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蓉,陳仕均,劉興友,王選年,銀 梅,李敬璽,潘耀謙,陳俊杰
(1.河南科技學院動科院,河南新鄉(xiāng) 453003;2.新鄉(xiāng)學院,河南新鄉(xiāng) 453003)
教育科學
獸醫(yī)病理學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探索
唐海蓉1,陳仕均1,劉興友1,王選年2,銀 梅1,李敬璽1,潘耀謙1,陳俊杰1
(1.河南科技學院動科院,河南新鄉(xiāng) 453003;2.新鄉(xiāng)學院,河南新鄉(xiāng) 453003)
獸醫(yī)病理學是動物醫(yī)學各專業(yè)及相關專業(yè)的一門十分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其理論性和實踐性極強。針對該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講授與自學有機結合,實施啟發(fā)式教學、應用多種教學手段、合理布置作業(yè)、理論聯(lián)系實際和改革考試方法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教學方法;改革;獸醫(yī)病理學
獸醫(yī)病理學是動物醫(yī)學各專業(yè)及相關專業(yè)的一門十分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其根本任務是探討動物疾病的發(fā)生機理和本質,為預防和治療疾病提供理論依據(jù)。它不僅僅是基礎獸醫(yī)學和臨床獸醫(yī)學之間的橋梁性學科,而且其研究范圍幾乎涵蓋了從基礎到臨床的整個獸醫(yī)學所有領域。其理論性和實踐性極強,要求學生不僅必須熟練掌握動物解剖學、動物組織胚胎學、動物生理學和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等基礎學科知識,理解掌握大量的動物病理學專業(yè)術語、致病機理和病理變化;而且非常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1]。
在傳統(tǒng)獸醫(yī)病理學教學中,往往是教師占主導地位,實行滿堂灌,結果導致絕大部分學生對概念、機理和病理變化死記硬背,相似病的病理變化混淆不清楚,與相關基礎課和專業(yè)基礎課的內容聯(lián)系上出現(xiàn)脫節(jié)等現(xiàn)象。同時部分學生產生厭學、怕學的情緒。
為提高教學質量,做到以學生為本,通過改革教學方法去激發(fā)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興趣,筆者在多年獸醫(yī)病理學的教學活動中,通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和優(yōu)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獸醫(yī)病理學授課中涉及一些相關基礎學科知識時,傳統(tǒng)的做法往往是老師先簡單回顧總結,然后很快就講新課。由于大多數(shù)學生對以前所學知識都是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種直接過渡的方式沒有讓學生充分地開動腦筋,從而導致其對所講新課也是被動接受,所以對新知識理解不透徹,印象不深刻。為改變這種狀況,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可采取先讓學生課前自學或課堂自學,或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3~5min后,再由教師簡單總結,并過渡到所講內容。例如在講授酸堿平衡障礙這一章節(jié)之前,由于涉及許多動物生理學上的知識,動物病理學教材也對機體正常情況下的酸堿平衡調節(jié)進行了解釋,因此可先讓學生用15min左右時間自學這部分知識,然后再講解各種類型的酸堿平衡。結果發(fā)現(xiàn)與以往沒有自學相比,學生對所教師所講新知識的理解和接受速度更快。又如在講授組織間液循環(huán)障礙引起水腫發(fā)生的原因和機理時,可先給學生展示一張組織間液生成與回流示意圖,讓其根據(jù)圖示回憶動物生理學上所講的組織液的生成原理,而后老師再引導學生理解凡是影響組織液正常生成與回流的因素都可以導致水腫。這樣學生不僅容易理解,而且印象也很深刻。
啟發(fā)式教學(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在教學過程中以提出問題作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引導學生把握學習內容的教學方法,它是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emaster大學醫(yī)學院首創(chuàng)的教學法[2]。由于PBL教學模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比較有效,目前已成為國際上受到廣泛重視的教學模式。
獸醫(yī)病理學的概念繁多而且抽象,各種病變肉眼和鏡下觀察內容多且相似,書本內容多且難記憶。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往往是老師急于趕進度,學生被動盲目記憶知識的填鴨式教學,效果差、師生交流少,導致學生學習行為的機械性和思維的懶惰型,已不適應當代社會發(fā)展的人才培養(yǎng)需求。PBL教學法通過“先提問、后學習”,使學生學習由被動到主動,從而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掌握更多的信息。
要實施啟發(fā)式教學,關鍵在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刹扇≡谡n前、課中引入若干思考題及典型病例的方式來進行。例如在學習發(fā)熱這一章之前,先列出一個事實,近年來,各地頻頻發(fā)生豬無名高熱,病豬體溫升高至40~42.5℃,并出現(xiàn)食欲下降、全身淤血以及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患豬發(fā)病率在30%左右,死亡率達50%。然后提問,這種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為什么會引起豬的體溫升高?為什么體溫升高后會對豬會產生這么嚴重的影響?我們怎么來防治這種病?這樣會激發(fā)他們對發(fā)熱的原因、機理、發(fā)熱的臨床經過、發(fā)熱對機體機能和代謝的影響以及發(fā)熱的處理原則整個內容的興趣,那么發(fā)熱這一章主要內容學生也就掌握了。
在獸醫(yī)病理學的教學過程中,諸如發(fā)病機制、鏡下病理變化等內容十分抽象,如果單用文字表達,由于真實的事物與文字的描述之間具有一定差距,所以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在黑板上畫圖不僅費時,而且很難將真實的病變完全演示出來,而掛圖又過于模式化,這些因素常導致病理學教學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厚,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多媒體教學具有省時高效、直觀生動、資料豐富和對比明顯等優(yōu)點[3]。但是單一的多媒體教學一方面使教師對課程內容的熟悉度降低,更多地依賴臨時看課件,從而降低了教學質量;更嚴重的是造成了一部分學生上課時埋頭記筆記,不重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而另一部分學生根本不記筆記,打瞌睡或開小差,盲目地寄希望于課后拷貝課件進行死記硬背。
