上),只聽“拍”的一聲石子便飛了出來,一般打300~500m,幾個牧民匯集在一起,定目標、看誰打得準、打得遠。拋兜不但是放牧工具,而且是自衛(wèi)或進攻武器,具有多種功能。

      (12)打秋千 稱“手手”,在春節(jié)期間最為興盛,有的用上繩拴在房梁上,有的栽在廣場上,比較高。玩的人踩在上面或坐在上面,來回勁催;有的上面放一塊板,兩頭各站一人,相互催蹬使擺起來。也有的一人坐在繩上,另一個則踩繩用力催送。

      (13)棋藝 這一類也較多,有煮鍋鍋、吊罐罐、圍和尚,下方等都是智力比賽。

      煮鍋鍋是兩人對下,用不同樣式或顏色的小石子或土塊。其盤式是用兩棋把對方的棋圍在角里,便是死棋,這個棋便拔起煮入中心的“鍋”中,直到三棋被煮完為止。吊蛋蛋是帶逼對方的石子到下面的三個圓圈內為輸,其盤式是一次只走一步。

      1.4.4 藏族的節(jié)日 藏族的節(jié)日大多與宗教有關。有正月法會、七月法會、九月法會等。農歷正月初八的“亮寶節(jié)”展示寺院寶物,也叫”放生節(jié)”,這一天僧人們將準備好的馬、牛、羊系上彩色綢帶放走,被視為“神馬”、“神?!?、“神羊”任何人不得獵殺。正月十三的“曬佛節(jié)”,正月十五的“蘇油花燈會”展示僧人們雕塑的各種蘇油花,七月十五的“大法會”等。每逢節(jié)日就有僧人的藏戲演出活動。民間的節(jié)日有藏歷年節(jié),西藏地區(qū)的“雪頓節(jié)”(吃酸奶節(jié)),安多地區(qū)的“香浪節(jié)”(來源是藏族僧人打完柴后的休息日,后演化為藏族農民為了追憶游牧生活,期望回歸大自然的浪山節(jié))。安多地區(qū)藏族也過“春節(jié)”,“春節(jié)”期間人們見面就互相祝福說“老薩兒桑格”。現在,在市場經濟大背景下,草原旅游業(yè)大發(fā)展,雪頓節(jié)和香浪節(jié)現已分別在西藏和甘南演化為旅游節(jié)。每逢節(jié)日就有大型文體活動和商業(yè)活動。正是“文藝搭臺,經濟唱戲”。

      2 藏區(qū)歷史上的法律和法規(guī)

      2.1 衛(wèi)藏地區(qū)政教合一的政府頒布的法規(guī)

      早在吐蕃王朝時期,藏區(qū)有了以佛教“十善法”為基礎的法律,其中規(guī)定要信因果報應,杜絕殺生等惡行;也有嚴禁盜竊部落牛羊的規(guī)定。同時,對藏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也有規(guī)定。

      公元1505年法王赤堅贊索朗貝桑波頒布文告:“爾等尊卑何人,都要遵照原有規(guī)定,對土地、水草、山嶺等不可有任何爭議,嚴禁獵取禽獸?!?/p>

      公元1648年,五世達賴喇嘛頒布禁獵法旨:“教民和俗民管理者、西藏牧區(qū)一切眾生周知:……圣山的占有者不可乘機至圣山追趕捕野獸,不得與寺中僧尼進行爭辯。

      17世紀初由西藏噶瑪政權發(fā)布的《十六法典》中說:為了愛護生靈,施舍肉、骨、皮于無主動物。為救護生命重危之動物,使他們平安無恙,遂發(fā)布從神變節(jié)(正月十五)到十月間的封山令和封川禁令(即禁止進山狩獵、禁止下河川捕殺水棲陸棲大小動物)。

