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地質與資源》編輯部在新一屆編委會的領導下,按照單海平主編新的辦刊思路,結合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賦予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的工作職責,緊緊圍繞東北地區(qū)地質礦產與資源環(huán)境,制定了打造東北地質區(qū)域學術平臺、研究東北地區(qū)地質與資源問題、介紹當代地質科技理論與實踐、探討學術問題、推廣新的工作手段和方法、擴大應用領域的辦刊方針.本刊以吉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為依托,以沈陽地質調查中心、東北地區(qū)國家地勘單位(局、院、所、隊)為實踐對象,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所屬院所為指導,創(chuàng)建了地質理論、工作實踐、深度研究三位一體的理論研究窗口.一年來,經過編輯部全體同仁的努力,《地質與資源》以全新的面貌、豐富的內容,真情地奉獻給大家.編輯部的工作取得了喜人的工作成果.
新一屆編委會成立后,產生了新的主編、副主編,充實了部分編委,提出了新的工作構想,要求編輯部的同志深入學術單位與專家、編委見面,約談作者,訪問讀者,提出好的辦刊意見.為了落實此項工作,編輯部在長春市召開了由吉林大學地學院、物探學院、環(huán)境資源學院、工程勘察學院等領導和部分編委參加的征求意見會,與會同志就如何調整辦刊方向、增加研究內容、擴大學術影響等方面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會后,編輯部專門拜訪了林學鈺院士,聽取了她對期刊的意見,走訪了《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和《世界地質》編輯部,相互交流了辦刊心得與體會.之后,又在沈陽召開座談會,邀請了東北大學、遼寧冶金、核工業(yè)、有色、地勘、化工等單位的領導和部分編委參加,聽取了他們對期刊的建議和意見.通過兩次會議,編委會對辦好《地質與資源》雜志形成了共識,決定更換期刊封面、調整欄目、增加具有權威性的特約稿件,使期刊從外到內有了全新的改觀,迎合了地學理論與實踐的時代需要.
為將《地質與資源》辦成國內一流的地學雜志,編輯部通過與中國地質科學院聯(lián)系,由朱立新副院長參加,組織了《地質學報》《礦床地質》《地質通報》《地質論評》《地質力學學報》《地球科學》六家期刊的主編和部分編委,召開了學習座談會,大家交流了辦刊體會,介紹了經驗,對本編輯部辦好期刊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會后,又走訪了中國地質調查局發(fā)展研究中心,向鄧士奇主任征求了意見,并到《地質通報》編輯部與劉志剛主編進行了交流.
為擴大期刊的影響力,編輯部同志專程拜訪了中國科學院劉嘉麒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吳福元副所長,走訪了中國地質大學地學院、中國地質圖書館,考察了地學期刊網站的建設和運行.
通過進京學習,編輯部全體同仁開闊了視野,學到了經驗,為辦好期刊打下了基礎,堅定了信心.
根據編輯部的工作建議,經主編批準,建立了《地質與資源》期刊網站,并決定自2011年始,將期刊由季刊變成雙月刊,同時新增加了4名編委和10名專家審核委員.2011年期刊欄目除了已有的特約稿件、大區(qū)地質、理論與實踐、方法與應用、問題與研究外,將增加地質科技動態(tài)、地質市場信息、地勘工作會訊,不僅增加了期刊的科技含量和信息量,而且也增加了可讀性.
更讓人欣慰的是,中國科學院林學鈺、劉嘉麒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陳毓川、裴榮富院士兼任了本刊的特約顧問,為本刊在地學領域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精神支撐.目前,《地質與資源》期刊已被“中國期刊網”、“中國核心期刊數據庫”等網絡媒體收錄.同時,美國《化學文摘》(CA)、《劍橋科學文摘》(CAS)、俄羅斯《文摘雜志》(AJ)也均有收錄.
我們相信,只要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探索,一定能將《地質與資源》辦成國內地學名刊.同時,我們也希望地學界同仁,廣大的專家、學者,能夠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們,共同為東北地礦經濟的發(fā)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