所以,為了克服這兩者的不足,筆者采取了將傳統(tǒng)板書與多媒體有機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在組織有關課堂內容時,可在PowerPoint中將有關概念、發(fā)病原因、發(fā)病機理和病理變化簡明扼要提出來,對于概念、發(fā)病原因、發(fā)病機理和病理變化的進一步解釋則可視具體情況采取板書、PowerPoint、多媒體動畫等多種教學手段。例如,在講授脂肪肝的發(fā)病原因和發(fā)病機理時,首先在PowerPoint中提出感染、中毒、缺氧、饑餓和缺乏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等是導致脂肪肝發(fā)生的原因。其致病機理主要是4個方面:中性脂肪合成過多、脂蛋白合成障礙、脂肪酸氧化障礙和結構脂肪破壞。然后在PowerPoint中給學生展示一張正常情況下肝細胞內的脂肪代謝模式圖,讓學生了解正常情況下來源于脂庫的甘油三酯及腸道吸收的乳糜微粒在肝臟中的去路,并提示學生影響其去路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發(fā)生障礙,均可引起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即脂肪變性。而在講述萎縮的原因和類型時,可先簡單提出萎縮可分為生理性萎縮和病理性萎縮兩大類,病理性萎縮又可分為全身性和局部性性萎縮,局部性萎縮根據(jù)發(fā)生原因可分為神經性、失用性、壓迫性和缺血性萎縮。至于各類萎縮的具體病例通過教師講述來進行解釋,當提到一些學生不太明白的專有名稱時,則可結合黑板板書。
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要求教師對所講授內容非常熟悉,杜絕了臨時看課件的弊端;而且從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課件上文字的數(shù)量,減輕了學生上課記大量筆記的負擔,使學生有更多時間對教師所講授的知識進行理解、消化和吸收;同時也打破了學生企圖通過拷貝課件、背誦課件就可通過考試的幻想,從而督促其采取主動有效的學習方式。
作業(yè)的完成其實也是對課堂內容的再學習、加深印象、加強記憶、防止遺忘的過程。合理的布置作業(yè),不僅要控制作業(yè)的量和難度,還要注意激發(fā)學生做作業(yè)的熱情。結合動物病理學這門課程的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特點,在布置作業(yè)時,對于一些基本概念,可讓學生自行復習,而對于比較重要的病理變化可采取讓學生通過網上搜索相關病理圖片并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提交作業(yè),對于一些需要理解掌握的發(fā)病機理可通過讓學生查閱一個臨床上常見的并與之相關的具體疾病的知識作為作業(yè)。例如在學習了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一章后,可讓學生查閱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及梗死的眼觀病理圖片及顯微鏡檢圖片。同時可查閱典型性豬瘟或禽流感的病理變化圖片。在學習了水腫這一節(jié)之后,可讓學生查閱肉雞腹水癥和仔豬水腫病的發(fā)病機理和病理變化。另外,在布置作業(yè)時,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差異,可設置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類。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讓大部分學生能掌握基本知識,又可以滿足一些學習能力強,對知識需求旺盛的學生。
學生通過自己去查找資料,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相關知識,使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發(fā)揮,在心理上就主動產生對學習獸醫(yī)病理學的親近感,這比枯燥的講解理論課效果會更好。這種教學方法使得學生的角色發(fā)生根本的改變,由過去的“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激發(fā)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獸醫(yī)病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驗教學在整個病理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應加強病理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學重點應有所側重,理論課側重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進行詳盡、透徹的講授;實驗課側重學生對大體標本和病理切片的觀察,通過病理實驗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理論的記憶、理解。另一方面,改革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方法。目前大多數(shù)的病理實驗教學實行的是先由老師講解,再由學生結合實習指導和老師的講解觀察切片和大體標本。這種教學模式,學生完全是被動的,對著講義看,好像的確每一張切片的病變特點都非常突出,與實習指導及老師的講解基本相符,再參考老師黑板上的圖或者書上的插圖,依“葫蘆畫瓢”地繪出鏡下改變,上交作業(yè)就萬事大吉,感覺好像已經掌握這一病變特點。而實際上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基本上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所以,當實驗結束后,合上課本,這次課究竟看了哪些切片,學了哪些病變特點,基本上沒留下任何的痕跡。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要求學生在上實驗課前預習所要學習的實驗內容,并且查閱實驗內容中出現(xiàn)的動物組織器官的解剖結構和組織結構及其相關圖片;在上實驗課時要求學生必須帶上動物病理學教材和筆記、動物組織胚胎學教材和動物解剖學教材;在上實驗課時,先由老師簡單介紹實驗目的和實驗方法以及實驗報告的要求后,就讓學生結合曾經學習過的動物組織胚胎學知識先自行觀察所要觀察的病變組織切片及相應的正常組織切片,對于不明白的組織結構先通過查閱組織胚胎學教材進行解決,并根據(jù)自己在鏡下所觀察到病變進行繪圖。