      17世紀后期由五世達賴喇嘛制定的《十三法典》中說:“宗喀巴大師格魯派教義對西藏地方政教首領曾頒布了封山蔽澤的禁令,使除野狼而外的獸類、魚、水獺等可以在自己的居住區(qū)無憂無慮地生活?!边@個法令與其他根據“十善法”而頒布的法令一起實行。同時,《十三法典》又重申了封山蔽澤禁令,明確規(guī)定:“在假日的五個月發(fā)布封山蔽澤令?!鄙鲜龇ㄒ?guī)中有一明顯的時間界限:即春夏季節(jié)要封山蔽澤,以保護生長中的植物與動物。表明對自然規(guī)律的尊重與服從[22]。公元1932年,13世達賴喇嘛發(fā)布訓令,提出:“從藏歷正月初~七月底期間寺廟規(guī)定不許傷害山溝里除狼以外的野獸,平原上除老鼠以外的動物,違者皆給不同懲罰??傊?,凡是在水陸棲居的大小一切動物,禁止捕殺。文武上下人等任何人不準違犯?!瓰榱吮救说拈L壽和全體佛教眾生的安樂,在上述期間內,對所有大小動物的生命,不能有絲毫傷害?!?/p>

      2.2 薩迦格言

      薩迦格言是吐蕃王朝崩潰后,地方割據近400年來,以宗教的面目出現的一部政治標準和道德法則。根據其內容可分為9個部分:

      (1)強調一個社會或一個有學問的人應具有的智慧、人格魅力、求學精神和道德規(guī)范。學者無論怎樣困厄,決不會步蠢人的后塵;雨雀無論怎樣渴,絕不會喝地上的臟水。學者在學習時艱苦備嘗,貪圖安逸不會成為學者;留戀微小安逸之輩,不可能得到更大的幸福。懂得和別人和睦相處,才是有識之士;就連牲畜之類,也不能類聚。

      (2)提倡高尚的精神、高尚的情操,以高尚的精神陶治自己、凈化社會,作為學者追求知識的理想和行為規(guī)范。正直的人有點小過也會改正,卑劣的人過失再大也不理會;奶酪里有點浮塵也得清除,酒里還要特意放點曲子。靠罪惡和武力得來的財富,哪能算做真正的財富;貓狗雖然吃飽肚子,卻凈是些無恥的經歷。

      (3)針砭邪惡,鞭笞時弊,勸人向善;揭示“愚”與“惡”的本質。惡人把自己的過去總是往別人身上推諉;烏鴉把吃過臟東西的嘴總是往干凈處磨蹭。愚人只承受積財的痛苦,從來也享受不到它的幸福;經常尋求看守錢財的人,就像一只到處行竊的老鼠。

      (4)崇尚知識淵博的正人君子,以形象深刻的比喻昭示知識多寡對自己、對社會帶來的利害,以擁有知識的多寡來分辯君子與小人。高尚之士經常檢查自己的錯誤,邪惡之徒老是挑剔別人的缺點;孔雀剔洗自己的羽毛,貓頭鷹卻給別人以惡兆。有學問的人酷愛知識,無學問的人沒有興趣;蜜蜂采蜜喜愛鮮花,蒼蠅逐臭從不愛它。

      (5)揭示罪惡的本質對社會帶來的危害,忠告人們要警惕奸詐、欺騙、狡猾之徒的偽裝;告誡人們要杜絕橫征暴斂、腐化墮落、惡語中傷等。

      狡猾之徒偽裝老實,那是他存心要施騙;把野獸尾巴給人看,卻無恥地販賣驢肉。債務的尾數和殘余的敵人,殘酷的刑法和惡毒的語言;橫暴的家族和墮落的作風,不需倡導也會自然滋生。

      (6)揭示事物的本質及相對性,要求人們正確把握善惡取舍的做人標準。哪怕是廣有智慧的人,也很難精通一些事情;就是敏銳的眼睛,也不可能看見聲音。有益的,哪怕是敵人也要接近;有害的,哪怕是親人也要遺棄;海中的寶物雖然遠也要購買,腹中的疼痛雖近也要治療。

      (7)強調人們的言行要符合自己身份,積累財富與施舍要同時進行。做奴仆的驕傲自大,修苦行的講究衣著,做國王的不行教法,三者都是不合情理的。

      (8)待人接物要謹言慎行,遇事要分析研究,不盲從。對于尊長和下屬,用不著布施召聚;施放多馬供的人,神鬼樂意來保護。國王切莫欺凌百姓,只能合理征收稅賦;娑羅樹里蘊藏香脂,流得太多就會枯死。