大體標本的觀察也采取讓學生結合所學病理學理論知識和解剖學知識首先辨別是什么組織器官,然后辨別病灶的位置、形狀和病變的名稱。并鼓勵學生們在觀察切片和標本遇到問題時,先互相討論,解決不了再請教老師。因此,不僅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同學都積極地參與,認真觀察、思考,而且課堂氣氛非?;钴S,學習氛圍濃厚。如在觀察慢性肝淤血標本時,其切面上會出現(xiàn)紅黃相間類似檳榔的斷面,稱為“檳榔肝”。由于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見過“檳榔”這種實物,因此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病變,教師一方面可讓學生上網查閱檳榔切面的圖片。在上實驗課時,可同時給學生提供正常的肝組織切片和肝淤血的組織切片,讓其先結合所學的動物組織胚胎學知識觀察正常的肝組織切片,再觀察肝淤血的組織切片,然后提問兩張切片的鏡下所見有什么不同。通過對比兩張切片,大部分學生很容易就能看出肝臟的中央靜脈和血竇中有大量紅細胞,而周圍肝細胞受擠壓萎縮,甚至發(fā)生變性,最后提示學生肝臟的中央靜脈和血竇有淤血呈現(xiàn)紅色,淤血帶就是肉眼所觀察到的紅色區(qū)域。其周圍的肝索受壓萎縮,甚至肝細胞發(fā)生脂肪變性,脂肪變性的肝細胞區(qū)域就是肉眼觀察到的黃色區(qū)域。這樣不僅讓學生復習了肝臟的正常組織結構,而且讓學生將肉眼觀察與鏡下所見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從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慢性肝淤血的病理變化-“檳榔肝”的含義。
傳統(tǒng)的動物病理學考試中,學生成績分為兩個部分,期末考試的卷面成績占70%,學生平時成績(如出勤、實驗報告等)占30%。這種評分標準一方面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學生;另一方面造成了學生對獸醫(yī)病理學理論知識死記硬背,“平時不努力,臨時開夜車”的心理以及不重視實驗教學的現(xiàn)狀。
為改變這種現(xiàn)狀,一方面可提高平時成績的比例。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形式多樣的考核方法,如可考核學生平時的作業(yè)、實驗報告、考勤、在課堂討論中能積極提出的問題和見解、教學實習中動手操作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及對病理切片的觀察能力等諸多方面。將學生平時學習“全過程”的方方面面均納入到考核的內容中,從而公正、合理、全面地評價每一位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幾年來,通過上述一些方法的應用,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獸醫(yī)病理學的興趣,提高了授課的質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獨立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獸醫(yī)病理學是動物醫(yī)學各專業(yè)及相關專業(yè)的一門十分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因此作為培養(yǎng)動物醫(yī)學專業(yè)人才的高等學校,特別是獸醫(yī)病理學教師不僅要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應始終將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放在教學的主要地位,不斷改革教學方法、更新教學內容,為培養(yǎng)高素質的畜牧獸醫(yī)人才做貢獻。
[1] 陳懷濤,許樂仁.獸醫(yī)病理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5.
[2] 張 銀.淺談對PBL的研究與思考[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4, 14(3):53-56.
[3] 焦鳳超,李迎曉.獸醫(yī)病理學多媒體教學的應用與思考[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35(29):9 377.
[責任編校:張亞光]
Reform ing the Teaching Method of Veterinary Pathology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ANG Hai-rong1,CHEN Shi-jun1,L IU Xing-you1,et al
(1.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 Henan453003,China; 2.Xinxiang University,Xinxiang Henan453003,China)
Veterinary pathology,which is highl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is an importantpublic basic course of animalmedical specialty or relevant.In response to the features above,the following teaching methods have been taken in the teaching of veterinary pathology in order to excite the students’interest in veterinary pathology stud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Firstly,teaching is combinedwith self-study to arouse student’s enthusias m in learning.Secondly,a heuristic approach and massmeans of instructions have been taken in teaching.Thirdly,the task assigned by teachers is required to be rational.Fourthly,theorymust be integrated with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veterinary pathology.In addition,the exam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manyways.
teaching method;reform;veterinary pathology
R 36
A
1008-9276(2011)01-0084-04
2010-10-07
唐海蓉(1977-),女,四川省遂寧市人,碩士,講師,從事動物病理學教學與科研工作。