      (9)倡導人們樂善好施,懲惡揚善,敬事佛法,贍養(yǎng)父母、長者,憐憫弱者,同情貧苦,鞭笞貪欲。不管父母對子女怎樣慈愛,子女對父母不會同樣對待;父母竭盡全力去愛護子女,父母老了卻受子女虐待。攢錢而吝嗇的富人,攢錢而樂施的富人,他們本人及其后人,來世將有顯著區(qū)分。

      總之薩迦格言闡釋人的本性。認為人的本性有別,因而對智者和愚者、圣賢和俗人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并把人類分為兩類:一類是偉人、圣賢、學者、善人、高尚的人;另一類是小人、庸人、愚人、惡人、下賤的人。其劃分的標準,不是門閥、地位、權勢、財產,而是智慧、學問、善良等品質。薩迦格言是系統(tǒng)的知識論體系,其顯著的特點是尊崇智慧和知識,尊重智者和學者,視知識為德行和幸福的源泉。并指出學者的特點是善于分析研究、明辨智愚善惡、知道取舍、獨立思考、改正錯誤等等。薩迦格言是修身養(yǎng)性的理論,倡導提高道德修養(yǎng),摒棄錯誤過失;靠智慧深省、修行、精進、利他、平等,以實現人生的價值[2]。

      2.3 各地區(qū)各部落規(guī)定的法規(guī)

      青海剛察部落內部規(guī)定。一年四季禁止狩獵。捕殺1匹野馬罰白洋10元;打死1只野兔或1只哈拉(旱獺),罰白洋5元。川西理塘藏區(qū)部落內部規(guī)定:“不準打獵,不準傷害有生命的生物。若打死1只公鹿罰藏洋100元;母鹿50元;雪豬或巖羊1只罰10元;獐子、狐貍罰30元;水獺罰20元?!备誓细始硬柯湟?guī)定:“在甘加草原禁止打獵。若外鄉(xiāng)人捕捉旱獺,罰款30元;本部落的牧民被發(fā)現捉旱獺,罰青稞30升(每升2.5kg)?!薄跋目思覄澏ㄉ搅帜翀鰹樯裆?、‘禁地’,不準牧民進入,并有曉諭牧民的告示,如:羅布麻山上林木系不可侵犯的神林,不許在此砍1根柴。倘敢違犯,吊九次外,并罰白銀25兩?!?/p>

      這類規(guī)定在執(zhí)行中是十分嚴格的,凡越界放牧,偷獵動物、偷砍林木者,被發(fā)現后,部落首領、寺院僧人及部落長者都要集體審問,周圍觀眾嘲笑羞辱犯禁者,最后他須向大家一一求饒,誠心認錯,并立即賠償。但無論怎樣賠償,其精神上所受傷害終生難愈。這是因為藏區(qū)還有一種不成文的規(guī)范:違禁者本身成為禁忌者,人們由于鄙視他而疏遠[1]。

      2.4 藏區(qū)寺院維護寺院所屬林木草地等的規(guī)定

      在藏區(qū),凡修建寺院的地方都呈吉祥狀態(tài),都是神圣之地,因而也成為藏人所重點保護之地。寺院自己周圍的地域劃分為寺院所屬地。除了少數地處高寒草原地帶的寺院將周圍大片草原劃寺院外,大多數寺院地處較低海拔地區(qū),氣候溫暖,宜于林木生長。歷史上寺院要么選擇有山有水有林有草之地;要么寺院建成后,僧人們種草植樹,幾百年過去后,經精心保護,各處寺院都擁有大片茂密的森林、豐美的草地與肥沃的耕地。當然在歷史進程中,寺院所屬的土地也不斷受到侵犯和剝奪,地方惡勢力的侵占,外來移民的蠶食,官府的剝削等,使寺院所轄地區(qū)也在縮小。盡管如此,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大多寺院仍擁有自己的森林、草地與耕地(科學家的研究表明:青海地區(qū)一些寺院周圍的森林,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是幾千年前高原氣候溫暖時期所保留下來的原始森林)。

      青海省1958年民主改革前夕,共有藏傳佛教寺院722座。另有靜房、小型佛堂近千座。甘肅省1958年前夕寺院有369座,靜房數百座,其中,寺院共擁有森林草地約1 400hm2,較大的寺院如郭莽寺、塔爾寺、佑寧寺、宗瑪寺都占有森林面積600hm2以上,耕地草原面積也上百公頃。較小的寺只占幾公頃林地,也有只占草山未有森林的。每座寺平均占有森林草地面積60hm2。至1958年安多地區(qū)共有1 200余座寺院,總計占有森林草地面積800hm2。

      寺院為保護自己的森林草地,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努力,僧人要在荒地上植樹,又要回擊企圖侵占破壞林草的人。對于寺院所擁有的森林,寺院制定嚴格的制度,嚴禁僧人和俗人破壞、砍伐。各寺院在這方面采取了種種措施:將寺院所在地的山、水封為神山神水,任何人不得觸犯、侵占、污染。神山與神水處的一切生物、花草、樹木、放生的牛羊、出沒的野獸、爬行的蟲蛙龜蛇、飛鳥飛蟲,均屬神圣不可侵犯之列。僧人嚴格執(zhí)行“不殺生”戒律,不宰殺牛羊、不傷害一切生靈,每年藏歷6月到7月有20d時間僧人不出山門,以免踩死地上各種爬蟲.寺院每年舉行“放生”儀式,以此來教育感化民眾善待一切生物。尊重動物生命權利[1]。

      [1]南文淵.西部開發(fā)與多民族文化[M].華夏出版社,2003.

      [2]楊士宏.“薩迦格言的法律內涵”《藏族傳統(tǒng)法律文化研究》[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7,55-59.

      [3]湯因比.(歷史研究):上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212.

      [4]楊士宏.藏族傳統(tǒng)法律文化研究,[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7,80.

      [5]南文淵.藏族傳統(tǒng)文化與青藏高原環(huán)境保護和社會發(fā)展[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8:191-196.

      [6]西藏社會歷史資料編輯組.西藏社會歷史調查(二)[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

      [7]圖齊·海西希.西藏與蒙古的宗教[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219.

      [8]新華網.藏族傳統(tǒng)文化在這里薪火相傳[EB/OL].http://news.163.com,2005-10-25.

      [9]何效祖.走進甘南尋夢香巴拉[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6,83-86.

      [10]何效祖.走進甘南尋夢香巴拉[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6,157.

      [11]索代.拉卜楞寺佛教文化[M].甘肅:甘肅民族出版社,

      1992:6,51.

      猜你喜歡
      牧民藏族
      牧民新生活
      牧民的遺囑
      The Light Inside
      牧民歌唱冬奧會
      草原歌聲(2021年3期)2021-03-09 05:10:28
      藏族對茶葉情有獨鐘
      創(chuàng)造(2020年5期)2020-09-10 09:19:22
      甘南牧民 趙云雁
      金秋(2020年4期)2020-08-18 02:39:20
      多康藏區(qū)藏族源流考釋
      西藏研究(2020年1期)2020-04-22 00:38:00
      《演變》《藏族少女》
      青年生活(2019年14期)2019-10-21 02:04:56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討
      商人買馬
      抚宁县| 斗六市| 北流市| 秦皇岛市| 三原县| 黔江区| 双城市| 甘德县| 资兴市| 襄汾县| 柳州市| 成安县| 夏津县| 区。| 特克斯县| 张家界市| 出国| 阜新市| 武鸣县| 渭源县| 拜泉县| 麻城市| 宣威市| 秀山| 绥棱县| 明溪县| 蕲春县| 霍林郭勒市| 灵川县| 安泽县| 桦甸市| 资溪县| 邹平县| 汶上县| 五河县| 蕲春县| 荃湾区| 黔南| 五峰| 富平县| 溆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